第11版 麻辣烫评说

2015年02月28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评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2015年中国进入

  制造业考验期

  ■ 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春节前夕,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限期离厂。与此同时,微软则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并加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微软在东莞和北京两地的关厂,将总共裁员9000人。

  其他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曾经的世界制造工厂、制造高地,为什么会面临如此严峻的外企撤离问题呢?如果说2008年的那次外企撤离,还可以用外企本身发展遇到了困难,投资出现了问题来解释和说明的话,此次外企撤离,则有着更多现实的原因。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撤离中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些不太轻松的东西。这些因素给2015年的中国经济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稳增长措施,特别是投资,可以说一轮接着一轮,但经济增长不如人意。特别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又步入了下行通道。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不仅不能为稳增长提供支撑,反而成为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拖累。

  以制造业为支柱站立起来的中国经济走到制造业成为拖累的地步,与最近十余年来的经济战略失误有关,推行以房地产业为主的虚拟经济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严重失衡。虽然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经济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牺牲环境、资源和压榨劳动力价值推动经济增长,但只要遇到成本优势的消失,出口导向型经济就没有生命力。

  以房地产和城市建设为代表的投资拉动方式,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只能起到阶段性、短期性作用,而无法使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中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实体经济、依靠制造业,但在房地产业泡沫式发展的十余年里,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升级换代被耽搁了,中国经济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状态。

  外企大量撤离中国,与制造业能够提供的利润和回报急剧下降有关。想一想,中国的民间资本都不愿再在制造业呆下去了,外资凭什么要在制造业呆下去呢?更何况,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很低。

  虽然有一些外企撤离中国,但也不要过度担心,因为外资撤离也与中国的经济转型有关。一方面,微软诺基亚、松下等国际知名企业撤离中国的生产能力绝大多数都是低端制造,也是中国下一步需要调整的产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在这些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土企业已经完全有能力与这些国际知名企业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盈利空间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大下降了。这些外企看到这种情况,及早作策略调整,反映了它们的灵活经营策略,从这个层面来看,外企撤离中国的负面后果也不必过分夸大。相比之下,在中国的外企回流到其母国的现象更需要引起重视。回流的外企,特别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的企业主要是生产高端产品,这也是下一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它们如果大量撤离后果会更加严重。

  虽然从事低端制造的外企撤离中国,从长远来看影响不大,但就眼前特别是2015年来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能忽视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困难状态,如果外企再大量撤离,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新的冲击。所以,如何通过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2015年,进入了制造业发展的真正考验期。尤其是作为制造业重点地区的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更应当把战略重点放在振兴制造业上,不要再沉迷于通过负债进行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了。

  日本马桶盖

  不是中国制造的目标  

  ■ 环球

  有日本媒体算了一笔账,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总消费金额达60亿人民币。马桶盖在春节前就“意外”成为话题,最初多少有些捧日本制造、贬中国制造的意思,事实上也给日本马桶盖做了一个效果显著的大广告。

  内需不振,中国人却跑到日本去扫货,这肯定不是中国人的光荣,不是中国制造的光荣。日本马桶盖受追捧并非偶然,它的人性化、智能化、精细化都达到了很高品质。让消费者能掏钱去买,就是硬邦邦的指标。在很多方面,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差距,既是中国制造的动力,也是它的潜力。

  但马桶盖成为日本制造的代表,也不能说是日本制造的光荣。从当年的全球家电霸主,到今天的卖马桶盖、电饭煲,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沦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家电的崛起,逐步压缩了日本制造的“传统领地”。对此,日本人有着切身感受。

  可以说,中国制造取得的成绩远超所有人预期,是在部分国人的不看好甚至妄自菲薄,以及国际同行的强大竞争压力之下,杀出了一条血路。这个过程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有了这个基础,对中国制造的未来,我们今天理应有更强的信心。

  但无论如何,日本马桶盖都不应是中国制造的目标。如果有中国企业,再去山寨日本马桶盖,那才是真丢人。中国制造应该有更大的雄心,应该有另辟蹊径的创新能力,而不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如果总是沿着别人的路追赶,我们将永远是个小跟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逆袭”都是起步于临摹,成功于超越。

  我们没理由指责那些选择买外国货的国人,全球化的时代,他们有这样的条件和权利。几乎没有人会相信,光靠爱国主义,或者靠抵制外国货,能够支撑、成就中国制造。中国制造的整体实力仍不够强大,其形象建设更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只要品质过硬,一定会赢得市场。

  但也必须指出,那些选择去支持国货的人,是可敬的,值得鼓励的。如果品质、功能、价格等区别不大,我们呼吁中国人都选择中国货,这是爱国心的具体体现,为国货自强争取时间和空间,这是普通百姓为国家并不难做出的一点个人贡献。

  全球化的竞争是无情的,每个民族和国家凭借各自的天赋、努力和机遇,通过竞争、合作、挤压和碰撞,逐渐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希望,中国最终的位置,是可以令国人骄傲的。日本也不会满足于只做一个马桶盖生产强国。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良性竞争,对双方都是强有力的鞭策。  

  产业变革

  孕育新机遇  

  ■ 方翔

  目前,我们确实拥有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相匹配的工业生产制造能力。中国已经连续多年蝉联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与制造业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的现实,正在迫使我们必须及时跟上当今世界产业组织变化新特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尽快摆脱产业链低端的泥沼,迈向中高端。

  进一步看,伴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制造业呈现“数字化”大趋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并不是模仿和承接发达国家现有高端产业这么简单,而是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有的放矢地走稳“四化同步”的路子。对于企业来说,最为紧要的是紧紧抓住产业组织变革的新机遇,彻底打破长期习惯于依赖人力和资源投入的传统思维定式和习惯做法,按照生产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新路子,促进产业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当前,产业组织出现的种种新特征,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数字化”为基础的。在我国,这样的例子已不鲜见。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沈阳新松可全方位满足工业、交通、能源、民生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对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端智能装备需求,引领产业智能转型;中轻集团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甚至准备把先进的机器人装备引入传统花炮行业之中,为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和优化升级开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再看代表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向的3D打印,湖南华曙高科已独立构成了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完整产业链,并不断开发应用更广泛的新材料和新装备……凡此种种,不仅代表和引领我国产业组织变革的新方向,而且这些企业本身就是催生我国产业组织新变革的内生动力。

  当务之急是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企业界要及早认清产业组织新特征中孕育的种种新机遇,尽快把发展环境变化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变革动力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以创新的力量不断寻求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的新突破。这样,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就会真正做到行稳致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