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25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松下全面退出在华电视生产分析称其已向高利润的B2B转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媛

  

  松下在中国区域内的电视生产和制造业务彻底结束。加上前几年,松下已关闭在中国的等离子电视工厂,这意味着在激烈的彩电市场竞争冲击下,松下电视已全面退出中国生产。

  35年前,受邓小平邀请,松下成为首家进入中国内地的外资企业。此后,以松下为代表的日本电子企业在中国家电市场上风生水起。但最近几年,随着中、韩家电的崛起,松下大有江河日下之势。

  松下失败了吗?对此,业内有观点认为,松下等日企在激烈竞争下陷入低谷,不得不退出。专家则认为,选择逐渐退出利润微薄的B2C(企业对客户)业务,强势培植B2B(企业对企业)产业,这是东芝、日立、索尼共同的选择。

  

  松下在华“辉煌不再”

  

  近日,松下中国正式宣布,已于2015年1月底终结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事业。这个公司于1995年成立,其从1996年开始生产显像管电视机至今已有19年之久。关闭它,意味着松下在中国区域内的电视生产和制造业务彻底结束。

  2013年,松下关闭在上海的等离子电视工厂。此前2009年和2013年,松下先后两次转让了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股权。

  松下表示,工厂关闭后,中国市场将以“委托生产”的形式继续销售松下电视。但业内认为,核心生产线的逐渐退出表明,松下对其彩电业务甚至整个家电板块都在失去信心。

  松下进入中国,缘起于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次会谈。1978年,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资料显示,10月28日这天,邓小平一行冒着细雨乘车来到松下的大阪茨木电视机厂。在与松下会谈时,邓小平说:“今后我们要搞现代化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准备吸收外国的技术和资金。没有电子工业,现代化无法实现,因此我希望你们的电子工业到我们那去。”松下幸之助不假思索地答道:“无论什么,我们都将全力相助。”

  那次会谈后,1979年6月松下幸之助访华。其间,松下与中国政府签订《技术协作第一号》协议,向上海灯泡厂提供黑白显像管成套设备。1987年,松下与北京市和电子部等下属的4家企业合资成立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是当时投资(248亿日元)规模最大的中日合资企业。

  松下之后,东芝、日立、索尼等一批日本电子企业巨头登陆中国,到上世纪90年代,日本家电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如日中天。

  

  “无心恋战”家电业务

  

  有业内资深人士对记者说,目前中国市场上,松下的彩电销量已可以忽略不计,冰箱销量50-60万套,空调销量100万套左右,洗衣机的市场表现最好,销量大概200多万台,市占率7%左右。“松下在家电业务上,已经无心恋战”。目前松下在中国的销售额为600亿元人民币(1兆日元),占松下全球收入的13%。

  从备受国民追捧的外资洋牌,沦落到可“忽略不计”的尴尬局面,原因也很复杂。

  近年来,松下的彩电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截至2014年3月的2013财年,松下电视已连亏六年。2012、2011两年,松下的总净亏损额超过150亿美元。

  随着松下关闭工厂、日立退出家电、索尼卖楼填亏等消息出现,“唱衰”日本电子企业的声音日渐发酵。但是,这些昔日的巨头们真的败了吗?

  

  日企全面转型B2B

  

  2012年,津贺一宏担任松下总裁,大力裁减不景气的业务,将业务重点从消费电子产品转向家用电器、汽车电池、太阳能和照明设备等。

  津贺一宏在演讲中透露,松下2018年将实现10兆日元的目标,其中成长期许最高的是住宅、汽车和面向行业的“B2B解决方案”业务。届时,家电业务的占比会稀释到20%。

  反映到中国市场,今后,松下五大事业将助力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比如家电、住宅业务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汽车业务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商务方案业务解决老龄化、医疗、安全保障、人工成本上升等问题;住宅、商务方案业务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元器件业务则支持上述业务的开展。

  据悉,松下已经向青岛市提供了拥堵判断软件和车辆感知系统,解决拥堵问题。松下的安防系统,也已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机场应用。

  在津贺一宏看来,如今的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大气污染、老龄化、人工成本上升、安全保障等社会问题也在增加。这些方面,松下都可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