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7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走稳转型之路 迈向发展高端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2014年德阳市企业发展综述

  ■ 邱洁

  2014年,德阳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与全国、全省一样,正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的经济“新常态”。来看一组数据: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1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0%。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大关,继续保持全省第3位,增速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为56.3%,实现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4.9亿元,投资总量再创建市以来新高。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德阳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德阳企业迎难而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稳增长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三大发展战略”,在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不断培育增加新的增长点,实现了企业突破性的成长。201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202家,正在实施推进的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页岩气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产业进入全省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

  在创新中激发转型升级活力

  去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德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国、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增强企业转型发展新动力,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稳中求进、优化升级。

  稳增长“组合拳”助企业渡难关。市经信委结合该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制定了贯彻落实国、省、市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的具体工作意见,狠抓政策细化和实施督查。积极为企业争取国省政策资金支持。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召开了多场对接会,组织企业参加APEC展会、“中博会”、“9+2”泛珠经洽会、“西博会”、“中小企业交易会”等各种展会活动十多项,并对参加企业展费给予一定补贴或全免。同时,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

  支持企业创新驱动,增强转型发展新动力。2014年,该市金广实业等5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华管桩等11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恒达灯具继二重后成为第二批四川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之一。33个技术创新项目获得省级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加快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截至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0家(2014年新增26家),创新型企业118家(新增38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11家(新增24家),以企业为主体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省级高水平研发机构3家(新增1家),成立“德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有17项科技成果获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50项科技成果获德阳市科技进步奖。完成市级科技成果鉴定19项,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36项、市级科技成果登记22项,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项目数26项,技术合同交易额4.18亿元,同比增长92%。一批校(院)市合作项目顺利进入产业化阶段,一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或加快发展。

  高端成长性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也得到有力推进。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成立德阳市航空与燃机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并建立“东汽燃机”和“明日宇航机匣数控中心”2个重点产业项目的推进工作组。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为59.1%,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近年来,该市民营经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平稳、健康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努力营造金融、政策、政务、法制、舆论“五大发展环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注重简政放权、营造环境、释放民间资本潜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创新主动性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市场倒逼机制的推动下,全市民营企业普遍认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创新主动性不断增强,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端高质高效拓展和延伸,在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呈现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取代“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发展趋势。仅在2014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开展了“校企”科研合作,13家民营企业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8家企业建立了人才工作联系点;民营企业中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有6家,省级技术中心33家,市级技术中心81家;全市民营高新技术企业75家。

  借力资本市场,企业发展提档升级。通过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继宏达、科新机电、川油宏华、九里春股份有限公司和东圣酒业股份公司上市之后,2014年四川御营春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天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四川第3家登陆天交所的地方名优白酒企业。企业上市首日以1.2元开盘,首笔就成交14.9万股,成交价1.56元,在同日上市的11支股票中股价排名第四。6家民营企业的先后上市,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也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展提供了途径。

  招大引强增添发展动力

  2014年,在宏观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德阳市尤其重视开放招商,围绕招大引强、围绕主导产业、围绕延链补链抓招商,突出招引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2014年,全市累计到位市外资金680亿元,同比增长6.53%;到位省外资金500亿元,增长22.62%,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累计新签约5亿元及以上省(境)外重大项目45个,涉及总投资825.45亿元。32个省重点督办项目(含三大活动、第十二届华商大会、第十四届西博会签约项目)的“三率”(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均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招商引资是“一把手”工程,强化“首位”意识、“龙头”位置。同时,明确突破方向,进行产业脉络分析,明确招商重点,指导各县(市、区)、经开区进行产业布局和统筹规划。建立省、市、县驻外分局、省驻外办事处、各地商协会的联动机制,及时掌握工作动向,收集第一手项目信息。每年精心筛选、包装一批有可操作性的重大投资合作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并通过省、市、县三级网络平台对外发布推介。

  着力科学招商引领产业突破。一是围绕工业、装备制造、食品、新型化工等优势产业进行招商,重点引进了投资20亿元的深圳惠科(中江)机电产业园建设项目、投资12亿元的深圳安琪食品(德阳)食品加工及开心农场建设项目、投资7亿元的广州航用(德阳)联纵基业·德阳产业园项目。二是积极进行产业转型,以打造“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围绕第三产业招大引强。重点引进了投资60亿元的广东碧桂园(德阳)旌阳区水库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投资50亿元的大连万达(德阳)万达广场项目、投资30亿元的云南桦林桐辉(德阳)孝泉文化古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等。三是稳步推进“5+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促进,重点引进投资50.5亿元的重庆临港建设(德阳)北新国际商贸物流城项目、投资24.4亿元的上海同捷企业整车及零部件研发总部园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