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义乌“村改居”田畈变都市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茂盛家园”何时能交付?

  ■ 特约记者 方令航 义乌报道  

  出浙江义乌福田市场向东仅约1.5公里,沿着开阔的商城大道,就来到稠城街道田畈村。每天川流不息经过这里的生意人很少会知道,今天矗立在马路边的4幢高层建筑,其实6年前还是一座破旧的小村庄,这座冠名“茂盛家园”的现代建筑楼宇,包括676套公寓及6000方裙房商业配套,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义乌“村改居第一高层项目”的独特背景,吸引了社会众多关注的目光。

  在“全城皆市场”的义乌,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放大,以往的郊区村庄已经逐渐变身城市。囿于城乡差别,多年来义乌拆迁安置给村民的都是“有天有地”的4层半小楼,当地人将底层作为店面、仓库出租,其余楼层则作为公寓。数十万的外来人口拉动了租赁市场,早在2009年义乌拆迁户们的房租收益就达20亿。记者从义乌市农业和农村办公室了解到,目前义乌有163个村正在进行旧村改造,其中88个村将进行全拆全建,未来都将以高层公寓作为主体,3年内义乌将建成100幢高层公寓。田畈村2008年底被地方政府确定为“零增地全高层”的新社区试点,以此提高土地使用率,改善城市形象。但原本预计2012年6月竣工的“茂盛家园”,建设前后经历了各种波折至今仍未交付。而作为新生事物,“茂盛家园”蹒跚建成的背后,也折射出“农民变市民”的诸多不适应。  

  纠结的被拆户有家难回

  站在车水马龙的商城大道上看“茂盛家园”,4幢高层大厦气派现代。而记者进入小区南面,紧贴着17层的2号楼,却有一幢还未拆除的4层农房,斑驳的墙面、已经拆除的楼梯与背后的新大厦形成鲜明的对比。47岁的郭成洪是这幢旧房子的主人,作为土生土长的田畈村民,郭成洪早年就进入义乌小商品市场做生意,并开办了一家礼品贸易公司。和他同时起步做生意的朋友,如今多数都已有数千万元身价,可郭成洪还开着一辆手动挡的雪铁龙车,6年来“拆迁、安置”成为困扰这名义乌生意人最大的问题。采访中,有些寡言的郭成洪反问记者:“居住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还谈什么致富创业?我这座房子被断水断电快6年,父母、姐姐和我3户家庭至今没有明确的安置答复,哪里还有精力去考虑做生意?”

  义乌市城乡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义政发〔2009〕84号)第七章旧房拆除和资金管理中明确规定:拆除共有产权的房屋,应待共有权人达成协议后再予拆除;村级组织与被拆除人应签订房屋拆除书面协议,协议签订后,被拆除人应当将原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上交村级组织,统一向发证部门办理产权注销手续,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搬迁。村级组织应在新房建设前完成旧房拆除;新社区建设中收取的各项费用应专款专用,纳入镇街联管账户管理;各项账务应单独列支、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郭成洪告诉记者,和他一样至今没有拆迁的家庭有2户,还有一些是房屋已被拆但至今没有签订协议的。眼看着今年3月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即将实施,根据规定,自己的这座房产也在登记范围之内,何去何从?这名中年商人看不见未来:“我并非不支持旧村改造,只是希望一碗水端平。我姐姐婚后育有一女,母女户口一直在村里,丈夫早年外出至今未归,这次拆迁说是外嫁女不能按一户家庭算。可是有的村民过继来的女儿,户口已经不在本村却纳入报批对象,这样不公平我们难接受。”  

  小区地势低于周边道路

  “以前的田畈村坑坑洼洼,小车都开不进村。现在家里要搬新房了,不管怎么样都是好事情,高层小区管理现代化,上下有电梯,各种设施配备齐全。可是我们到实地一看却发现,这二十几层的高楼,地势却比四周的马路、建筑都要低,这样的小区不是成为积水区了?以后难道还要三天两头从地下室往外抽水?”田畈村村民老任拿出了他的手机,里面的图片显示的是小区东南角,一场雨后拍摄的小区道路都被淹没,只能看到一片水面。记者在郭成洪家还没有拆除的老屋前也注意到,小区的地面明显低于老房近半米,这让很多对新房充满期待的田畈村民纳闷和不解:“都说新房越造越高,我们的楼层是高了,可地基怎么却矮了?小区规划建设明显比商城大道迟,后建的房屋地基低于马路是什么原因?”

  2014年6月,义乌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出具了“茂盛家园”竣工地形测绘报告,其地坪标高数据显示:茂盛家园北面比商城大道低0.6米,西侧比紫金路低0.75米,南侧比振兴路低0.41米。在义乌民间,农家建房往往都会抬高地势,而田畈村的高层建筑的确比周边的紫金二区、商城大道地势都低了不少。对此,义乌市规划局市政管理科有关负责人解释:“小区标高没有硬性规定,也要参照周边区块整体地势决定。茂盛家园所处地块北高南低,北面是商城大道,南面是义乌江,这样的地势安排是有利整体排水的,村民传统的思维可以理解,但是也要顾及新城建设的整体性。”

  田畈村村委书记郭金林告诉记者,因为考虑到项目交付后需要物业管理用房、老年活动中心等,所以增加建设了南面2幢楼的架空层(不计入容积率),这样的确降低了部分地势,但也是为了集体的利益。村民的担忧他也能理解,可是大楼的整体规划设计都是聘请专业机构承担的。小区南侧的高压抽水泵等二期排水工程已经建成,村民此前拍摄的积水图片还是施工期的。他向记者承诺,全部竣工交付的小区包括地下车库都不必担忧积水,验收部门也不会把有积水隐患的房产交付给村民。  

  首批住户有望年前入住

  之前义乌的“4层半”式住宅安置系数只有1:3,为了鼓励田畈拆迁户们接受高层公寓,政府推出了1:6的优厚政策,村民人均居住面积从60方增加到180方,建筑用地面积却比之前省了一半。作为试点村,“茂盛家园”从动工之初就遭遇了各种波折,而建房资金的缺乏是最大的问题。田畈村本来集体经济就薄弱,根据当时银行针对旧村改造的房贷政策,要求贷款人必须有相应存款、持有国土局颁发的建房审批书、用地许可证、动工证和规划许可证四项条件,但田畈村全部不具备。经过政府协调,2011年3月浙江民泰商业银行义乌分行以高出基准利率10%的标准,成为“茂盛家园”的贷款合作银行,而对贷款户的要求是必须缴纳每套3万元的利息保证金。

  田畈村高层每平方米造价预算2400元左右,根据有关贷款协议,每套新房村民可以贷款30万元,银行按建设进度2次放款。村民过青剑是一名贷款户,按照旧村改造政策他家置换到9套新房,2011年9月15日,银行首次放贷135万元,过青剑自筹3年利息27万元,总共162万元交到村里开始还按揭及支付建设用款。2012年3月14日银行再次放贷189万元(含27万元利息一起放贷)。3年后第一笔贷款期满,本来盘算着2012年底新房竣工交付就可以用房租还贷款的过青剑,不仅没有拿到新居钥匙,反而一家人还要继续租房。到2014年9月21日,其账户上所交的54万元利息只剩14元。村干部联系银行方面说可以继续为其续贷,当然要再次加上利息,但过青剑已经难以继续承受本金加利息的双重压力,也对“当市民收房租”没了信心,他无奈选择了断供,被银行告上了法庭。记者了解到,由于延迟交付,2014年9月一期贷款到期后,已经有9户田畈村民无力续贷而被银行起诉,眼看着2015年3月二期贷款到期,如果不能交房不知还有多少“茂盛家园”的业主会面临断供。

  旧村改造牵涉到数亿元的建设款,资金的短缺只是“茂盛家园”停滞的一个方面。郭金林告诉记者:由于郭成洪家的老屋不恳拆迁,旧改进度因此也延误半年才开工。经街道和建设局同意,整体工程只能北移3米,导致增加第3次挖土等工程量。根据施工承包合同,2012年9月11日工程通过主体结构验收,当时要付给建筑公司合同价的7成1838万元。村里本来找到意向购买人想把部分房源整体出让,但有村民提出要分散投标。直到2013年5月,村集体委托拍卖公司将58套公寓投标转让后,才有了9980万元周转资金(实际低于整体出让金)。

  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旧改中“私立账户、银行贷款分摊及集体资产是否被贱卖”等问题,日前稠城街道办事处正选派工作组,对工程的发包、造价等进行决算审计,并向村民公开有关账目状况。记者在茂盛家园采访时看到,随着主体建筑的完工,后期配套绿化、管道施工正在加紧进行,小区已经初步具备交付的条件。郭金林告诉记者,村里聘请的物管公司已经进场运作,1月22日“茂盛家园”42套边套通过公开投标进行选房,接下来将进行普通房源的投标分房,第一批住户有望在年前开工装修或者迁入新居。

  “长期以来,村委会作为基层组织承担着一部分经济职能,如果操作缺乏透明度往往成为矛盾的根源。随着近年来义乌村改居工作的推进,不少农村资产迅速增值膨胀,面临重新再分配,这就要求充分与市场化操作对接,才能使集体和村民收获更高的效益,为向城镇化迈进提供示范。”金华市委派驻义乌综合督导组组长毛根芝告诉记者,田畈村作为高层试点有争议不奇怪,关键是尽快理顺关系,加快交付,切实推动村集体的民主政治建设,最终使农民享受到城市化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