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出现了近1/4个世纪以来的最慢增长速度——尽管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全球最大经济体。
2014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4%,这是自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长速度。2012年和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均为7.7%。在2010年之前,中国成功地维持了30年10%以上的平均增长率。
在今后几年里,中国经济预计会继续放缓。这其中部分原因,是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今非昔比——以绝对数量而言,2015年7%的增长量其实相当于几年前10%的增长量。不过,就在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接近中等收入水平之际,中国以信贷推动、投资为导向的增长模式正在耗尽增长动力,这种模式的发展要依赖低工资水平、高污染产业及房地产建设。
去年,中国过热的楼市开始放缓,预计今年这种趋势还会继续,这将对钢铁、水泥和玻璃等长期产能过剩的产业造成进一步打击。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际,中国政府曾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以缓冲危机对中国出口的打击。自那以来,中国的债务水平也已激增——特别是在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中。就在近日,世界银行(WB)将对中国今年的增长预期下调至7.1%。此前在2014年10月,该行对中国今年的增长预期为7.2%。而早在2014年6月,该行给出的预期则为7.5%。在近日公布的报告中,该行表示:“考虑到中国有巨大的政策缓冲空间,中国经济面临风险的概率很低。尽管如此,中国增长放缓仍有可能导致各种金融问题以无序的方式爆发出来,并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对中国政府来说,首要任务是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这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减小,从而令中国政府愈发愿意接受较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这次公布的新数据,标志着自1998年以来,中国GDP增长速度首次低于中央政府设定的年度增长目标——此前政府为2014年设定的GDP增长目标是7.5%“左右”。1998年,中国曾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早在2010年,中国政府曾经估计,中国需将年度增长率保持在至少8%,才能避免可能威胁中共掌权的失业现象和社会动荡。不过,在今年3月将公布其2015年GDP增长目标时,中国政府预计会将该目标降至“7%左右”。
去年,在改变计算方法之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估计,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会在2014年超过美国。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经济规模,目的是将不同经济体中非贸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差异考虑在内。中国政府却对这种计算方式和这一估计结果表示了异议,并用了近一年时间阻止上述机构发布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报告。
以美元汇率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大约为10万亿美元,而美国经济规模则略高于17.5万亿美元。按照人均GDP计算,IMF将中国排在全球第89位。大致说来,中国人的富裕程度相当于秘鲁或马尔代夫。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资深亚洲经济学家杰勒德·伯格表示:“在不同经济体之间,估计非贸易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价值极其困难。不管怎么说,哪个经济体的总体规模最大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在比较不同经济体的相对财富之时,用人头平均的办法远(比购买力平价)的办法更有意义。”(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