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坤 文/摄影
千年古镇慈城,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距市中心14公里,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古城重点保护区。慈城,建城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为越王勾践筑,史称“句余”、“句章”。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划越州东部的区域另设明州(宁波),而明州下面原句章故地置为一县。朝廷委派名相房玄龄的孙子房管为首任县令。房县令踏遍句章的山山水水,选择九龙戏珠的今慈城之地,作为风水宝地迁建县治。登上慈城城北的浮碧山,当他眺望东北阚峰下巍峨耸立的董孝子祠时,不禁为董黯(汉代名儒董仲舒六世孙)“汲水奉母”的事迹所感动,就把县名句章改为“慈溪”。而后人们习惯把慈溪县城简称为“慈城”。千年的历史为慈城沉积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同时也保留下来众多传统官衙建筑及民居建筑。
慈城,集“县治文化”、“慈孝文化”、“科举文化”、“官宦文化”、“廉政文化”于一身,是目前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千年古县城。慈城人杰地灵,自唐宋至明清出进士519人,被誉为“天下第一进士城”,近现代也涌现出了周信芳、谈家祯、冯骥才等一大批名人名家。慈城是目前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最近笔者零距离的感受了一下慈城独有的文化魅力。
美丽的慈湖
慈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进慈城不用买门票,你可以在街上随意逛。踏进慈城,穿过乡间小道,我就看见一汪清水的慈湖。慈湖位于慈城古县城东北角,慈湖不大,方圆仅百亩。不过历史悠久,据传开凿于唐朝,水清如镜,三面群山环绕,如屏如障。我站在湖堤的一边,远远地望去,对面湖堤上的一座石拱桥和旁边的一座八角亭构筑成慈湖的婉约风情,如同一幅水墨画。慈湖是江南山水书院式园林风格的县城偶花园。据悉,慈湖是由当年慈城第一任县令房管为灌溉农田,造福乡里,下令开凿而成的,最早湖域面积150亩之广。当时湖名为“阚湖”,为了纪念三国时期的阚泽,阚泽是慈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辛勤耕读而精通经吏,熟知天文地理,应召入朝后官拜中书令,又成为太子傅。他在赤壁之战前夕,辅佐周瑜、鼓励黄盖,与诸葛亮一起导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火烧赤壁”大戏。
《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说的就是此事。当时,大智大勇的阚泽过江去献诈降书,骗过老奸巨猾的曹操,为最后击败曹操,确立三国鼎立的局面立下了奇功。取名“慈湖”是因南宋著名学者杨简(世称“慈湖先生”),他拜著名理学家陆九渊为师,发展心学,并筑室湖畔办起了“慈湖书院”宣讲心学理论,主张“无思无虑谓道心”等,当时被称为浙东慈湖学派,他倡导慈孝,又受董黯母慈子孝故事的启发,便将阚湖改名为“慈湖”一直沿用至今。
走进慈城古建筑群
绕着慈湖转了一圈,我行走在田间小道上,感受着熟悉的乡村气息,一路上走过来,感觉慈城都是一幢幢青砖灰瓦 、砖木结构的祖屋相挨着,这也许是慈城因为维护古镇的风貌特征而特意保留下来的。这里人烟稀少,安静详和。看到古朴深幽的民居,我不禁好奇地进去探访了一下,发现宅院深深无人迹,里面零落散放着的农家用具等都勾起了我小时候居家过日子时的记忆,一种怀旧的心绪在我心底腾起。路过一个古朴雄伟的建筑群,我当地的朋友一道进去想探个究意。刚进去就看到一个土谷祠,我虔诚地叩拜了土地公和土地婆,并捐赠了“功德”。我询问了一下门口那位身着色彩亮丽并具古典衣冠的工作人员,获悉这里叫“校士馆”,是古代封建科举童生考试考场。
慈城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平房,没有一处高楼。据说有一位摄影家来拍照,因为找不到制高点,没法拍全景,只能借来一辆消防车,登上消防车的云梯拍照。呵呵。
慈城历史悠久,在1200多年间,一直是慈溪县治。经过2400多年的历史积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家,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更是增添了这里的文化底蕴。1987年在这里出土的一双木拖鞋,把中国木屐的历史往前推进3600多年,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古屐,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鞋类实物。
慈城古县衙
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是第一任知县房管所建,延续至1954年,有1200余年的历史,初建在浮碧山上,在历史上曾经两次遭遇火灾,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慈奚谷县志》上详图重建的。县衙坐北朝南,占地4万多平方米,中路主体建筑包括大门、仪门、六部房、大堂、川堂、二堂、清清堂等;东路为县丞署建筑群,整组建筑气势宏伟,形制严格。在仪门和大堂间的甬道山耸里着一块石碑,前为“公生明”后为“廉生威”。 仪门和大堂间的大院分别是东西科房。东科房为户房、钱科、粮科,西科房则是吏、礼、兵、刑、工五房。慈城县衙最珍贵的是一段唐代的砖砌甬道,这些一千多年前的砖头,呈深灰色、方形、只一指宽,一层层排列整齐,堆积起一条倾斜的1米宽的狭长甬道,是盛唐时期县衙门大堂的遗迹。
慈城孔庙探古
孔庙座落在慈城竺巷东路55号,始建于北宋雍熙元年(984年),经数次迁址重建修缮,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大多建于清中晚期,是浙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孔庙。孔庙位于慈城中部,坐北朝南。入口南侧小街东西两侧各设有一座小型石牌楼,和一块“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碑,即使皇帝进庙祭祀也不例外,以示对孔子的尊敬。孔庙的山门是棂星门,三间火焰冲天柱式石坊,下设栅栏门。棂星原来称灵星,是主管农业的神灵。对于农业大国的中国,祭祀天田星是祭天的头等要事。北宋时,灵星门移用于孔庙,即把尊孔的规格提升到与尊天相齐,并改为棂星门。棂星门接的墙垣上书“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典故最早来源于《论语》中的一个故事,形容孔子的学问有万仞(古时七尺或八尺叫作一仞)那么高。孔庙是一个祀孔和县属的教育行政机构。进入孔庙往东走,进入一个小院,—尊经阁就与孔子教授的课程《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有关,“尊经”指的就是这六经。尊经阁规模不大,但是斗拱却巨大美观。
对于追求中庸的儒教建筑,建筑一定是中轴线对称的。中轴线共四进院落,最南是棂星门,第一进院落里是泮池。北京国子监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形同圆形有孔的玉璧,取名“辟雍”,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而诸侯的级别比皇帝低,所以只能环半水,称为“泮池”。后来又衍生出“入泮”,即入学的意思。泮池往北是大成门,这是进入第二进院落的门,意为入此门者必成大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称“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大成门也是三间,中间的门槛极高,一说是礼制上大成门必须与大成殿齐高,另一说是门槛提高后,进大成门谒圣的人自然就得小心举措、端正举止,符合圣庙庄严的气氛。大成殿是孔庙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殿内外其中有三块匾额,分别由清康雍乾三代皇帝题书。大成殿正中供奉孔子塑像,按古代天子礼制着装和持礼器;两侧供奉四配,再外是十二哲,他们是孔子得意的徒子徒孙和重要的儒家传人,按古代上公(即大臣)礼制着装和持礼器。
第二进院落东西两侧厢房称为“东庑”、“西庑”,供奉后世先贤先儒的牌位,他们大多是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的人物,比如我们很熟悉的董仲舒、韩愈、欧阳修、文天祥等。
第三进院落就到了明伦堂。伦,就是伦常,是古人总结的人与人之间的五项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明伦堂是高级官员、教谕为生员、贡生上大课、开大会、处理大事的地方;如果生员犯科,须在明伦堂公开讨论,评议是否革去功名。明伦堂前的塑像让人眼前一亮,用那么粗砺的手法表现儒雅的孔圣人,古拙之意盎然!
最后一进院落是梯云亭和进士第,进士第陈列着慈城自唐宋到明清的500多位进士名单,而梯云亭则是高中前三甲的。“梯云”寓意学子要像爬楼梯一样的步步奋进,才可能登上青云,成为人中之人。古代许多学子读书就是要考取功名,所以有“先入明伦堂,再登梯云亭”一说。
和其它地方略有不同的是,慈城的孔庙除了中轴线之外,还有东西轴线。东西轴线的最尽端(北端)分别是教谕署和训导署的讲堂和内宅,现在没有开放,教谕和训导都是古代的学官名。西轴线的中部分别是名宦乡贤祠和忠义孝悌祠;东轴线的中部依次是崇圣祠、土地祠、宰牲所。东轴线再往南是文昌阁和魁星阁。虽然各地孔庙的建设,都会受到相关规制的限定,但慈城的孔庙还是很有一些江南特色的,在其间行走,很有曲径通幽之感。
小城很干净,游人也不多,我们逛了半天也没看到几个游客。
当地民风淳朴对人友善。有些景点我们不想买票进去,就在门外欣赏拍照,当地的景点工作人员也毫无怨言,甚至让出位置,便于我们拍照。中午我们想找一个地方吃饭,向路边的一位老者打听,老人很热情地给我们带路,一直带到饭店门口,使我们很过意不去。慈城并不大,可我们在这里悠哉游哉泡了5、6个小时,觉得很有味道。其实旅游不一定要去名山大川、繁华都市,国内许多小镇自有其独特的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