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王冠群:生活把我逼进了快消品行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人物小传

  王冠群,西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7年企业经营管理实战经验,从基层营销做起,曾任康师傅、跨国公司宝洁经理、总监,斯美特食品总裁职务。现任北京赢销力咨询培训机构董事长、首席咨询师。被业界誉为快消品顶尖操盘手、快消品落地培训总裁导师。他管理过有10个生产基地的集团公司,带领过5000多人的队伍。他曾为快消品行业培养出46位总监、646位经理。全国2862个县,他调研过1200个。他曾累计管理过3000多家经销商,并帮助超过300家经销商创造年销量3000万以上,帮助过46多家经销商实现年销量5000万以上,帮助12家经销商实现年销量过亿元。

  他曾获得2005-2006年中国营销策划100强。2007年中国食品营销创新风云人物。2009年中国广告主长城奖成就奖。第三届中国食品行业杰出创新人物。第四届中国食品行业金牌职业经理人。第七届杰出营销人总经理金鼎奖。

  王冠群管理真经:  

  在企业经营中,能人不可靠,系统才可靠,这是管理的真谛。一个企业的发展如果依赖于某个能人,风险很大。只有建立一个好的管理系统,企业才会基业长青。

  一个人如果想跳得更高,首先要蹲得更低。

  通过产品聚焦塑造符号产品,通过市场聚焦打造属于自己的根据地,通过人员培养聚焦打造执行力,战斗力,最终通过品类,产品,市场,人,持续的盈利和发展。

  艰难的求学之路

  记者:谈谈您的成长经历。您在西北工业大学学的什么专业?这对今后的工作经历起到了什么作用?

  王冠群:如果把40岁之前划为两个阶段的话,23岁之前是苦涩的,23岁—40岁是甜蜜的,或者说是痛并快乐着。

  11岁那一年(1985年),父亲不甘于贫穷,和别人合伙建了一个砖厂。由于原料、技术和管理跟不上,一年后倒闭,欠外债几万元。使本来贫穷的家庭更加艰难。我也因为缴不起学费面临着辍学。也就是从那一年起我开始了半工半读的求学之路。12岁到15岁这几年,每一个周末和寒暑假我都拉着车子收破烂,当年家乡20公里范围内的老乡都知道有一个小孩收破烂。刚开始挺难为情的,怕见到熟人,特别是第一天,始终不敢喊“收破烂”。那一天运气好,遇见一个开小卖店的阿姨,卖给我几十斤废纸箱,第一天我赚了1.58元。1.58元现在连一根像样的雪糕钱都不够。可在当年可是我半个月的菜钱啊。后来我还是很自豪的,因为我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高中时为填饱肚子卖过血,做过一天工作15个小时的建筑工地小工。

  大学报到的第一天,缴完学费就没钱吃饭了。向辅导员借400元,去天津大胡同批发市场批发了衣架、拖鞋等到学校推销。整个大学期间,我打工的时间比上课的时间要多。寒暑假,周末,基本上都在搞推销,天津市每一所大学的男生宿舍我都敲开过N遍。

  11年的学生打工经历至少让我明白:吃好吃坏,吃饱吃不饱是自己可以决定的。这天下最可靠的就是自己诚实的努力!

  大学毕业放弃分配去康师傅做基层的营销,不是喜欢营销,完全是因为如果回老家教书,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还家里欠债的利息。然后去宝洁,再然后回河南,进入斯美特食品。

  23岁之前最大的追求是吃饱肚子,不饿死。23岁之后到目前,在为“吃好”奋斗,在为自己成长奋斗,在为能够帮更多的人实现价值奋斗。

  我不是营销和管理科班出身,一直想得到深造,于是2012年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14年重返校园,从理论到实践,重温理论,对管理和营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磨炼的职业之路

  记者:大学毕业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做起,在康师傅、宝洁得到了哪些历练和成长?

  王冠群:能有现在的成就与在康师傅、宝洁工作的经历有很密切的关系。在康师傅和宝洁都是从事基层的营销工作。基层更多的是执行。我们这拨人应该是中国最早做快消品通路精耕的营销人。当时觉得这工作非常枯燥,非常累。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和机器人差不多。很多年后才发现,正是当年的重复动作让自己的营销基本功很扎实。就像去少林寺练武一样,一般师傅都是先让你挑水,扫地,劈柴,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决定未来的成就。也让我明白,一个人如果想跳的更高,首先要蹲的更低。后来我到中小企业能发展那么快,也在康师傅,宝洁的基本功修炼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对系统有了初步的认知和简单运用。康师傅和宝洁的标准化流程、制度、报表非常多,当年总觉得多余。后来渐渐体会到系统的威力。这也是康师傅、宝洁为什么能够基业长青的原因之一。系统就是告诉我们:在企业经营中,能人不可靠,系统才可靠,这是管理的真谛。一个企业的发展如果依赖于某个能人,风险很大的。只有建立一个好的管理系统,企业才会基业长青。后来之所以能改变斯美特食品的发展轨迹,使企业连续7年高速发展,与我倾注大量精力和时间建立企业运营系统有很大的关系。系统就像高速公路,修的时候成本很高,但是一旦建成,速度就会提上去。

  第三,规范性和专业性的修炼。一个人的修养与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与刚毕业时工作的单位有很大的关系。管理越严,越规范,员工的素养越高,在这样的公司沉下去一年,可能会受益一生。这也使我明白,人生选择比努力重要。

  记者:33岁做到下辖十个生产基地,5000多员工,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企业总裁。为什么没有继续做企业?或者做一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

  王冠群:斯美特食品属于村办集体企业,全民持股。企业的机制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的机制已经超出了我的推动能力。也想过自己创业继续做实业。可自己的性格搞企业经营没问题,可和政府打交道不是我的长项。

  也面对很多诱惑,继续做职业经理人。可职业经理人压力大倒不是问题,最痛苦的是:自己的思想很难100%在企业实施。

  记者:您被称为“快消品实战培训第一人、经销商高速成长第一导师”,可以想象您上课时的情形,那么激情四射。你特别喜欢给人家上课吗?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王冠群: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起初做营销是被迫的,为了尽快还债。后来喜欢上了这个职业。现在讲课,讲自己总结的方法,能帮助那么多企业解决问题,实现业绩增长,我觉得活的很有意义。还能给我带来成就感。

  实战管理结晶《聚焦》

  记者:《聚焦》是否可以当做您管理思想的结晶?这本书还未出版即引起广泛关注。您认为这是书本身的魅力还是图书公司营销的功劳?

  王冠群:可以肯定的说,是我管理思想结晶中的一大部分。《聚焦》这本书能引起关注与图书公司营销密不可分,但核心竞争力是书内容本身。为什么那么多人转载我们的连载文章?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推荐朋友、同事购买《聚焦》这本书?因为书的内容、因为理念、因为方法、因为动作分解吸引了他们,好东西要与人分享。一篇不好的文章,我相信很多人会直接把他删掉。一本不好的书,我相信你也不会推荐给你的朋友阅读。产品本身不行,经不起市场检验,营销做得越好,产品死得越快。 当然,中国不缺好产品,缺好营销。好营销加好产品才能让产品畅销。《聚焦》的畅销与汇智博达专业的营销推广有密切的关系。

  记者:“本书上市后,能让更多人用一本书的钱解决发展问题,走进业绩增长亿元俱乐部”,这样的表述让人想起“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句话。举个例子,本书所总结的方法是否适用于图书销售呢?为什么?

  王冠群:生活中有很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比如:好人有好报,你信不信?你见过坏人有好报吗?比如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产品品质好,有卖点,消费者消费后会主动形成二次消费,甚至N次消费,形成消费信仰,这就是好产品自己会说话。

  本书总结的方法肯定适用于图书销售。例如书中说:好产品一个就够了,做一个比做十个好。图书销售公司比的不是销售多少本书,而是销售多少本畅销书。你一年销售50个作者的书,每个作者的书销售一万册,也就意味着没有一本是畅销的。投入资源多,费用高,产出少。那还不如重点推广一个好作者,一本好书,让这一本好书销售50万册。同样50万册,质量、盈利能力、影响力完全不一样。一本书畅销了,会带动一个公司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有402个单品,可碳酸饮料一支单品占总销售额的70%,没有碳酸饮料这个一,那么多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其次很多图书公司在图书铺市过程中,哪个省都能铺一点书,哪个渠道都能铺一点书,可没有一个省份,没有一个渠道强势。这样铺货网点从数据上看也不少,可是质量很差,动销率很低。归根结底是没有根据地,没有强势的渠道,没有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图书销售也要根据书的内容,确定市场,确定渠道,确定目标消费者。像《聚焦》这本类似教科书一样的管理类书籍,在机场、高铁书店和亚马逊、当当、京东、淘宝应该是主流销售渠道。

  破解“长不大,不赚钱”的难题

  记者:聚焦战略的核心是什么?《聚焦》为4000万经营、管理和创业者破解公司“长不大,不赚钱”的难题。请问,怎么破解?

  王冠群:聚焦战略的核心是集中资源做一个项目、一个品类、一个单品、一块市场、培养几个骨干。通过产品聚焦塑造符号产品,通过市场聚焦打造属于自己的根据地,通过人员培养聚焦打造执行力,战斗力,忠诚度很高的队伍,最终通过品类,产品,市场,人,持续的盈利和发展。

  破解的方法:

  第一,做减法。随着企业的发展,人脉的拓展,商机越来越多。企业家要学会抵制诱惑。

  首先项目要做减法。不熟悉的领域不要做。不符合消费趋势和国家宏观调控趋势的项目不要做。

  其次品类做减法。同样经营一个项目,品类越少,竞争力越强。例如饮料分:植物蛋白饮料,碳酸饮料,水,茶,功能饮料,凉茶等。水又细分为纯净水,矿物质水,蒸馏水等。你是饮料公司但你不可能把所有的饮料都生产了。例如宝洁够厉害了吧,做美容护肤:玉兰油、伊奈美 潘婷、飘柔、海飞丝、沙宣、伊卡璐、威娜、舒肤佳、卡玫尔。做健康产品,例如男士:吉列、博朗。女士:护舒宝。儿童:帮宝适。 牙膏、牙刷: 佳洁士、欧乐-B 。家居洗化:汰渍、碧浪、兰诺 金霸王、品客。彩妆ANNASUI(安娜苏)Covergirl(封面女郎)最疯狂是300个品牌,可是随着品牌增加盈利能力却持续下降。不得不在2014年宣布缩减品类。

  第三产品做减法。即便只做一个品类,产品也是越少越好。企业像父母,产品像孩子。父母的资源、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养10个孩子成功的几率肯定不如养一个孩子成功的几率高。

  资源越集中,效果越明显。加多宝、养元、红牛等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资源聚焦有一只明星大单品。

  第二,研发符号产品。因为市场不缺少产品,缺少的是有特点的产品,至少是在某一阶段独一无二的产品。或者叫微小的差异化产品。

  苹果手机上市前中国不缺手机,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上市前中国不缺方便面,养元六个核桃上市前中国不缺植物蛋白饮料,江中猴姑饼干上市前中国不缺饼干。纯动白色蛋糕上市前中国不缺蛋糕。

  研发能够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的产品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苹果手机满足了手机的体验消费;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使方便面由好吃看不见到好吃看得见;六个核桃不仅能解渴还能健脑,江中猴姑不仅能充饥还能养胃。纯动解决了黑蛋糕沾手一片黑问题。

  因为产品力的领先,就会带来市场领先。

  第三,要坚持做第一品牌。

  市场不缺产品,也不缺有特点的产品,但缺有影响力的特点产品。影响力是持续打造积累出来的。

  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那第二高山叫什么呢?相信很多人都说不上来。消费者只能记住某一个品类的前三名,最不容易忘记的是第一名。 不是第一,消费者凭什么记住你?产生消费忠诚?

  所以一定要做成第一,细分品类第一,特点第一,区域第一,而且要坚持去做。哪怕已经做到第一了,依然要重复提示消费者,这是品牌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我们吃了22年,现在打开电视机,仍然可以看到红烧牛肉面的广告。

  如果暂时做不了全国第一,就在一个省做第一;如果在一个省做不了第一,就在一个地区做第一。唯有第一才能形成消费者忠诚。

  第四、培养核心队伍。决定企业战斗力的不是队员数量,而是特种兵数量。特种兵越多,企业战斗力越强。

  记者:你们帮助过的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说说您自己的公司。您用什么方法管理团队、激励员工?

  王冠群:可以归结为十二个字:利益共享、阳光升迁、成长文化、跟踪考核。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赢销力”是一个年轻的公司,我们的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只要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年轻人面临的压力都是一样的,房子,车子等。都希望自己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钱。赢销力在同行业同区域底薪是最高的,奖金也是最高的。但考核也是最严的。赢销力一直坚持首先让员工有足够的收益企业才能有收益,有发展。这个能够解决员工挣钱的问题。

  从人性的角度讲,员工解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会更多的关注价值体出现需求,职场上就是升职体现价值。赢销力建立了阳光的升迁机制。所谓阳光就是公开,公正、公平。每一年初公布下一年度管理人员需求岗位,公布升迁路径和考核标准,用数据结果说话。各项考核数据达标的才能参与竞聘报名,通过公开竞聘选拔干部。这个可以解决员工升职和干事的问题。

  为了实现员工收益的持续增加和提高,赢销力推出成长文化。“你可以不创造价值,但你必须成长。试问一下,员工成长了怎么可能不给企业创造价值。为了落实成长文化,我们有四个动作:1,每一天每个人半小时学习时间,下班前把每一天的收获汇总上交。每一周公司抽出半天学习分享大会,让讲的人有自豪感,听的人有差距感。每一个月汇总成长记录。2,送出去,定期把员工送出去和高手过招,和高手过招才能成为高手。3,常态化PK,在PK中训练,在训练中成长。4,责权界定。你权限内的事情,自己全权负责,不要征询领导的意见。不怕你犯错误,就怕你不敢犯错误,在犯错中成长。 这个可以解决员工成长的问题。

  管理不跟踪,到头一场空。人都是有惰性的,不要期望员工的自动自发。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方法,如果没有持续的跟踪,提醒系统,都不可能100%落地。赢销力在跟踪考核系统上实现人机交替无缝隙跟踪考核。让制度和流程逼着员工养成好习惯,逼着员工成长。

  管理咨询行业点评和分析

  记者:您怎么看待您现在所在的管理咨询行业的现状?

  王冠群:只要有企业存在,就需要管理咨询公司的存在。医院有很多,医生也有很多,名医毕竟是少数。

  目前有三种人在做咨询,第一种:大学老师。他们能解决理念问题。第二种:离职的经理和总监。他们能解决局部问题。第三种:曾经的企业老板或者总经理。他们能解决全局的问题。

  改变一个企业,只靠一个方案肯定是不行的。企业为什么不发展,不盈利了?因为老板的管理和决策推不动企业发展了。因为员工的作业方法推不动业绩增长了。咨询就是改变老板管理习惯,员工作业习惯,换一种方法推动企业发展。所以解决方案只是管理咨询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方案落地,养成新的经营习惯,推动企业发展。

  记者:您打算长期从事这一职业吗?您曾经被誉为“中国快消品企业奇迹的创造者、快消行业顶级操盘手”,未来,有没有想过怎么超越自己?毕竟您还年轻,风华正茂,可以重新创造一番辉煌。

  王冠群:人生就是登山,没有比脚更高的山。职场的成长就是和自己较劲,不能让成功阻碍成功。没有人关注你过去多么成功,关键是现在和未来你能不能持续成功。超越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一颗持续学习上进的心,用明天的自己打败今天的自己。

  采访手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很老了,但是放在今天这个年轻人身上最合适不过。王冠群的经历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这句话来。现在的王冠群阳光帅气,激情飞扬,被称为快消品行业的顶级操盘手、快消品实战咨询第一人,他具有15年快消品营销管理实战经验,被列入中国营销策划100强,成为中国食品营销创新风云人物,获得第七届杰出营销人总经理金鼎奖、第四届中国食品行业金牌职业经理人。谁能想到,小时候的王冠群却还要拉着车子收废品换学费。正是王冠群身上这样一种巨大的反差,让我们看见生活的公平,他以超越常人的付出,换来今天的回报,也许正是经历过苦难,才能尝出今天的甜蜜。

  大学毕业的王冠群可以服从分配去当老师,但是为了挣钱还债,他选择了当销售员,进入了康师傅做基层的营销。他说,做营销不是因为喜欢。实际上,完全是为生活所迫。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没有钱交学费,自己收破烂卖了挣;为了支撑大学的学习费用,王冠群操持起小商品生意。很难说王冠群是不是具备商业天分,但是生活本身给了他一条无法选择的路,进入快消品行业的王冠群风生水起。从康师傅到宝洁再到斯美特。在跨国公司,他练就了一身“少林武功”,“聚焦”这一行,使他后来成为“顶级操盘手”成为必然,也才有了今天这本《聚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