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逄娜
日前,由《经济学家周报》与超飞巨英联盟联合举办的以“保持‘战略定力’、打造威海经济转型发展新模式”为主题的《经济学家周报》2014名家对话在威海市五星级海悦建国酒店盛大召开。大会期间,威海宣传部、威海市委会展办政要,中国银行管理层、哈工大经济专家学者、商界精英汇聚一堂,为沿海地区蓝色经济的发展献言献策,中央军委办公厅原理论秘书、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中心首席专家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周报》主编管益忻教授作为主讲人在会上表示,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且把稳增长放在第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并发表题为《关于第三次工业(制造业)革命的若干战略转》、《强化“战略定力”,打造威海经济转型发展新模式》重要报告。他指出,在时代坐标上,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变;第三种制造模式到来。并从运营模式、加工对象、消费主体、企业评价、交易主导定位、企业微笑曲线定位进行了详细分析。
管益忻教授强调,这次会议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指示精神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贯彻自“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战略思路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沿海区域企业、产业集群、开发区等如何在“新模式”稳增长下,跟上时代的步伐,奋力打造崭新的运行发展机制的迫切需要。
他还在主题为《强化“战略定力”,打造威海经济转型发展新模式》的报告中强调,强化三大“战略定力”,打好转型升级版威海战略发展新模式的基础和平台;强化“新常态”、“保增长”、“释放转型红利”定力。在战略创新模式上,大抓由仿创向原创转型升级;在混合经济机制打造上,大抓多元化转型升级,从单一所有制模式向多元化、混合化模式过渡。在产业链机制优化上,大抓微笑曲线转型升级,尤其针对威海经济,他提出威海要在新型城镇化模式打造上,从单层面城市化向多层面、多中心模式转型升级,解决腹地狭小问题,学青岛港打造“旱码头”模式的经验,多层面、多类型“副中心”的设置与探索。在应对中日韩自贸区发展模式上,大抓主动、变通转型升级;从视角上对已有安排做出重新审视,优化提升,打造迈向中、日、韩自贸区的威海预拟发展模式。
管益忻教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威海企业、产业集群、开发区等如何在蓝色经济转型中,强化“战略定力”,奋力打造威海经济转型发展新模式,打造崭新的运行发展机制。他着重强调了第五个现代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发展战略指导下如何深化威海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海洋商业模式,大搞国际化飞地临港产业发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对威海经济的发展意义深远。
管益忻教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研究员、教授,著名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学家,著名城市战略规划专家,理论+实战派企业咨询专家,《经济学家周报》主编,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