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四川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刊 张璐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公布了2014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工信部联科〔2014〕464号),四川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成为第四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四川省一直注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川多项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四川省经信委公开资料显示,今年全国共认定72家,山东、江苏,安徽各5家并列排名第一,河北4家排名第二,四川与北京、浙江、湖南、广东、深圳、甘肃各3家并列第三。经过四批次认定,四川省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13家,全国共有283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四川省科技厅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四川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经营状况继续好转,实现总产值86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543.7亿元,同比增长11.0%,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较上年档案同期值增长14.4%,比上半年提高0.6点,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多有10%以上的同比增长,其中,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89.9亿元,同比增长10.3%;工业销售产值7350.7亿元,增长11.0%;出口交货值1939.6亿元,增长22.1%。高新技术企业资产总额10192.2亿元,增长8.6%,户均资产5.7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为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11月30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四川省企业技术创新条例》(条例中,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研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提供新产品、新装备或者新服务,进而实现其市场价值的活动),鼓励、引导、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根据《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工信部联科〔2010〕540号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是指工业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的企业。从2011年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对经认定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每年1次,已认定了四批。

  2011年,四川科伦药业、四川龙蟒集团、四川长虹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此后,新希望集团、成都国腾实业集团、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华川电装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也被先后宣布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3家示范企业中,主营业务范围涵盖了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医药、建材等多个行业领域。

  2013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指出,要以自觉创新为理念,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效益并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举、产业链技术创新和价值链高端融入并举,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四川。

  目标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发展一大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翻一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等。

  要求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引导企业瞄准产业技术前沿,制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和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培育发展高成长型企业,大力培育形式多样化、功能专业化、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的企业孵化器,提高孵化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的孵化服务能力。

  同时,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也印发了《成都市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的通知,以增强成都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政策》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成都市新获批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的企业给予100万元资助;对新获批省级研发机构的企业给予适当金额配套资助;对新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的企业给予20—30万元资助。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来蓉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经认定后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100万元资助。

  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对围绕成都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新产品研发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经费资助。对成都市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企业,按实际到位经费的10%,给予最高200万元的配套支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扶持政策。落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等的各项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企业拓展新技术新产品市场,设立科技惠民专项,通过部门联动,市、区(市)县协同,在智能交通、数字城管、协同医疗、教育信息化、现代物流、公共安全、现代农业、文化创意和智慧旅游等领域,开展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及服务模式。

  鼓励技术标准创制和品牌建设,对牵头制定并获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事业单位,分别给予60万元、40万元、20万元奖励;对牵头制定并经认定为产业技术联盟标准的企事业单位给予20万元奖励。对新获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

  成都高新区每年将投入

  逾10亿资金促科技创新

  成都高新区近日出台《推进“三次创业”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政策》明确,成都高新区将设立每年不低于10亿元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聚集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推进高新区建设。

  在聚集科技资源方面,《政策》中明确,支持高校院所在成都高新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化运作、一定期限内专职科研人员达到1000人及以上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自认定之日起每年达到约定经营目标后,前2年每年最高可给予2000万元的运营经费支持,第3-5年每年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

  在鼓励科技型创业企业方面,成都高新区对原有的政策体系进行了完善。例如,将根据创业团队的综合能力、项目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等内容,对创业企业进行综合评估,按优秀、优良、良好和合格四档,分别给予相应额度的创业启动资金,特别优秀的项目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启动资金。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还将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推动政策的落实。

  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方面,《政策》将通过鼓励和支持建设创新孵化载体、科技创新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推动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策》中明确,新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孵化载体重大项目可获得“一对一”优惠政策扶持,新建的加速器(含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和创业苗圃等创新载体可分别获得50-100万元、30-50万元和10-3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已建的创新孵化载体,根据科技型创业企业(团队)引进、服务水平、孵化成效等综合考核结果,可获得20-50万元的补贴。

  《政策》扶持企业培育提高创新能力,密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对支持中小企业加强研发创新作出多条规定。例如,围绕成都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重大、前沿、共性、关键、集成技术应用开发项目,给予50-150万元的资助,对特别优秀的项目可给予200万元的资助。《政策》对原来实施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也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初创期、成长期项目可分别获得最高20万、40万元的支持金额。

  同时,为鼓励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政策》明确,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处于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到成都高新区进行转化和产业化,经评审认定后,在用地保障、建设配套、产业扶持及高层次人才等方面给予“一对一”专项支持。

  泸州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泸州市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据悉,获得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税收优惠上,将按照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在政策奖励上,对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法人代表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在项目申报上,国家、省级和市级项目都将优先向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倾斜。

  近日,泸州市有8家企业顺利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公示期,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企业包括四川长江工程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金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川长远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泸州市诚鑫模控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泸州市龙马潭区长江液压件有限公司、泸州市诚润机械有限公司、泸州沱江液压件有限公司、四川天华富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据了解,泸州市此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化工等领域。它们近三年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都占到其销售收入的4%以上,且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收入,也占到了企业年总收入60%以上份额。同时,企业自身还拥有较高的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较好的成长性。

  内江以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内江市中区是内江老工业的集中区,现已形成机械加工、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电力能源、食品饮料五大支柱产业。此中企业存在明显的问题: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等。

  内江市中区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大力调整工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年初开始,对落后产能进行搬迁淘汰,加快产品换代和流程再造,重新规划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益和土地利用市场化程度。

  引导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和生产高效技术产品。鸿强机床数控高性能精密压力机生产线、华玉车辆板簧建汽车底盘零部件加工生产线、金位塑胶公司5万吨年处理能力废塑料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利用生产线等项目顺利推进,重点技改项目取得实效。今年9月,全区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5.36亿元,完成技术创新投资9145万元。

  引导企业重视品牌经营,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群体、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目前,市中区工业企业已拥有四川著名商标5个,四川名牌产品6个,省级技术中心3个,市级技术中心2个。

  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外,市中区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力度,培育粉煤灰综合利用、铝合金电缆等为主导的新兴企业,扶持资源综合利用型企业快速成长。全区现拥有梓橦宫药业、汇鑫制药、富国电工、鸿强机床和神舟机电5户战略性新兴企业;拥有德元药业、汇鑫制药、梓橦宫药业和庆隆机床4户高新技术企业。今年9月,利用各种活动平台,签约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7个。市中区实现产值164.8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6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