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鹿角中学化石群亟待保护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娄红淑 张先元 重庆报道  

  重庆市彭水县鹿角中学在2010年扩建新修教学楼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亿万年的古生物化石。化石群面积约1000平方米,包括了大量的节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化石。时至今日,大量裸露的化石群亟待保护。

  发现数量如此多的古生物化石实属全国罕见。经过考古专家对实地化石的考察研究认为:“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年代。此次化石中三叶虫化石的发现,充分说明该地化石应该出现于4.5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也说明以前这片地区是海洋,经过板块运动、地球演化后,海洋褪去”。

  “修建教学楼时发现了这些化石,本来想打造成化石博物馆,但由于资金不到位,我们只能把它建成一座花园,进行保护。”校长代荣胜告诉记者。“巨石的造型不错,稍微雕琢就可以用来装饰校园,就保留了下来。”学校后勤主任廖昌权说,“2012年,我们搬来新楼后,老师们在散步时,就发现后花园石头上有些奇怪的东西,我们就怀疑这是化石,后来请来县里文管所工作人员,也证实了大家的猜测。”于是,校方将化石群所在区域打造成了花园,“出于学生安全和文物保护的考虑,我们禁止学生踩到上面去看。”廖昌权说,“还有些老师也经常过来转转,感兴趣的就回去上网查资料收集信息,上课时给学生们说说。”

  鹿角中学共有1000多名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生物课专门设有化石观摩环节,学校也开辟了化石研究兴趣小组。“我们的学生在生物、地理毕业考试中,成绩一直是彭水县里镇中学的前列。”教师何廷明说起颇为自豪。

  重庆市彭水县鹿角中学1958年建校,已有50多年历史。据校长代荣胜介绍:1976年“文革”结束后,学校为了改变封闭落后的窘况,申请报批并获国家援助款,举校迁至今址,并更名为鹿角中学,它距县城25公里左右。迁校中依靠国家援助款和全校师生勤俭建校劳动,用乱石砌成了教师寝室,教室、厨房各一幢,学生只能住临时工棚。

  1985年,原鹿角区人民响应集资办学的号召,捐赠包谷和物资,修建了建筑面积2418平方米的五层教学楼一幢,1989,1990年鹿角区人民两次集资237300元,修建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一幢的四层学生宿舍楼。从建校开始,一代又一代鹿中人继承和发扬“团结守纪,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始终把师德师风放在首位,利用学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率先倡导“封闭式”管理。

  1990年11月1日学校成功的举行了三十周年校庆。1991年,时任校长的邓生荣同志被教育部、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次年又被国家教委、民委评为“民族教育先进工作者”。1993年7月2日,时任四川省副省长张中伟在黔江地委书记牟绪珩、地区行署专员税正宽以及川东南五县书记、县长的陪同下,视察学校,对学校艰苦创业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1994年,中央电视台二频道组采访我校,制成节目播放。1996年,四川电视台采访该校,制成节目在《今晚10分》栏目里播放,之后中央电视台一频道也为之转播。是年,黔江地区代省教委授予“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之后连年获县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此次校园内发现化石群,理应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现化石群裸露在外容易被学生及参观者人为踩踏损坏,也容易风化腐蚀。校长代荣胜说:“由于学校资金不足,无力对化石群的保护设施进行完善,希望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保护校园内化石群这一珍贵文物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