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革命说’和‘市场说’虽然都源于劳动价值论这一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且都有自圆其说的的理论逻辑,但却有不完全相同的结论。”
■ 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李松龄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理论基础,它能够自圆其说地解释无产阶级为什么要革命和如何进行革命的道理。我把这种解释力称之为“革命说”。实际上,劳动价值论也能够解释西方经济学所阐述的市场供求关系、竞争关系和价值关系及其引伸出来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把这种解释力称之为“市场说”。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革命说”和“市场说”虽然都源于劳动价值论这一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且都有自圆其说的的理论逻辑,但却有不完全相同的结论。因此,我想在论述“革命说”和“市场说”的基础上,对二者展开比较分析,并提出自己不一定成熟的看法。
一、 劳动价值论的“革命说”
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否定了劳动商品的概念,确立了劳动力商品的概念。因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他认为,劳动力之所以出卖劳动力,是因为他“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作商品出卖”(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91页)。实际上,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只是出卖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货币所有者,即资本家看中的正是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219页)。由此,马克思认识到了劳动力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即劳动力价值,而且还为资本家生产了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资本家为劳动者只付出了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格:工资,却毫无所费地获得了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这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占有剩余价值,剥削劳动者,是因为他拥有私有资本。“当资本家把货币变成商品,使商品充当新产品的物质形成要素或劳动过程的因素时,当他把活的劳动力同这些商品的死的物质合并在一起时,他就把价值,把过去的、物化的、死的劳动变为资本,变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变为一个有灵性的怪物,它用“好像害了相思病’的劲头开始去‘劳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221页)。可见,当资本家使用资本,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就形成了。于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私有制是产生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阶级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要消灭私有制,唯一的途径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因为私有制只有同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相结合,才能实现私有资本的价值增殖,实现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剥削劳动者的目的。所以,必须在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同时,用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取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用劳动价值论解释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能够自圆其说的,这是我认为劳动价值论具有革命解释力的依据,简称为“革命说”。
在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了三十年,建立在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却越来越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当“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及时提出了发展商品经济,解放生产力的号召。不仅如此,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私有制经济再一次被提到国家经济建设的议事日程。如果按照劳动价值论的“革命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就是走回头路,就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这就需要运用劳动价值论,解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揭示劳动和资本能否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 劳动价值论的“市场说”
其实,劳动价值论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天然的解说市场经济的能力。我在运用劳动价值论认识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过程中,发现它能够比西方经济学更好地解释劳动剩余价值和资本利润、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以劳动力的价值,即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作为讨价的依据,通常被称谓劳动力的供给价格;资本所有者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的价值作为还价的依据,通常被称谓劳动力的需求价格。讨价还价的结果,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即工资一般会高于劳动力的供给价格,低于劳动力的需求价格。需求价格高出市场价格的部分,即剩余价值被资本所有者占有,并转化为资本利润。劳动力的市场价格高出供给价格的部分,其实也是剩余价值被劳动者占有。在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条件下,劳动力的使用创造的价值高出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部分被资本所有者占有,部分被劳动者享有。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越突出,资本所有者占有的剩余价值就越多。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视剩余价值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的事实。
在商品市场上,资本所有者作为生产者以商品的生产价格即商品价值作为讨价的依据,通常被称谓商品的供给价格;需求者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还价的依据,通常被称谓商品的需求价格。讨价还价的结果,商品的交换价格一般高于商品的供给价格,低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因为只有如此,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价格高出价值的部分,通常被称谓超额利润。商品价值中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资本利润,不同于资本的超额利润,前者是剩余劳动生产的,而后者是需求者支付的货币价值高出商品价值的部分形成的。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资本利润,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而需求者支付高出商品价值的货币价值是以商品使用价值的补偿为前提的,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马克思把有机构成高的资本获得的超额利润,说成是有机构成低的资本在平均市场价格条件下平均给有机构成高的资本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需要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马克思是在所有商品价值都实现的前提下,提出市场平均价格概念的。因为有机构成高的资本生产的商品生产价格低于平均价格,它获得超额利润;有机构成低的资本生产的商品生产价格高于平均价格,它的部分剩余价值在平均价格条件不能实现,从而平均给了有机构成高的资本,形成超额利润。其实,在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能实现的条件下,有机构成低的资本怎么可能把已经实现的剩余价值平均给有机构成高的资本呢?如果不能,有机构成高的资本的超额利润也就不能说成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只能是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部分。资本的有机构成高是因为增加使用资本和创新使用资本的结果。增加使用资本能够降低商品价值,创新使用资本能够提高商品使用价值,二者都有改变供求关系,导致价格背离价值的作用,从而产生超额利润。运用劳动价值论对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解说,不仅能够解释剩余价值、超额利润等概念,而且可以更好地说明资本与劳动不完全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我把劳动价值论的这一解释力称之为“市场说”。
三、“革命说”与“市场说”的
比较及结论
比较劳动价值论的“革命说”和“市场说”,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是沿着不同的逻辑思路对剩余价值、资本利润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解释的。前者认为,资本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资本剥削劳动的结果,因而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后者认为,资本利润既有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部分,也有价格背离价值的部分,是因为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均衡引起的,因而需要通过不断地完善市场和促进市场均衡缓和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依据劳动价值论的“革命说”,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并建立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扬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说,需要运用劳动价值论的“市场说”,对受市场供求关系、价值关系和竞争关系的资本利润和剩余价值、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认识。目前,理论界有一种认识,认为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从而资本利润与劳动工资的对立,是因为权力干预市场的结果,这种认识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权力干预市场造成市场的不完善,进而影响市场的均衡程度,形成利润与工资的不合理关系。其实,权力干预市场只是市场不完善和非均衡的部分原因,所以,要形成资本利润与劳动工资的合理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必须用法律法规规范包括行政权力在内的一切行为,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市场,并通过制定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地提高我国市场的均衡水平。因为市场的均衡水平提高了,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市场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与价值的差幅才能缩小,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资本利润和价格背离价值的超额利润才有可能减少,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我之所以要讨论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力,目的就在于我们需要扬弃劳动价值论的“革命说”,而更多地认识劳动价值论的“市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