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和祥
提起春秋历史中的变法改革,人们最熟悉的是管仲相齐、商鞅变法,而影响较深远的变法还应包括子产在郑国的改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其中,子产改革使弱小的郑国延国百年,子产也被后人称为春秋第一政治家,被稍晚的孔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现在了解子产改革,对我们现行的改革,也许能带来不少启示。
一、当时郑国的国情
《左传》是记载春秋历史的重要文献。《左传》在评价当时郑国国情时用了八个字:“国小而逼,族大宠多。”所谓“国小而逼”指的是郑国的外部环境,郑国国家小,土地和人口都比较少,而且还处于几个大国的夹缝中,南有强大的楚国,西有强大的晋国和秦国,东北方有齐国和宋国。在这些大国的夹缝中,郑国又处于四战之地,和楚则晋伐之,和晋则楚伐之,有时还受到齐、宋的攻击,甚至秦国也时有觊觎,因此,连年战争,有时一年数战,致使国家贫困。所谓“族大宠多”指的是郑国内部环境。郑国当时贵族多,需要封赏的采邑多,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人员多,财政养活的人多,由此造成国家的财政入不敷出,更加重了国家的贫困。但,郑国是一个存续时间很久的国家,也有过辉煌的过去,百姓对国家的认同度还比较高,这是郑国的优势。如出现的弦高救郑的故事,就充分反映了百姓对郑国统治者认同所带来的作用。
二、子产的改革措施及改革过程
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是郑国的王族,郑穆公的孙子。子产年纪很小就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子产执政不久,在郑简公及子皮的支持下,开始了改革的历程。《左传》记载了子产改革内政的内容:“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任,大人与思俭者,从而与人,泰侈者因而毙之。”都鄙有章是指城市和乡村都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上下有服是指国家按“士、农、工、商”将国民按等级进行认真区分,使其各行其业,各尽其能,各尽其责。田有封洫是子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第一次承认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按土地的多少、好坏进行收税,庐井有任是指编造了严格的户口制度,并以此进行抽丁参加军事训练及军事行动。大人与思俭者,从而与人,泰侈者因而毙之,是子产根据郑国贫困倡导节俭,打击奢侈的措施。子产铸刑鼎,将改革的措施和法律条文通过文字规定下来,开办学校教育人民,做到先教而后罚,增加改革的透明度。
改革伊始,由于打击了贵族的奢侈之风,平均了税赋,引起了不少贵族的反对。一些人编了歌谣说:“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任之,熟杀子产,吾其与之。”译成白话文是说:“子产他不给我面子,征收我的田租,谁要去杀子产,我跟他一块。”一段时间,由于反对的人多,子产不得不到晋国去避难,在郑简公、子皮将反对子产改革的人驱逐出境后,子产才得以回国继续改革。经过几年的改革,加之子产注重搞好和大国的关系,避免了战争,郑国“内修政治,邻国不侵,民始富”,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一些人又编成歌谣:“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我有子弟,子产教育他做有用的人,我有田地,子产使它增加收入,子产要是死了,我该怎么办呀”。改革前后的评价,天壤之别。子产的改革使郑国人民富裕,国家强大,使郑国在夹缝中的生存能力大大增强。
三、当时人们对子产改革的评价
子产的改革和取得的成果引起了当时各国开明人士的好评。如引起了比子产小30岁,当时在鲁国开办学校的孔子的注意。他亲自到郑国考察,拜访子产。他评价子产“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见《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子产对自己很严格,不谋私利,因此有人格的力量;对上级十分尊敬,因此得到上级的支持;对待老百姓,给他们带来实惠,因此能得到他们的拥护;花费国家的财力,驱使老百姓时,符合道义,因此老百姓没有怨恨。”
同期人总结子产改革成功经验时,谈到了如下几点:①争取到了郑简公、子皮等开明贵族的支持。当时郑国的处境,迫使不少开明贵族为郑国的存在而担忧,子产的改革抓住了他们希望郑国强盛的心理。②子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不少中小贵族和平民百姓。在子产改革中,子产及其家族基本没有得到特殊的对待及利益,子产的人格魄力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拥护,为其推进改革奠定了群众基础。③子产铸刑鼎,办学校,宣传改革,增加了改革的公开性,使百姓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民不怨,减少了改革的阻力。④子产的改革给人们带来了切实的好处,赢得了人民的拥护。⑤子产拥有广阔的胸怀,团结了很多人。如被郑简公、子皮驱逐的贵族,子产回国后,不但保留他们的土地、家产,还保证土地、财产的收益归他们,并允许他们自由出入郑国,由此,把过去的反对派拉到了拥护改革派之列,减少了改革阻力。
四、子产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子产的改革已过去2600余年,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子产的改革不可避免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现在我们推进的改革更复杂,利益诉求更多样。但我们总结子产改革的经验,对我们推进改革依然能带来不少启示。具体来讲:①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再分配,在改革初期,当利益的蛋糕还没做大时,必然有些人的利益是受损的,他们是反对的。只要改革对国家有益,对大多数人有利,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当改革使利益的蛋糕做大了,各方利益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平衡。反对的人自然就会减少。②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须有一个过程,然而这个过程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③作为改革者,要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群众利益的关系,要做到不谋私利。只有这样,你所倡导的改革才能赢得人们的拥护。④作为改革者,一定要有豁达的胸怀,睚眦必报,小肚鸡肠,很可能增加改革的反对派,增加改革的阻力。⑤改革的透明度、可操作性往往决定改革的成败。作为改革者,一定要公开改革的目的、办法,简化操作程序,使改革更容易让老百姓明了,遵行。
(作者单位:安徽阜阳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