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青海:守护“中华水塔” 构筑生态屏障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巨栋

  

  2014年9月8日,我国流域经济与政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组赴黄河上游调研,第三站是青海西宁,青海是举世闻名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而青海则坚强地守护着它们的源头,为祖国在西部建起一片强大的生态屏障,滋养着江河的中下游地区。

  

  一、青海建设生态屏障的具体实践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和“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格局,贯彻落实《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提出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生态保护的工作重点,加快建设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青海湖“四大生态圈”,从生态脆弱地带下手,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青海地区的生态屏障。

  除了战略上的重视,青海还从产业布局、区域发展规划、考核标准等方面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青海将几乎所有的重化工业都集中在格尔木、海东、海西等市州,避开了生态脆弱地区,仅在青海湖岸保留了以制作钾肥为主的低污染沿湖化工业。在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中,三江源地区90%以上的面积都属于禁止或限制开发区,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最后在地方的考核体系中,取消了对三江源等地区的GDP考核,从制度上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为了应对三江源地区出现的草场退化、湿地萎缩等情况,从2005年开始,我国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对该地区开展生态移民工作。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5万人从三江源地区迁出,在附近的城镇安家,享受医疗保险和公共交通等优质的社会资源。通过生态移民,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功能稳步恢复,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一些已经消失的湖泊也得以重现。

  

  二、构筑源头生态屏障,有利于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如此重视建设生态屏障的建设,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质上说,环境问题其实是外部性问题,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公共物品。青海处在大江大河的源头区域,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屏障的构筑不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保障,而且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富竞争力、也最具潜力的战略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地区破解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和环境容量约束,减轻经济发展中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第二,源头和上游的生态搞好了,也给中下游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上游的草原、森林、绿洲、湖泊等景观对净化空气、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下游几乎不消耗任何成本享受从上游来的优质水源和干净的空气,这对其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将予以莫大的帮助。

  

  三、构筑源头生态屏障,应当协调经济、生态、民生,实现互促共赢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关系。具体到解决青海的生态问题关键应该是处理好生态保护、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

  首先,生态与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看准优势而不盲目发展,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可以从出省通道的建设入手,加快建设西宁至成都、西宁至张掖、格尔木至成都等铁路干线,带动当地旅游业加速发展,进而刺激其他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以旅游业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程度提高又可以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其次,青海需要注意生态移民的安置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由于在三江源地区生活的居民大多是少数民族,长期以游牧为生,移民后难以适应城市的定居生活。政府需要采取措施,给予这类移民一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城市就业。这不仅解决了移民的安置问题,而且推动了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同时,这一系列的生态建设和移民工作,使下游地区享受到了流域生态改善带来的好处,就应当给源头地区以适当的补偿,按照“建设者受益,享受者尽责”的原则,借鉴国际生态效益补偿法则,建立适合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以维持流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