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7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评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企业家怎能不讲政治  

  ■ 昆仑岩

  一个时期以来,围绕企业家该不该讲政治,引起许多热议,着实让人诧异。说是缘自有企业家“在商言商、莫讲政治”之语,是否有些嘲讽意味?大凡成功的企业家,哪有不懂政治,不讲政治的?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一种天生的政治动物。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不过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两个必然联系的层面。从系统原理上讲,小到家庭,大到世界,政治关系无处不在,且成为经济系统运行的环境。试想,一个不懂政治环境的企业经营者,就像“盲人骑瞎马”一样,企业能做好吗?当企业家恐怕更是奢望了。

  问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又是有分工,有秩序的。政治与经济实现利益的方式和层次是不同的,在现代社会里,既不能用政治权力取代经济交换的秩序,也不能用经济交换侵蚀政治权力的运用,否则都会带来社会混乱和罪恶。所以,经济和政治这两种领域的活动必须相对独立,遵循各自不同的规则,人不可“脚踩两只船”,事不可“双规制运行”。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过程中,这方面教训不少。权钱交换,一败皆败;官商勾结,深渊在前!如今打虎拍蝇,多少企业老板命系官场,也就不奇怪了。还有些发了财的企业家,腰杆子粗了,就向政治伸手,要求给予不同于普通公民的特殊“政治地位”,不惜千金买“委员”、买“代表”、买“大官”、买“关系”,这就有点不自量力了。

  殊不知,人民民主政权不是资本之天下,钱也并非万能。即便在香港那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也要求企业家恪守本分,可以像普通公民一样关注现实政治、参与公共生活,但不可直接从政干政。故而,对企业家来说,与官员、权力保持一定距离是明智的,政治可讲不可玩,当懂不当碰。

  不少做企业的,总喜欢从权术角度理解政治,且视为企业成功之道,这未免井底之见。近现代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影响企业家事业功名的成败,主要不在于政治权术高低,而在于政治头脑正确与否。凡逆历史潮流而动,丧失民族气节和做人道德,不顾大局,只图私利,与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相勾结,损害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奸商恶贾,只能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凡顺应历史潮流,热爱祖国和人民,坚守民族气节,自觉以小我服从大义,正派做人、老实做事,为中国富强和振兴做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无不受到人民的尊敬和颂扬。相比之下,如今有些只为赚钱,甘心给外国资本当附庸、当二老板的所谓“成功企业家”,是否应该惭愧呢?

  今日中国企业家生存和发展的命运,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这个大环境密切相关,并由之决定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至少应具备这样的政治头脑:一要爱国,为中国富强、民族振兴奋斗,不要卖国投靠吃里扒外;二要守法,尊重宪法和法规的权威,不要利欲熏心妄踩底线;三要诚信,以德立身、以信立业,莫做伤天害理之事;四要懂政策,吃透国家基本制度原则、改革方针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把准企业决策方向;五要识大体,看清世界战略形势、国家发展大势和民心所向趋势,自觉顺势而为;六要担责任,富而知根、回报社会,为国家分忧解难,用实际行动促进共同致富。

  需特别指出的是,对国有企业或代表国资的企业家来说,讲政治更是职责所在,素质必备。国企领导须牢记:首先,你是党员干部;其次,你是党派到企业领导岗位为国家和人民工作的;最后,你的政治责任是让国企做大做强,能够更好担当作为国民经济、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重要支柱”的社会责任,而不是把国企毁了,将国有资产中饱私囊或孝敬列强。如果在商言商、不问政治,忘却自己的政治属性,忘却国企的社会责任,忘却共产党人的信念和人民的期望,那就离摔跤不远了。

  最大罚单不应是葛兰素史克案句号

  ■ 郑实

  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9月19日依法对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马克锐等人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进行不公开开庭审理,并于当日公开宣判。该公司被判处罚金人民币30亿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开出的最大罚单,马克锐等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到三年。

  这次判决的严厉程度,已经超乎许多人的想象。不得不说明的是,葛兰素史克毕竟实力超群、资金雄厚。而且,面对史上最大的罚单,葛兰素史克的官方表态也很具有全球战略的高度——接受罚单,坚持整改,坚持投资中国市场。

  不过,一家世界500强的跨国药品生产企业,在许多领域都有自己的“治病良方”,然而,面对一个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医药市场,却选择了随波逐流、浑水摸鱼并从恶如崩,这着实发人深思。

  回到案件本身,葛兰素史克管理人员从上到下都选择向医生、医药代表甚至是一些公务人员行贿,构成了行贿罪。这起案件本身没有什么疑问。而针对葛兰素史克对华销售药品价格超出在欧美国家的10倍之多的事实,国人尤其是患者及家属们可谓也是“恨之入骨”。在很大程度上,因为葛兰素史克公司在抗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和胃肠道和代谢四大医疗领域代表当今世界的最高水平,这也决定了一些疾病的患者必须而且只能使用葛兰素史克生产的药品。其行贿并抬高价格之举,无疑加剧了国人“看不起病”的问题。

  葛兰素史克,有罪必应有罚。但是,如果把葛兰素史克比作一张试验试纸,则试验的结果让国人心痛。在笔者看来,葛兰素史克至少对我国的医药体制现状试验出了两大病情:一是,价格监管存在巨大的漏洞,至少从表面上看,对于相关药品的价格,根本都不参照国际标准,以至于葛兰素史克的药品价格可以无限离谱;二是,以药养医,最终抬高了药品价格,扰乱了市场秩序,在所有的成本转嫁给患者后,让“看不起病”的现象愈演愈烈。

  世界500强外企,来到我国之后似乎很快就能学会潜规则的事实表明:对于整个中国医药市场而言,比要求所有企业遵纪守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重建市场之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外企们不敢在中国行贿,也才不会留下一个外企在中国“南橘北枳”的结果。

  开出最大罚单不应是葛兰素史克案的句号——比惩罚重要的是改革,而改革的目标是价值的还原。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明确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容。而破除以药养医、规范价格管理,也将成为接下来医疗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或许,这才是规避再次出现葛兰素史克式悲剧的治病良方。

  利用民间资本畅通丝绸之路

  ■ 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 吕建中

  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发挥公共民间外交作用,丝绸之路将会越来越通畅,也将为沿线各国人民带来更大福祉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创新的合作模式。那么,都有哪些创新的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结合中国国际商会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思路入手。

  以文化为先导。这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关键所在。基于历史和传统,丝路沿线各国人民都期盼复兴丝路文明,因而国际文化交流的需求不但十分广阔,也更为现实与迫切。

  以经济为核心。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一条国家之间彼此开放交往的通道,涉及约4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30亿人,东边牵着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部夹着落后的中亚经济凹陷带,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是互利共赢之路,而国际项目的有效对接有助于区域内跨国经济联动、贸易畅通。今年5月,中国国际商会推动了西安大唐西市的“五丝工程”(网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博览园、丝绸之路风情街、丝绸之路博览会和丝绸之路学术教育基金)与世界国际商会签约,利用世界国际商会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万计的会员单位资源,打造“五丝工程”,促进丝路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和商旅合作。

  以政府为主导。贸易畅通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解决通关便捷化、服务网络化和规则通用化,而这些都需要以政府力量为主导促进政策沟通,进而为实现道路联通和货币流通做好协调。

  以企业为主体。丝绸之路是一座经济文化交融的桥梁,今天,我们弘扬丝路精神共建丝路经济带,离不开国有和民营企业。我们不仅要调动国内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还要利用世界国际商会平台带动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共同参与。

  以市场为平台。丝路建设依赖于构建一个公平、高效、便捷的国际化市场平台。目前,中国国际商会已经与上百个国家达成了合作意向,通过打造“网上丝绸之路”,集合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综合优势,打破了海陆空的界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供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金融与贸易、跨境支付和人民币结算、咨询等便利服务,建设更高效、便捷的经贸大通道,吸引世界各国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我相信,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发挥公共民间外交作用,丝绸之路将会越来越通畅,也将为沿线各国人民带来更大福祉。

  期许自贸区成为改革领跑者

  ■ 一材

  本月底,上海自贸区即将“满岁”。围绕自贸区的建设与改革,这一年来的成绩如何,建设者交上的答卷是否令人满意,等待相关各方的回答。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几日在视察上海自贸区时,其实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他相信,“自贸区有大未来”——这是一种肯定,亦是一份期许。在沪期间,李克强邀请众多企业为自贸区“打分”。不少企业家给出了赞许,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一年时间不长。若以考试来形容的话,还只能算是一场“小考”。这一年里,自贸区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自贸区建设仍然跋涉在路途中。自贸区的“大未来”成为现实,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自贸区时,曾称自贸区是一块“大试验田”。“试验田”的性质,决定了自贸区建设、改革的过程,有探索的意味。这注定了自贸区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上海自贸区的基因里,蕴藏的是“改革”二字。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从起步开始,自贸区就是改革的高地而非政策的洼地。回顾过去一年,自贸区的建设者做了不少事情。归结来看,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是为投资管理制度的创新;二是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监管服务方面有制度创新;三是在自贸区内探索金融创新制度改革;四是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

  这些制度改革举措和探索的意义,会逐步释放出来,也需要通过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得更清晰。就当下来看,不少改革探索的价值已经有所体现。

  拿负面清单制度来说,建立此制度是在全球贸易投资规则迅速重构背景下的必要之举,也是国内投资体制改革的必要尝试。投资体制当改不改,必会伤及未来。上海自贸区启动这一探索,非常及时。就在过去一年内,自贸区启动制度建设,并适时修订“负面清单”,谋求“瘦身”。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也是自贸区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开放促改革,正是自贸区所承载的重要使命。回顾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史,可以发现,开放一直是促进改革的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也就越突出。贸易更为便利化,乃是提升开放水平的必由之路。

  在自贸区内探索金融制度的创新,应该说亮点多多,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改革受到普遍关注。这场改革,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以国家金融改革大方向为引领,以金融机构和市场组织为主体,也是以金融风险防范为底线。自贸区内金融服务改革的成功经验,将明显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特征。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则是政府在“自我革命”的同时,也不会将市场弄成丛林社会。政府强调简政放权,政府不去办“不该办”的事情,但也不放松必要的监管。政府“自我革命”与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设并行,从自贸区内许多企业一年来的感受看,已经有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些探索与改革说明,自贸区一年来的“小考”成绩令人振奋。“试验田”固然充满了探索甚至试错的意味,但若“试验”成功,则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改革高地,成为新的标杆。即将满周岁的上海自贸区,在经过一年的努力之后,也将会积聚新的优势。自贸区在政府“自我革命”、处理改革与开放的关系,以及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或都将成为一个领跑者的角色。

  中国未来的改革与开放事业,当然不局限于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但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以及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教训,自可供他人借鉴。那些成功的经验,则需要被复制与推广。自贸区建设仍在途中,中国的改革与开放也仍在途中,但一定都会有“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