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资产负债率高企 中钢陷银行债务逾期漩涡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与市场上盛传的“数百亿本息逾期”传闻不同,截止到7月底,中国中钢集团公司的贷款逾期金额为6.9亿元。21世纪经济报道称目前已有多家银行与中钢接洽过,正在研究几种可行的融资方案,但并未最终确定。

  一位接近中钢集团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国务院没有涉入,银行也没有减免债务,由中钢自己解决目前的问题。”

  中钢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约1400亿元。媒体披露的资料显示,2013年中钢集团短期债务达到了593.67亿元,占总债务比重的82.86%,这一比重在2011年、2012年分别为72.79%和76.75%。其中中钢集团重要子公司中钢股份短期借款为369.74亿元。中钢股份是中钢集团当年为上市而成立的公司,控制了中钢集团主要的核心资产。

  6.9亿债务逾期真相

  根据业内传言,中钢集团逾期贷款涉及工行、交行。工行在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询问时表示,“中钢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在工行的融资余额占中钢全部金融机构融资余额的比重不足1.3%,目前工行相关融资均未违约。”交行方面则未能给予正面回应。

  回顾整个事件,贷款逾期“祸端”肇始于6月份。中钢集团当时在某国有银行的一笔贷款到期,该银行并非目前传闻中的工行或交行。

  因受到山西海鑫钢铁债务危机发酵拖累,以及在2011年前激进扩张留下的后遗症影响,中钢集团在年中遭遇流动性困境,没能按时全数还上这笔国有银行贷款。

  不过,中钢集团6月份的情况并没有外界猜测的那么糟。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两名消息人士处交叉求证获悉,上述国有银行到期贷款中,中钢集团还了大部分,但的确有几个亿逾期了。

  据一名银行人士援引银监会内部数据称,截至7月底,中钢股份发生了6.9亿的不良贷款,当时中钢股份的贷款余额为187亿,8家银行给予其的授信额度是254亿元。

  上述银行人士提供的信息显示,中钢集团为中钢股份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而此次中钢股份6.9亿贷款逾期就自然成了中钢集团的逾期债务,由此引发了中钢集团的债务风波。

  “其实就是这6.9亿的逾期,而不是传闻中的数百亿本息逾期。”前述知情人士也告诉记者。

  被银行列入“关注类”

  9月23日,中钢集团面对市场传言回应时,承认“资金面紧张”。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当中钢集团遭遇流动性挑战后,它选择了与其余有授信的银行沟通,要求银行支持,其中可能包括给予合理的展期。可由于中钢集团“坦白”了几个亿贷款逾期的事实,银行中反而有不少家按照行业一般的风控规定,将中钢集团的贷款列入了“关注类”。

  “既然贷款都进了‘关注类’,有的银行就开始适当收缩授信额度,有些银行拒绝了中钢的展期要求。”另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这对于已经资金面紧张的中钢集团,被“关注”使小难关演变成一场资金链危机。中钢集团不得不向相关部门请求协调,情况才得以扭转。“后来管理部门就开始了对中钢债务问题的协调,银行现在也都基本采取合作态度。”这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市场不用过度惊慌,“中钢还在正常经营,并没有走到破产边缘。”

  据了解,中钢集团曾是全球500强企业,但是,2008年之前粗放式扩张为其埋下了资金风险隐患。此前,中钢集团因收购山西中宇钢铁有限公司产生高达40亿的欠账,以及收购澳大利亚中西部矿业公司也造成了巨额亏损,由此间接引发了前董事长黄天文在2011年期间离职。

  “尽管换帅之后,中钢已经开始瘦身,但并非短日即可见效,而且现在整个钢铁行业都不景气,大家也有目共睹。”上述接近中钢集团人士对记者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钢集团资产总额为1101亿元,负债总额为1033亿元,负债率为93.87%;所有者权益仅为67.5亿元,未分配利润为-109.93亿元,经营性利润亏损15.95亿元。

  尽管2013年的业绩较2012年有所改善,但经营性利润持续亏损以及流动性承压使得中钢集团的瘦身过程极为痛苦。

  中诚信评级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13年中钢集团资产负债率达93.87%,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04.74亿元,利润总额1.35亿元。目前看来,中钢集团资产负债率很高,经营面临很大流动性的风险。”

  快速扩张形成高负债

  贷款逾期传言发酵之下,有消息称,国务院已经出面进行干预,并对中钢集团紧急注资200亿。

  但据上述知情人士称:“国务院并没有出面,也没有传闻中的200亿注资,目前是要求中钢自己解决债务问题,而且银行也并没有如传闻所言免除中钢的债务。”

  “已经有几种融资方案,但具体还没确定,确认的是中钢尚未考虑出让资产,更不用说破产。”该知情人士称。

  有钢铁行业分析人士表示,2008年以来,中钢集团快速扩张已经形成了较高的负债,加上钢贸业务及其自身经营不谨慎带来的风险,尽管目前仍在运营,但这次造成的风波给其正在进行的改革计划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不可低估。

  目前,银行及中钢集团内部人士都对其盈利前景持谨慎态度:不少业务的亏损情况短期内很难解决,而且因为前期的快速扩张,导致中钢集团的负债率远高于平均水平。

  上述钢铁行业分析师称,中钢集团目前的窘境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原本企业前期快速扩张引发的困境已经够中钢消受的了,这种情况下又遭遇了钢贸风波以及钢铁市场萎靡”。

  与许多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一样,中钢集团在为应对金融危机祭出的“4万亿”后走上了疯狂的产能扩张之路。有中钢集团子公司的管理层人士告诉记者,当时在中钢集团各下属公司之间,业务重叠屡见不鲜,成员公司各自谋生,“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

  但在做大规模后,中钢集团开始受困于产能过剩等行业困境。根据媒体此前的报道,如今中钢集团旗下亏损最严重的是中钢炉料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正是存货高企,并且存货价格大跌。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国内铁矿石和螺纹钢市场疲软已久,年初以来,尤其是自7月中旬以来,铁矿石和螺纹钢价格均进入新一轮下行期。钢厂压缩产量、资金链紧张且进口大增,导致港口铁矿石库存高位徘徊。

  与此同时,一名在业务上接触过中钢集团的银行业人士表示,一方面中钢(成员公司)给中小钢厂、钢材贸易企业做了大量“托盘”业务,回不来的资金可能不少,“目前全国钢铁业都在爆发不良,中小钢厂逐个歇业,整个产业链形不成增长点,作为钢铁业服务商的中钢也会受困于此”,另一方面“中钢在海外还有一些项目亏损,有的一直没开工”。

  上述援引银监会内部数据的银行人士对本报记者称,中钢集团对外提供的担保数额众多,截至7月底,对外担保(主要是对旗下子公司)的担保数额接近60亿,其中80%是提供给中钢股份的担保,而中钢股份恰恰是6.9亿逾期的实体单位。

  国资委调整中钢领导班子

  一位接近中钢集团的权威人士认为,“对中钢这样的贸易企业而言,需要大量的短期融资,没有融资就会出现经营困难。”

  不过,在前述人士看来,中钢集团面临的困境,与此前盲目扩张造成的历史问题有关,很难一下子补上。

  在资源领域,中钢集团曾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面旗帜,仅在非洲就拥有近10家公司,所投资的资源种类主要为铁矿石和铬矿。然而,海外项目难有收益、进口红土镍矿等多业务组合失误等,曾被认为是中钢集团连续亏损的重要因素。中钢集团炉料公司一位业务人士曾证实,中钢集团是国内主要红土镍矿进口商。据悉,2009年该项贸易曾是中钢矿产资源贸易业绩的一大缺口,亏损额达数亿元。

  此外,中钢集团2008年以13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中西部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国企业的首次海外敌意收购。但由于之后铁矿石价格出现下跌,此项投资的价值后来严重缩水。

  此外,由于中钢集团发生巨额亏损,导致中钢集团与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合资的一家企业被关闭,造成巨额损失。

  而在国内,《新世纪》周刊曾曝光,中钢集团在与山西中宇等民营钢企合作时财务管理失控,导致内部出现超过40亿元的资金黑洞。

  前述接近中钢集团的人士表示,中钢集团之所以陷入资金链危机,主要是其在2008年以前粗放式的增长以及混乱的管理埋下的恶果,也曾导致前董事长黄天文非正常离职。

  上述内部人士透露,摆在中钢面前的不只银行贷款偿还难题,企业亏损还在继续,预计到9月底,今年累计亏损的保守数字是20亿元。

  对此,多位权威人士认为,企业短期内要活过来非常难,钢铁行业现在又处于低谷,就看下一步怎么进行改革。9月19日,国资委对中钢集团领导班子作出调整,集团原党委书记兼副总裁徐思伟接任总裁,原集团党委常委刘安栋接任集团党委书记和中钢股份总经理。

  此前临危受命的贾宝军,因未能带领中钢走出困境,近日已被国资委免去中钢集团总裁、中钢股份董事长职位。在上述人士看来,国资委还是希望中钢集团能够自救,不然也不可能调整领导班子,“新的领导已经任命,估计改革将会展开,但短时间内中钢很难走出困境。”

  钢贸行业贷款风险扩大尚未见顶

  实际上,从去年以来,国内钢贸行业风险就开始不断暴露,今年更有从华东地区向华北蔓延的趋势。在钢贸圈里,“跑路”、“断流”、“破产”等坏消息接连不断。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国钢贸企业销售收入与日本相当,平均资产负债率是84%,高于日本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净资产周转率是11.58至13次,是日本的5.4至6.2倍,利润率却是日本的1%至13%。中国部分钢贸企业存在人为倒买倒卖制造收入的可能性,而这些收入利润率较低,必然会带来一些风险。

  据悉,目前,在“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大多数银行都在压缩钢贸授信总额,降低贷款集中度,不少地区由政府出面协调银行对钢贸逾期贷款的后续处置,尽可能减少抽贷行为,在具体的钢贸风险处置化解过程中,尝试“牵头行制度”、“名单式管理”。

  东部地区某省银监局人士坦言,“过去在宽松的信贷环境下,钢贸商本能的投机意愿与商业银行天然的信贷扩张冲动一拍即合,在信贷资金助推下,钢贸信贷泡沫逐步产生并不断膨胀,在2011年达到顶峰,随后这几年风险开始暴露,尤其是涉及互保链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经济下行期可能暴露的风险倍数放大,目前还未见顶。”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