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 特别报道

2014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丹心凝华章 青史颂英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四川抗战史》首发式暨四川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学术座谈会”上部分专家学者发言选登

  还原四川抗战历史 抒写川人爱国情怀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四川抗战史》主编 张彦  

  明年就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了,今年我国将9月3日和12月13日分别确立为抗战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我国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的对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足见国家对那场中华民族伟大解放战争的影响的重视。今天我们看见的《四川抗战史》这一个成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完成并呈现给大家的。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规模浩大、波澜壮阔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抗日战争也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外来民族侵略的战争,它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进程,也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

  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抗日战争的核心区域。从此,四川重庆既是正面战场的指挥中心,又是抗战的大后方基地。四川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

  抗战中,四川人民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的贡献:抗战八年,四川出兵总计约300余万,征兵数量占全国的20%以上,成为全国参战兵力最多的省份;抗战其间,四川担负了全国约1/3的财政和1/3的粮食供应,保证了后方的稳定,有力支援了前方;四川动用250万以上民工修建公路和机场,保证了抗战指挥中心和外界的畅通;抗战时期,四川还接纳了大批内迁机关、工厂、学校和人口,保存了民族经济和文化血脉。

  还原四川抗战的历史真实,书写日本侵略者给四川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书写四川人民对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凸显四川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我们编写《四川抗战史》的基本思想。同时,我们也希望把该书编成一本学术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著作。全书力求严谨求实、客观公正、精益求精。

  本书编写的基本思路为:第一,以四川为主体,对四川抗战历史进行线索的梳理和历史面貌的展现,把四川与抗日战争的关系、四川在抗战中的地位、四川对抗战的贡献等问题作为全书的基本思想;第二,在整体构架上,注重经纬结合,以事件拉动史实展示,将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贯穿于全书,从历史事件的演进,推进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第三,注重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展现。

  本书的基本观点为:第一,四川是收复国土与复兴民族的根据地;第二,四川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第三,四川是全国抗战的大后方基地,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第四,四川抗日战争是在国共两党、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众,以及少数民族的精诚团结、共同努力下取得胜利的;第五,四川人民的抗战精神,是四川传统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对当代四川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写作过程中,每每写到四川人民的抗战故事的时候,作者们都会由衷发出感叹,为四川人民的抗战精神所感动。编写四川抗战史,也是对作者们爱国主义思想的一次深刻教育。我们希望能将我们的感受写进书里,表达出来,让读者们也能同样感受这样的精神面貌和爱国情怀,我想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希望和本书编写的最大价值!

  本书从3月底立项启动到7月底交付出版,只有短短4个月的时间。为了更好体现该书的高水平高质量及了解抗战的真实事件和感受抗战精神,我们还前往大邑建川博物馆、重庆南山抗战纪念馆、三峡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和资料查询,并对相关专家进行采访和交流座谈,获取了许多学术信息;为体现大视野大团结精神,我们还特地邀请了重庆的学者加入写作团队。作者们在完成初稿,经多次修改后,还进行了自查、互查、统一检查等工作,相互讨论,共同提高,经常是牺牲休息时间,连续作战。正是有作者们的挑灯夜战和辛勤付出,发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才能在短时间里攻坚克难,将这样的成果奉献给大家。我在此对全体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的这本成果,不仅有作者们辛勤劳动的付出,还有其他许多人的心血和智慧。我们忘不了我们老所长,在我们编写此书时去世的贾大泉先生,生前对该书的关心;忘不了该书是在省委宣传部的倡议下,由我院李后强书记和侯水平院长大力推动才能立项写作的;忘不了李明泉副院长亲历亲为,参与课题讨论,从细节入手指导课题工作;忘不了我们所的几位老专家谭继和、陈世松、任新建、段渝、李敬洵先生为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忘不了出版社的同志们为敦促该书的完成和提高该书的质量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忘不了以周勇、潘洵主任为首的西南大学大后方抗战研究中心对我们无私的帮助;更忘不了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先生以75岁高龄,在百忙中为我们写序;还有老领导、友好单位、本院文献信息中心、科研处、财务处等单位为我们课题提供的帮助,在此我代表课题组对你们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紧迫,又是集体之作,大家看到了本书有17位作者之多,给统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影响了全书的质量,因此该书在学 术上仍有研究不深入、在质量上仍存错漏等问题,敬请大家谅解!但我们希望藉以此书,推动四川抗战史继续深入研究。目前我们正在酝酿明年抗战70周年的更大的编书计划,希望明年能看到我们更好的成果!

  四川大抗战 奠定民族复兴根据地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博士 肖俊生  

  今年三月,我们接到编写《四川抗战史》的任务,在各级领导的直接关怀和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如期完成了该书的编写工作。下面,我受各章作者的委托,就该书写作角度、基本观点谈谈我们的看法。

  国内研究抗战史的成果汗牛充栋,四川抗战史的成果也很丰硕。与以往研究角度不同的是,本书不再全面叙述这一时期四川的全貌,而是紧紧围绕抗战主题,站在“民族立场、国际视野、人类正义”的时代背景下,强调四川人民对抗战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对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对国家所付出的伟大担当、对历史迸发的伟大精神。

  本书打破了以往强军事、若社会;强前方、若后方、强全局、弱地方的写作倾向,凡与抗战相关的内容我们就重点突出,点面结合,而与抗战无关的内容就弱化。举例来说,川政统一后,四川进行了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影响了四川的每一个人,也对抗战发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我们在编写时,只选取了那些对抗战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变革措施进行描述。比如县训、财训、军训班的举办对抗战的贡献。我们发现,这些训练班的举办,虽然时间短、内容有待完善,但它们毕竟是近代以来四川基层人员按照现代国家理念接受的第一次训练,不仅为抗战时期四川基层社会的抗战动员和抗战贡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员还成了解放后四川政治、财税、治安基层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其影响远远超过了抗战时期。这些措施,是四川近代化过程的一部分。又比如说,抗战时期,政府颁布了很多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但我们只选取了对抗战直接相关的财政、经济政策加以描述,并对其抗战影响加以评估。这样就避免了材料庞杂、难以取舍的问题。我们做到了有所取、有所舍。

  写作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利用过去不曾重视的资料和最近几年才开放的档案资料。比如《蒋介石日记》近年的逐渐公布和在此基础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就为本书所采用。我们利用这些资料重新梳理了蒋介石对四川战略地位的历史认识过程以及国民政府将四川作为民族复兴根据地的历史形成过程。指出,就在四川的日子里,华北的形势逐渐恶化,红军到了陕北,蒋介石及国民政府不得不思考除西北以外的其它后方根据地的可能性。随着蒋介石对四川的逐渐了解,以及四川统一后各项社会变革的逐渐深入,国民政府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概念逐渐形成。我还通过刘航琛等人的回忆录,发现刘湘及其僚属从1932年开始的四川工业和国防建设既服从于四川统一战争的需要,主客观上也为抗战做了部分战略准备。国民政府1935年后在四川推进的国防建设和交通建设,虽然因时间紧迫在抗战爆发前成就有限,但依然为抗战中的武器、动力、交通之需要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国民政府与四川省政府虽然时有矛盾,但在民族危机面前都深明大义,他们为抗战所做的种种准备及其贡献应该昭然于天下。

  本书强调了四川作为中华民族民族复兴根据地地位。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抗战大后方。这是四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以重庆和四川为战略基地而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这一胜利的支点和基地是四川。这里寄托了很多中国人实现民族独立、走向繁荣富强的梦想,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是以四川为根据地的。

  本书还认为,抗日战争加速推动了四川早期现代化发展进程。抗战前,蒋介石国民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在四川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变革,这是四川大规模近代化的开始。抗战中,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国抗战中心和基地转移四川,沿海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对外交流的增多,都大大推动了四川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并为解放后四川的经济奠定了部分基础。

  本书还剖析了四川少数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传统以及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本书特别关注普通民众的抗战行为。川政统一前,四川各路军阀混战了近二十年,整个社会陷入战争、自然灾害、黄赌毒和苛捐杂税的包围之中。真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社会鲜有进步。但是,抗战枪声一起,四川的军阀们转眼就变成抗战英雄,普通民众也是奋勇当先、不怕担当。民众在极度困难和严重自然灾害的环境中忍受饥寒却甘愿为抗战倾其所有的那份默默无闻的坚持,还有青年学生和知识份子虽然自身时刻面临生命危险,却依然在抗战相持阶段奔走呼号、捐钱捐物。让我们十分感动的是,连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乞丐、妓女都在为抗战贡献他们仅有的一点力量,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七十多年前,四川人民坚持抗战,为抗战前赴后继,敢于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年复一年勇敢、巨大的牺牲实际上体现了四川人民特有的坚毅不拔、忍辱负重、保家卫国舍我其谁的抗战精神!

  四川人民为什么有这种转变?本书透过川政统一后的各项社会变革,民众的广泛参与,以及抗日救亡运动,政府在抗战前和抗战中的广泛动员,发现这种转变不是偶然的。这种转变实际上体现了四川人民厌倦了军阀们的内讧,热切盼望社会、经济有较大改变的愿望。支持抗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实际上是四川人民人心思变、追求个人进步、民族进步的一种体现。那种压抑在四川人心中很多年的不满和怨恨,通过支持抗战、参加抗战,全部发泄给日本人了。这种压抑,终于转变为一股巨大的正能量,一股促进社会进步、追求民族独立的巨大能量。所以,四川人民抗战时期的英勇表现不仅让国人目瞪口呆,更是促进了国民政府的抗日决策和不懈的坚持,这份坚持和巨大贡献,理应得到世人的永远铭记。

  在查找资料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我们四川的抗战史研究还有许多细分领域需要继续研究和填补空白。尤其是在向重庆大后方研究的专家们请教之后更发现我们的诸多不足。

  第一,部分领域研究不够深入。比如,抗战期间,四川多地都遭受了日机的轰炸,各个地方都为此留下了很多回忆录和损失记载,最近出版的《四川抗战档案资料汇编》也有选载,但迄今为止,我们还难以看到四川遭受日机轰炸损失的完整记录和全貌;再比如,四川贡献了300万以上的壮丁。这个壮丁数量到底多大,参加了那些工程建设或者与抗战相关的项目,壮丁们的生活和生存状况,我们都不甚了了。如果我们站在研究慰安妇的高度来研究四川的壮丁,我们可以看到壮丁们的艰难身世不比慰安妇境遇更好一些,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受害程度很深的两个社会群体。日本国内千方百计否认南京大屠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不能提供更多遇难者名单,我们如果弄清楚四川所遭受的损失,能够对四川壮丁遭受的伤害提供更有力的证据,那我们将为日方无理的狡辩提供更强有力的反驳。

  第二,抗战资料和档案的保存还需加强。四川各县都有支持抗战、参与抗战的各种档案和文献,但他们都散见于各县市档案馆、图书馆和民间收藏者手里,没有得到系统性的整理和保护,极有可能继续散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此外,国外陆续解冻了一批抗战档案,其中不少是与四川抗战相关的。这部分资料也需要四川的相关部门牵头收集和整理。

  第三,有关抗战文物、遗迹保护和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我们不清楚全川各地有多少与抗战相关的文物和遗迹,现有的文物和遗迹保护程度也不够,樊建川先生作为民间人士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其所作所为已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尊敬和重视,但仅有他们的努力是不够的。如果不加强这方面的保护,抗战文物和遗迹将继续消失。事实上,这些文物和遗迹是抗战的有力见证,是向后代讲述四川抗战史的有力工具。如果这些工作做好了,将成为我们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分遗迹将可能成为新的旅游基地。

  第四,宣传、创作不够。我们的很多抗战研究成果,只是在学术界交流,抗战是影响全人类、影响我们四川的重大历史事件,不把抗战过程、四川所作贡献通过一定手段进行宣传展览,恐怕过不了多少年,四川的青少年就会遗忘这段历史。比如,初高中的学生们,在学历史课时,我们是否可以随发一本免费的四川抗战史读物呢?宣传的缺乏将大大影响我们抗战历史的传承。另一方面,抗战是很好的文艺创作题材,但现今的很多影视作品只是一味的仇日,以一种扭曲了的心态来写抗战史,这只能盲目助长民族虚无主义和沙文主义,使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也不能让我们正确地判断未来。四川的抗战创作曾经有不少佳作,需要继续努力。

  第五,对外交流不够。最近几年,重庆大后方研究基地走出去、请进来,在宣传大后方对抗战的贡献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建树,他们的努力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抗战何等的重要、何等的艰难!但是,仅有他们的努力还不够,我们应该共同携起手来。通过对外交流共同把四川和重庆与在抗战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贡献推介出去。

  第六,后继人才蓄积不够。四川省内研究抗战的中心是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档案馆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还有各地的党史办。但这些单位都面临抗战研究人才后继不足的局面,继续补充和得到培养。

  我们呼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抗战史研究的不足。明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和俄罗斯将共同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七事变和九三国家公祭日连续发表重要讲话,都势必掀起新一轮的抗战研究高潮。我们四川的学术界和相关部门,应该早作准备,早作规划。

  告慰69年的等待  

  ■ 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刘周远   

  《四川抗战史》新书首发,为了这一天我似乎已经等待了69年。是的,69年了。我想满怀愧疚地向69年前浴血抗战的四川先辈们说一声:对不起,这本《四川抗战史》我们出得太晚了!

  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中华民族向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空前惨烈、艰苦卓绝的斗争。四川军民在这场战争中做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这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发表的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和蒋介石代麦国民政府发表的《告蜀中父老书》中都有清晰的记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今天读69年前写下时那些文字,都让我们感到无比惊叹和震撼,如果把这些文字还原到69年前那场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战争中,那该是多么惨烈、多么悲壮、多么伟大的历史画卷啊!

  然而,69年来,我们的史学界、文艺界、出版界对四川抗战史的反映实在是太迟钝、太简单、太粗浅、太渺小了。抗战胜利后,还没来得及整理大量珍贵的四川抗战史料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规模空前的内战就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差不多半个世纪没有一部专门反映四川抗战史的图书、影视和文艺作品,对我们的史学界、文艺界、出版界来说,好像四川抗战史是见不得人的历史一样,羞于提起,怕被提起!

  我们现在认为四川抗战史是伟大的历史,其实过去也一直都伟大。过去我们认为不光辉、不伟大,只是因为我们的心胸太偏狭,没有正确地对待罢了。

  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反映四川抗战史的图书和影视作品才正式出现。 200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四川人民出版社率先出版了郑光路先生的《川人大抗战》,使四川人和中国人开始对四川军民抗战的伟大历史有所了解。此书一出,川人震惊,国人震惊,读者争相购买和传阅,竟成为畅销书,重印和再版了多次,已经发行数万册,十年后的今天还在正常销售。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读者、至少是我们四川的读者很想看到这样的图书,他们很想了解当年四川的先辈们那些英雄的、伟大的壮举。如此看来,我们的研究界、出版界、宣传界是有负于四川先辈们的,是应该感到有愧的。

  从2005年开始,巴蜀书社出版了省社科院历史所编写的《抗战时期的四川》,2010年我社出版的主要由省社科院专家们编写的《四川通史》民国卷对四川抗战史也有概要的反映,今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四川省档案局编写的《抗战时期的四川二档案史料汇编》。影视剧方面,主要有《川军团血战到底》、《壮士出川》。我虽无法一一引举,但总的品种并不多。这些图书和影视作品,不能说质量不高,但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看都远远没有全面、深刻地反映当年四川军民的浴血抗战历史和伟大的四川抗战精神,这种状况是与当年四川先辈们的牺牲和贡献极不相称的。因此,作为出版界的一员,我为此感到愧疚,好在今天大家看到的这本《四川抗战史》多少让我愧疚的心情平静了些许。

  今天我们看到的《四川抗战史》,应该说是目前国内反映四川抗战历史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图书,我完全同意李后强书记对这本书的评价。它让我们在近十年对四川抗战史直所了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尽管它迟来了69年,但我仍然感到非常高兴,只是我并不认为这本书已经很全面很优秀了。一本在今年3月份才开始全面启动、仅半年时间就编写而成的小书,要想很全面、很优秀地反映69年前那么波澜壮阔那么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是很难很难的。我相信,以省领导和社科院等目前对四川抗战历史的重视程度、以四川的专家力量和研究水平,未来一定能将这部作品修改得更好,使之成为反映四川抗战历史的代表作。

  历史上,历朝历代四川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尤其是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总是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行动和爱国精神。我认为,这永远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应该书写和颂扬的主题!但是,我们对四川抗战的历史和四川抗战精神传播得还很不够。

  我不希望69年前四川军民的巨大牺牲和贡献真的被中国人遗忘,被我们四川人遗忘!为此,我们的研究者、出版者任重而道远。我们四川人民出版社,不只是在明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时还将出版一批反映中国人民和四川军民抗战历史的主题出版物,而且将一直支持出版反映四川军民抗战历史的各种图书,如果将来能出版一套厚重的优秀的“四川抗日战争全书”,那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也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