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指出,中国特色和普遍/全球要素并不矛盾。要素与中国特定的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驱动力具有普遍/全球特色。因此,其他国家应该学习借鉴中国经验。
罗思义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他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历史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生活水平增速也高于任何主要经济体。而且,中国不仅在长期增长率方面高于其他经济体,在短期应对危机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就完成了从“低收入经济体”到接近“高收入经济体”的过渡。
罗思义说,其他国家可以借鉴学习中国的经济发展经验,但不应机械照搬中国的政策。各国应根据普遍/全球因素分析中国经济政策的构成,再考虑如何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他先分析了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又提到说,中国的高资本积累模式是“亚洲奇迹”的最典型案例。高额资本投资对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领先于西方工业化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贡献率分别为54%和62%。此外,高额资本投资对亚洲经济增长领先于发达经济体的贡献率,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的近两倍。在罗思义看来,资本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重要力量,其作用仅次于劳动分工。这同时适用于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基于定量因素的原因,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例如推动创新精神)的增长策略是不会成功的——这也解释了西方经济体经济相对停滞不前的原因。
罗思义最后强调,中国经济成功的经验对于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全球力量的结合推动中国取得了独一无二的经济成就,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增长模式,那么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这股力量也能作用于世界各经济体。因此,其他国家都应该学习中国经济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