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6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长盛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缔造富有灵商的管理文化(连载六)

  ■ 梁勤

  7.促销手段(广告为主→公共关系为主→修炼为主)

  第一阶段:以广告为主。依靠广告扩大知名度,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

  第二阶段:以公共关系为主。通过赢得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的信任来提高美誉度,扩大市场份额,建立起稳定的客户关系。

  第三阶段:以修炼为主。经过企业“内功”的提升、尤其是企业家和企业品牌的塑造以及充分履行企业公民的职责,获取人心,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度,进而形成在市场中的主导势力和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成就“长生不老”之梦。

  8.消费者需求(理性消费→感性消费→情感消费)

  第一阶段:理性消费。可供消费的产品能力与品种较弱,加之受消费者自身购买能力的限制,消费者十分注重产品的质量性能,购买行为的最终实现,常常取决于产品质量的好坏。“经久耐用”成为了产品的核心价值和推销的核心用语。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商品匮乏,加之收入较低,人们买一双普通的袜子首先考虑的是能穿多长时间,而不是考虑它的花色品种等,因而人们选择的主要标准是质量。

  第二阶段:感性消费。随着产品的日益丰富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注重自我感受,消费趋于感性。购买行为的最终实现,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喜欢与否。

  第三阶段:情感消费。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消费者愈来愈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购买行为的最终实现,取决于情感方面的满意度。如2l世纪所流行的“伟哥经济”、“体验经济”、“眼球经济”等便是这一阶段消费者群体的新趋势。著名企业家王石先生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不仅体现了他出类拔萃的个人魅力,通过媒体的宣传,使千家万户没有条件去亲自体验的人们也能享受到精神消费的乐趣,颠覆了长期以来“穷人为富人卖命”的传统。

  极限运动——唤醒和满足全新情感需求

  现在,像蹦极、低空跳伞、攀岩、F1赛车、探险漂流、冲浪等极限运动风靡全球从某种角度上说,参加这些运动,人们是在拿钱买风险,拿钱买罪受,那么为什么商家要开发这些项目,为什么人们对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乐此不疲、如此着迷呢?

  我们说,这就是情感经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现实的环境使得现代人感到应接不暇。持续的、不断增多的刺激,使人的感觉需求也不断提高。原来感觉比较强烈的刺激,现在感觉不强烈了。从20世纪70年代的交谊舞、80年代的迪斯科,到90年代的保龄球,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感觉需求水平。一方面,人们更加需要寻求刺激、发泄压力、释放能量;另一方面,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享受,人们习以为常、不足为奇。这时,人们便开始追求更为强烈的刺激,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感觉和唤醒,而极限运动的兴起,正好满足了人类的这一需求。此外,与传统体育项目相比,极限运动更富有超越身心极限的自我挑战性、观赏刺激性、高科技渗透性和商业运作性。这些非主流的运动项目,潜藏着一股回归自然、融于自然、挑战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极限运动使人们逐步离开体育馆,走向野外,愈来愈倾向于纵情山水之间,向大自然寻求人类生存娱乐的立体空间。以冒险形式所展现的极限运动成为人们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空间:水上摩托和冲浪运动,让您充分体验在蓝天碧水间风驰电掣的潇洒和与海浪相搏击的乐趣;激流皮划艇和顺水漂流让您在万流奔腾中一泻千里;蹦极和攀岩运动又使您感受“跃向重力,扶摇直下”的惊险,抬头是孤崖绝壁、低头是万丈深渊的惊心动魄;山地自行车与野外历险、徒步定向是对人类意志、毅力的一种考验。F1赛车体验的是现代体育和竞技的魅力,是富人花钱冒险供穷人观赏的运动,更大程度反映了人们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对精神刺激和情感满足的极大需求。极限运动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同时,也代表了消费者情感的需求方向。

  五、从企业家角度切入(创业家→企业家→事业家)

  “企业家”一词最早源于法文,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和组织者。而现在,企业家可谓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以其狂热的气质、伟大的人格、博大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和超常的智慧,集聚一流的人才,营造一流的人气,不断筹划宏大的事业,造就伟大的公司。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核心生产力。松下幸之助曾把为商者的成长分为三重境界:

  第一重:创业家,艰苦创业打天下,首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以赢利为目的。

  第二重:企业家,如履薄冰坐天下,面临可持续增长的问题,以追求安全地创造最大化价值为经营目的。 _。

  第三重:事业家,超越利益谋天下,超越利润和眼前战略愿景,以为社会谋利为经营目的。

  按照笔者关于企业发展的“三阶段论”,企业家的成长过程分成:

  第一阶段:“生意人”,哪样赚钱就做哪样,追求短期效益,是完全的利益驱动者。

  第二阶段:“商人”,有选择地赚钱。需求层次逐步提高,经营动机发生转变,既有经济驱动也有精神激励,既重视经营结果也重视经营过程,因此倾向于选择更有回报、更有意义的投入,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三阶段:“企业家”,有目的地放弃。企业与企业家个人的生存与安全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企业经营行为以社会价值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改变社会,影响社会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本人追求经营过程中的满足感、经营成功后的成就感和奉献社会事业的幸福感。

  1.“SHI”字析(事→是→势)

  第一阶段做“事”——一件一件的事,不辞辛苦,踏踏实实地做。此时属企业家的创业阶段。该阶段的基本行为特征可概括为“亲力亲为”、“拳打脚踢”、“爬坡上坎”。

  第二阶段作“是”——实事求是的是,指企业与市场的运行规律。此阶段属企业家的成长阶段。此阶段企业家的基本脉络是通过寻找自身产品与企业的规律,确定企业的增长与发展模式,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

  第三阶段造“势”——势如破竹的势。做企业首先要看大势,即国内外大环境的发展趋势,顺势而明遭。基础是识势,即洞察透析国际态势与国家大势,理解与把握客观政策即与“有形之手”和谐而握,达到“至爱亲朋”的境界,另一方面就是要在企业内运势,不断地变换“势能”频律,利用外势持续地引发制造内势,形成“共振”,成就大势,为企业发展营造势不可挡之势。

  2.“三力”析(体力→智力→魅力)

  第一个阶段是体力的付出。也叫“拼力气”。创业阶段靠行动,靠奋斗,往往“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以吃得苦,受得累者坚持最久,最终度过艰难阶段,迎来胜利曙光,获得发展机会。

  第二个阶段是智力的付出。也称“比智慧”。企业成长发展阶段,靠思想,靠智慧,高明的经营者“动一子可以应全局之变,走一步着眼未来风雨”。比拼的是企业家的经营谋略、管理水平。尤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必须智力超群,具备战略思维和谋略思想,能够从企业整体的、长期的和根本的利益出发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作出战略决策。

  第三个阶段是魅力的感召。企业家依靠个人风格上的魅力建立自己在企业中鲜明、独特、富有吸引力的形象。依靠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吸引投资者、合作者、经营管理者和员工,赢得事业追随者灵魂的认同,获取人心,鼓舞斗志,形成战无不胜的“磁场力”和一往无前的核心驱动力。外象表现为不战而胜,宁静致远,无为而治。这正是所谓的“灵商”制胜。我国的企业家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倪润峰、宗庆后等都是个人魅力型领袖。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依靠14万元借款,创办了娃哈哈公司的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而今,娃哈哈已经发展成为年营业收入140多亿元、总资产88.7亿元的中国饮料龙头企业。宗庆后本人,凭借20年屹立不倒的传奇,成为中国企业界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是一个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企业家。他敢于创新、勇于承担风险,有鲜明的个性,有坚定不移的意志,独揽大权,一呼百应,在企业拥有绝对的权威,依靠个人身先士卒的感召能力来树立个人威信。回顾娃哈哈的成长历史,它成长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宗氏”烙印,都能看到宗庆后的独特的经营思维和创新精神。娃哈哈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宗庆后企业家魅力的成功。

  (本文节选自《长盛力-缔造富有灵商的管理文化》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