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把握趋势才能规避风险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读时寒冰《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

  经济大趋势(未来篇)》

  ■ 古滕客

  

  全球化时代,大国间的博弈日趋激烈,智慧和力量的碰撞决定着趋势的演变。因此,经济趋势研究专家时寒冰,在其新著《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中,加入了全球大国博弈的主线,以全球视角,展现出一个涵盖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宏大趋势,让我们明白,只有把握趋势才能规避风险。

  未来中国经济的死结在哪里?作者分析,当消费需要刺激而不是出于本能意愿的时候,就说明经济层面出现了问题。死结的产生有两个关键的原因:其一,民众对收入的可持续性与收入跟不上物价上涨步伐的强烈担忧;其二,社会保障不健全,必须用储蓄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这样,中国经济就陷入了一个死结当中。解开中国经济死结的唯一方式是:大幅度减税,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同时,政府大幅度削减投资项目,把宝贵的资金用到社会保障中去,这样既能增加民众的收入,又能消除民众的忧虑。但是这样做必然要经历一个阵痛期,中国缺少由社会保障等构筑起来的缓冲期,这使得改革必然承受痛苦。

  中国住房问题的未来趋势是什么?书中写到,同样一座房子,当它的价格处于飞速上涨的阶段时,坐在房子里的人哪怕节衣缩食,感觉到的也是幸福。但是,当房价步入跌势时,坐在房子里的人哪怕衣食无忧,感觉到的也是恐惧和无助。房子还是那座房子,只是标明它价格的标签换了,对应的是资产的缩水。房价一旦步入跌势,债务危机立即会显现出来。事实上,当时间步入2013年以后,有关房地产调控的说法就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因为债务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稳住房价便成为政府无奈的选择。这或许能让民众看清住房未来的趋势。

  美国与中国竞争,靠的不单是经济,还有军事、金融和民主价值观等。美国要与中国竞争,削弱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必然的选项是:在中国投资大的国家制造动荡,通过动荡焚毁或者转移中国的投资,实质是利比亚模式的重演,苏丹之乱与当年的利比亚几乎如出一辙;对中国能源、矿产资源合作密切的国家施压,通过重新进行民主选举甚至通过支持政变的方式,促使相关国家政权围绕美国的利益最大化实现更迭。更重要的是,引爆相关国家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趁大危机之时将自己的触角迅速渗入非洲的每一个角落。美国的棋局一目了然,如何破解,对中国而言,将是最严峻的挑战。

  中国人一向不喜欢与人结怨,而日本却放弃和谐共处的机会。中日之间这种冰冷的对峙和博弈,在未来的大危机中,将呈现出互相牵制和消耗的格局,进而加剧危机中的痛苦。当转嫁痛苦的欲望滋生出来,一切都会成为可能。作者看来,日本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国内的市场早已经饱和,而人口的下降又使日本的市场进一步萎缩。同时,新兴市场的产业也慢慢跟上来,对日本的传统产业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当日本目光短浅的政客公开与中国为敌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它在悄悄失去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经济的良性循环体系慢慢变得残缺,必然会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创。

  与此同时,经过危机的惨烈洗礼,欧洲国家的极右势力必然迅速崛起,成为引发欧盟、欧元区分裂的最大隐患。作者认为,欧元区原本就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走向联邦或邦联,形成一个更加统一的欧洲,要么分裂。而更清晰的趋势演进路线显示,欧元区的分裂甚至解体是很难避免的结果。随着欧洲银行与德国矛盾的激化,以及欧洲右翼倾向的加剧,最终或许导致德国率先离开欧元区。倘若欧元毫无预兆地突然解体,很可能引发一场全球大衰退或如同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这不正是符合美国大战略的最终结果吗?

  读完全书,不禁感慨,理性和智慧的人,会尽早做好准备,正是提前认识到趋势演进方向的意义所在,可以提前规避风险。而只有规避掉风险,才能保护住自己的财富。时寒冰的这本书,告诉我们需要知道未来的趋势,顺势而行,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富在滚滚洪流中瞬间消失,人们终将理解这句话的真实意义。看懂了本书,世界和未来在我们眼中就是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