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4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穿越时光 道光廿五的陈香新韵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那“酒海”呢?

  这种以复杂传统工艺制成的储酒容器,可以使白酒历经岁月而醇厚芳香,更将文化的血脉绵延流传,它是记录白酒历史的篇章,它是见证酒业精神的碑石,酒海中荡漾着中国白酒的文明之光。它就那样静静伫立在时光的溪流中,虽不语而永恒。

  在广袤肥沃的黑土地上,中华白酒的文明一脉孕育出丰硕果实。位于辽宁省锦州市的道光廿五,是目前国内唯一沿袭古老满族酿酒技艺的白酒企业,让民族传承与地域风情在人们的舌尖上绽放。在品味道光廿五白酒的陈香醇美时,我们更因其绵长浓郁的文化魅力而陶醉。道光廿五的储酒库里陈放着两只木质酒海,如今已没有美酒存于其中,但斑驳遍布在酒海外壁的古老文字,仿佛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有过一段动人心魄的酒业传奇。

  我们的“文化名酒复兴之光”第二季——文化血脉发现之旅,来到东北,走进道光廿五,就从这古老的酒海开始,追溯历史的深远,发现当下的价值,绽放未来的复兴之光。

  古酒现世

  缘起1845年的传奇

  

  据锦州的天文记载显示,1996年6月8日晚9时左右,一块圆形陨石从天而降,落在市郊的紫荆山百官林果场上。在那瞬间不会有人想到,一段文化名酒的传奇即将在这里开启。

  次日,当地的凌川白酒厂正在进行老厂搬迁,工人们挖掘库房地基时,惊奇地发现地下竟然埋有几只大木箱,用铁锹拍打还会发出“空空”的沉重响声。人们围拢在一起议论纷纷,猜不透这究竟是何物。

  “当时我接到老厂那边的电话,说发现了一些长方形木箱,看起来年头很久,第一感觉就是它们肯定很有价值。”辽宁道光廿五集团满族酿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广新对当时情景记忆犹新,他立刻骑着自行车赶到现场。在仔细端详检视之后,张广新发现这些木箱距离地面近一米,其中一口木箱已经在工人挖掘过程中被损坏了,有液体从中流淌出来,周围弥漫着一股醇厚芬芳的气味。见到这种情形,张广新与酒厂的几位老员工讨论起来,猜测这有可能是多年前的“木酒海”。

  之所以这样猜测,是因为在凌川酒厂所传承的满族酿酒工艺中,一直要求使用酒海储酒,厂里的酒库中仍在使用这种容器,另外现场的香气也很像酒香。

  但张广新当时还不敢确定自己的判断,他决定先联系当地的文物相关部门,同时他也将这一消息通知了锦州当地电视台,希望能够现场记录发掘实况,“但当时正赶上台里的摄制人员在采访其他活动,我只好找来一家婚庆摄影公司帮忙拍摄。”张广新当时的很多决定都是出于直觉,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细节都为道光廿五乃至整个中国白酒文化留下了珍贵记录。

  专家来到现场后,很快判定这一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随后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有效的保护挖掘。随着泥土被一点点挖开,木箱的全貌终于显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四只大型木制容器,除挖掘损坏的一只外,其他三只保存完好,箱体为长方形,以红松制成,八字原始铆,箱角处采用铁锔,箱身外侧的文字为毛笔书写,其中包括满、汉两种文字。

  接下来的结果令张广新更加兴奋,进一步研究证实,这些木箱确为满族传统储酒工具木酒海,每只酒海内存酒一吨,在酒海内部裱糊以约1500层内蘸以鹿血的宣纸,箱体文字中有大清道光、乙己年、同盛金、大清国等字样。根据这些线索,专家最终确认,这些酒海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封存,其中存酒为道光廿五年贡酒,系由凌川酒厂前身的同盛金酒坊所酿造遗留。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在地下沉睡了151年的清代古酒,其理化和卫生指标完全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色泽微黄,酒精度53%,可以正常饮用。中国考古专家郭大顺告诉张广新,这批古酒的出土具有重大考古价值,以往考古发现的酒有很多,但都已无法饮用,这是首次发现能喝的古酒,充分证明当地酿酒工艺具有突出的精良特点,是研究清代东北地区酒文化和生活习俗、手工生产的重要文物。

  如今,那块于古酒现世前夜降落的神秘陨石,正存放于道光廿五新厂区内,这是百官林果场的职工为纪念古酒发现而特地馈赠于公司,这块陨石因此被命名为“道光石”。清代古酒的苏醒,更让人们发现了中华白酒文明在东北地区的血脉延续,一段穿越时空的酒文化传奇即将在这里上演。

  

  道光廿五

  文化血脉的传承与新生

  

  锦州品正酒行总经理赵新是道光廿五的一位经销商,双方的合作始于1995年,回忆起古酒发现的当时情景,他最大的感触是震撼、惊喜。“酒海出土之后不久,张广新董事长就在厂里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发布会,请我们到发掘现场参观。”他介绍说,酒海内部的裱糊层引起了赵新的浓厚兴趣,“那个纸层非常厚,我当时想撕一块下来看看,被张广新董事长制止了,因为这个酒海的文物价值太重要,不敢擅自损坏它一点点。”赵新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比量着十几厘米的厚度。当时赵新还有幸品尝了一口这珍贵的道光廿五年贡酒,是那个破损酒海淌出的酒液,“泯了一小口,满嘴都是陈厚醇香,而且有非常突出的松木香气。”

  参加完这次发布会,赵新隐约有一种预感,凌川酒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发展机遇,他期待着张广新的下一步行动。

  接下来我们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张广新其人,1952年出生的他曾经当过知青,1981年,28岁的张广新被任命为当时凌川酒厂的团委书记,1994年,张广新成为凌川酒厂厂长。上任之初,他就明确提出了以文化主导企业发展的思路,“因为我们这个酒厂有悠久而完整的历史传承,在东北消费者心目中是文化酒的重要代表,这是我们在区域市场上的核心竞争优势。”

  基于这种判断,张广新对锦州当地的酿酒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了系统挖掘,特别是对凌川酒厂独特的满族酿酒技艺加以总结,在确保产品质量优势的基础上不断突出风味特色。那段时间里,张广新始终在思索,应该通过一个怎样的途径,将企业的深厚文化底蕴充分释放出来,迅速提升品牌的张力和市场冲击力。

  就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清代古酒破土而出,这给苦苦思索中的张广新带来了灵感。

  起初,张广新的想法是利用这批道光廿五年贡酒进行高端产品打造,借此树立品牌形象,进而占位国内白酒高端市场。但通过与国家文物局及各界专家的深入研讨,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张广新说:“当时我们对历史文物方面的了解不多,以为只有固体的历史物件才算文物,但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鉴定,这批出土古酒举世罕见,文化意义重大,确属液体文物。”当时厂里分装了一些50ml容量的小瓶装道光廿五贡酒,想作为纪念品赠送专家,却被一概拒绝,“专家们当时严肃地对我说,这么珍贵重要的文物,怎么能当礼物送?必须加以妥善保护和研究利用。”

  经过这件事,张广新对道光廿五贡酒的价值意义有了更深刻认识,文化、白酒、历史、工艺、品牌、市场,这几个关键词在他脑海中不断闪回浮现,白酒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而历史与工艺所赋予的文化价值,在酒海中超然物外、沉睡至今,道光古酒的本质不就是一条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吗?一念及此,张广新的眼前豁然开朗。

  谋定而后动,张广新随后的大手笔接连不断,通过一系列热点事件的有效传播,道光廿五贡酒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凌川酒厂一时成为东北地区家喻户晓的明星企业。

  1998年1月11日,由锦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道光廿五贡酒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傅崇碧将军等有关领导和白酒专家学者、海内外客商以及中外记者共百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道光廿五贡酒这一重大历史发现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甚至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

  1998年7月,伦敦吉尼斯总部将“道光廿五”收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其中的核心词是“历史最久、数量最多、贮存时间最长,且能饮用的白酒。”

  1998年8月,锦州凌川酒厂顺利完成改制,正式更名为辽宁道光廿五集团满族酿酒有限责任公司。同期,国家文物局发出文博字[1998]622号文件,指出:“道光廿五为出土文物,属国家所有”,“同意你省按照少出高汇,细水长流的原则,销售50~100公斤道光白酒。”

  1999年10月26日,由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在北京举行的拍卖会上,86公斤道光廿五年贡酒拍出350万元的天价。同年12月,锦州市人民政府将四只清代木酒海中的一个及定量原酒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另一只则陈列于锦州市博物馆。

  而随着道光廿五贡酒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其文化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市场氛围逐渐浓厚起来。作为经销商的赵新,在当时明显感觉到这种变化,“以前的凌川白酒在东北特别是辽西一带也很有消费者基础,毕竟是老品牌,知名度高,大家对它有感情,但是经过道光廿五酒事件之后,人们意识到它是一种文化品位的代表,特别是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能够从道光廿五酒中品味出更多的精神享受,应该说道光廿五品牌与消费者的结合度更高了,升华了。”赵新的分析中充满感慨,也正是从那时起,他的酒类销售事业提升到更高平台,市场业绩逐年递增。

  这正是张广新设想的“以文化主导企业发展”模式。道光廿五的文化血脉,或者说是中国白酒的文明精髓,不仅仅存在于产品、品牌当中,更深深埋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这是由白酒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承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将消费者心底的这份情感唤醒,与品牌之间产生共鸣,这就是白酒文化血脉的传承与新生,更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

  

  续写文化血脉的

  时代华章

  

  古酒文物的出土发现,使道光廿五集团发生了彻底改变,企业经营规模和层次都得到了跨越式提升。但张广新却并没有满足于此,每每看着酒库车间里那两个古朴而庄重的清代木酒海,他总有一种感觉,要以白酒产品和品牌为载体,让今天的人们生活更有品位,精神世界更加饱满,这是白酒文化血脉赋予道光廿五的使命与责任。为此,张广新开始四处拜访专家学者,寻找对道光廿五酒文化的时代解读。

  “满族文化深厚而独特,他们对酒有着很深的感情,对酿酒技艺精益求精,酿酒匠人苦心钻研如何酿制美味佳酿,今天我们饮用道光廿五酒,其实是在感受一种民族文化的精髓。”张广新说,道光廿五独有的陈香风味,既是酒体特征,也是文化积淀的厚重神韵。这种观点很快得到各界专家的认同和赞许,并为道光廿五的文化创新建设提出了各种建议。

  民俗专家、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顾问王光认为,道光廿五的满族酿酒技艺,传承了北方山林民族传统的制酒工艺和独特习俗,是一份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

  王光通过研究认为,用木酒海贮酒,是满族先人在长期山林生活中所创造的贮酒方法,这种方法来自松苓酒的酿造。满族先人酿造松苓酒,是在山中选一棵大松树,将其锯去主根,再把装有白酒的坛子埋入树下,一年后取出。这时的酒体呈琥珀色,酒气清香扑鼻。满人走出大山后,就把这种带有山林崇拜和山林医药文化的酿酒习俗,用木酒海贮存的方式延续下来。相比于以往的松木贮酒,经过改良加工的木酒海更适应当时烧锅出酒量需求,存酒量更大。当然,木酒海的制作要求也更加严谨,使用材料精细上乘,取用浑身都是宝的野鹿血和中国特产的宣纸、香油为基本材料,制作采集东北红松作为外廓。其具体制作工艺为,酒海内胆用宣纸涂抹鹿血、香油裱糊,五层宣纸为一封,裱糊里层共需要27封,这种裱糊方法可以在保证不漏酒的基础上,使红松气息、鹿血精华渗透进酒体当中。

  在王光看来,包括木酒海的制作、使用在内的满族传统酿酒技艺,表现了满族先祖山林文化的木石崇拜习俗,其中包含着珍贵的山林民医药文化传统。如今通过道光廿五酒的载体作用,使消费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切身感受,更能激发出人们对健康生活、和谐生态的美好追求。

  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则认为,道光廿五的内在质量和文化底蕴非常突出,但关键是要将之与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特别是运用法律手段对产品实行原产地保护,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商业运作有机结合。

  专家们的真知灼见给张广新带来了很多启示。他想到厂里制作酒曲始终遵照满族传统工艺,以东北特产松花粉、参茸制成酒曲,并在其中加入26味中草药作为滋补营养基,而经过酒海贮存的道光廿五酒体,更具有酒体微黄、陈香醇厚的突出特点,“这非常适合文化消费的需求特点,让更多消费者从中懂得品鉴欣赏白酒,品味道光廿五与其他名酒的风味差异,养成文明、健康、高雅的饮酒习惯。”张广新说,作为满族酿酒工艺的传承者,道光廿五不仅要保护好历史,更要为后人造福,为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在这种价值观、发展观的影响下,道光廿五身上发生了新的蜕变,逐渐从一个著名的文化酒品牌,成为优秀白酒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倡导者,这使得道光廿五真正成为了东北酒的文化旗帜,古老的文化血脉在当代焕发出崭新活力。

  根据道光廿五年贡酒这一历史发现,道光廿五公司在当地民间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史料,在此基础上与锦州市京剧团合作编排了现代京剧《酒魂》。故事讲述酒厂的前身同盛金烧锅,为庆贺林则徐禁烟而专门酿制了一批皇室贡酒,熟料由于朝廷变故,林则徐禁烟失败,洋人北上进京,而朝廷为讨好洋人要把这批贡酒作为晋奉之物。得知此事后,烧坊高掌柜愤然将贡酒埋藏于地下,也由此引来了杀头之罪。《酒魂》不仅艺术讲述了道光廿五贡酒的来龙去脉,更回荡着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使观者深受感染。在2001年的中国戏剧节上,《酒魂》获得了京剧曲目的唯一奖项优秀奖,主演王桂荣被授予演员最高奖项梅花奖。而道光酒由此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的精神正能量,则是任何奖项都无法衡量的。

  随着时间推移,道光廿五这条东北酒文化的血脉传承,真正焕发出时代价值。更多消费者在满族酒文化中品读出“战则奋勇,势如风发”的奋斗创业精神、“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开拓创新精神。对美好生活、文明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已化为一杯道光廿五的陈香韵味。古老传承的酒海,沉睡百年的古酒,在道光廿五的复兴和声中,被谱作崭新时代华章,而白酒之所以在中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血脉,总有新的传奇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