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2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烟斗》的趣味、品味、邮味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近朱

  

  近日笔者在北京现代集邮展览上看到了王宏伟先生的一部叫做《烟斗》的一框邮集,仅从选题上看,就很有趣味。据我所知,作者是绝对不吸烟的,而在一个“无烟区”却产生了一部烟气氲氤的邮集,这本身就很有趣。尽管吸烟的集邮者有之,但对于集邮者来说,吸烟实为大忌。那烟的烛火与灰烬,都是对于邮品的威胁。然而,一部以《烟斗》命名的邮集还是诞生了。其缘由宏伟先生讲的明确:“烟起方寸,斗容万千。”这八个字也是邮集的前言。前四个字讲的是在世界各国邮品中本已存在着烟斗的形象,而后四个字则是邮集编组的动机,即小小烟斗里盛着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内涵。作者意在用邮品去开掘烟斗的底蕴。由此我想到,其实《烟斗》的背后有着厚重的文化背景。

  记得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里写道:“这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刻,我右边坐着美国总统,左边是苏俄的主人。”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即是“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个夜晚。丘吉尔手里握着—只结实的石楠根烟斗,斯大林那一排浓重的胡须下面是一只巨大的枣木烟斗,罗斯福抽的是“骆驼”牌香烟,但是他把烟卷装在一支长长的烟嘴里。而从萨克雷的《名利场》到司汤达的《红与黑》,从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到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翻开这些小说,每每会看到某个男性人物的手里正握着烟斗。因此,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这样一句关于烟斗的话:“如果天堂里没有烟斗,我宁愿选择地狱。”

  由此,我们看到这个由航海家哥伦布用帆船将烟草带到欧洲之后才出现的、至少已有六百年历史的烟斗,是这个世界上让某些男人爱不释手的一种很有趣味的用品和饰品。现今烟斗本身又成为一个颇有意趣的收藏品类。由此,宏伟先生才选择了这个很有开掘空间的专题,尽管他不吸烟。

  烟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奇妙的构造,有着人们如醉如痴的爱好,也有着不衰的未来。邮集就从这四个角度结构,讲述了烟斗的前世今生。一部邮集的选题往往要在一个清晰且独到的结构框架内方可在叙事上有层次有新意。以《烟斗》来说,作者先从内容上着眼架构篇章。烟斗是一个使用者寡(与烟卷相比)的小众嗜好,惟其如此,烟斗才有了神秘感、神奇感。《烟斗》邮集就是以此为隐线构成专题邮集的叙事结构。

  首先,邮集从介绍烟斗的起源开始,有悬念地切入了烟斗这个题旨,讲述了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就有了用玉米芯制成的长柄烟具的烟斗雏形,即“和平烟斗”(CALUMET)。这是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关于烟斗缘起的故事。继而,邮集又介绍了烟斗的构造与材质。如在烟斗的材质上,最上等的品类叫做“海泡石”,传说是由大海浪涛的白色泡沫凝成的,在德语中这种材质就称之为“海泡沫”。这又是何等鲜为人知的神奇的信息啊。最后,邮集将烟斗从“精神生活”层面、“人生伴侣”角度、趣味、经济、健康等领域,揭示了烟斗的内涵,将小小的烟斗升华为文化性的象征,而显示出一种神圣的意味与品味。

  在专题信息的运用上,邮集所示大多为直接的信息,如在讲到烟斗起源的“和平烟斗”信息时,邮品所展示的皆为鲜明的直观的信息:1884年的实寄邮资封,上有密歇根“和平烟斗城”(CALUMENT MICH)的邮戳;1865年美国手写邮戳实寄封,上有伊利诺斯“和平烟斗城”(CALUMENT IILI/MARCH/13/65)手写字样等。

  在邮品的运用上,大多数为上个世纪40年代以前的邮品。邮集中有19世纪末叶的实寄封,以及收集难度较大的德国1907年8月发行的42枚一套(邮集展示了其中的3枚)的第19届德国集邮节私人订购纪念邮资片。作者在编组之初,就刻意强化了对于早期邮品的使用,因而整体观之颇富“古典”色彩,在一框之内显示出了一定的珍罕度。

  一框邮集是普及型的邮集编组形式,但并不因其篇幅小而降低水准,它同样是专业化邮集的一种微缩的展现。通过王宏伟先生的这部《烟斗》邮集,我们可以看出,在选题的独特性、结构的逻辑性、叙述的故事性以及邮品的珍罕性上,一框邮集之中依然有着专题邮集编组的几乎所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