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文婧 自由职业者
“需求低迷、行业萎缩、产能过剩、库存积压、风险增加、竞争加剧”,这是全国工程机械A股14家上市企业2013年年报共同的六大关键词。继2012年业绩整体下滑之后,2013年“脸色”更加难看:排名第一的中联重科营收同比下降19.82%,净利润同比下降47.63%;三一重工营收下降 20.29 %,净利润下降48.94 %;退居第三的徐工机械,营收下降16.12%,净利润下降38.11%,山推股份、常林股份、厦工股份等企业则出现较大亏损。(5月27日《中国经济周刊》)
机械行业业绩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就直接指出:“部分制造企业采取了降价、延长保修期、低首付的销售政策,有过度竞争倾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加了行业整体的经营危险,影响我国机械行业安稳、理性、有序发展。”
如果说在封闭市场的恶性竞争,还可以让消费者受益的话,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企业和消费者都受伤,只有外国企业窃喜。从1999年开始,中国摩托车开始进入越南市场,迅速以价格优势成为当地市场的“武林霸主”,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了80%。可随后,许多中国企业变得急功近利、内部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导致市场混乱,自相残杀,有的企业甚至亏本出口。结果,2003年前后,在越南的中国摩托车企业被日本品牌抢去了头把交椅。
国内企业恶性竞争,还有另一个典型的行业,就是家电业。制造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渠道商、渠道商与渠道商之间,恶意降价、营销狙击、负面新闻策划、恶意刺探、技术性贬损……还有企业雇佣“公关公司”,编造谎言、捏造事实,大肆相互攻击,涉及到产品价格、企业品牌、排行榜、售后服务等等各个方面,甚至上演拳打脚踢的“全武行”。最后的结果,就是将高端市场拱手相让,大家都在低端市场的泥潭里挣扎。更重要的是,核心技术还是得依赖进口,对未来市场和技术发展方向,还是只能人云亦云。
市场经济,企业竞争不可避免,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姿态来竞争,通过竞争来追求什么样的结果。良性的竞争,就是关注消费者共同需要的东西,摒弃低端的价格战、概念战、口水战,着力核心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走创新发展之路,结果自然就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共同把“蛋糕”做大,根据各自实力,取其属于自己的“蛋糕”。日韩、欧美的企业,就是通过这种内部的良性竞争,共同拓展和占领国际市场的。
遗憾的是,我国一些行业的竞争,视野局限,寄予贬低竞争对手、踩在竞争对手肩膀上发展,相互拆台,以为让你趴下了,市场就是我的,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结果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无论是行业高速发展,还是步入低潮,数十年来,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内以关系资本为纽带的多层次、互补性的战略联盟没有形成,即便在一定领域、一定市场以及研发、生产、销售等价值链的阶段性合作也没有,出现今天的困局,也就不奇怪了。
一个行业越是恶性竞争,越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位,只能在终端拉动的依赖中恶性循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是基于技术基础上的产品创新,真正靠科技含量说话,其次是拓展品牌影响力,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和期望依赖度。而我国企业的恶性竞争,把目光过多地放在了如何打击本土竞争者上,一方面在终端销售上投入大量资源和成本,必然导致企业在研发、设计等环节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相互攻击带来“比烂”的游戏,又让企业的品牌塑造功亏一篑,更让行业内本土企业的整体形象受损。
一个行业能够进入恶性竞争阶段,既说明行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有了相当的高度,同时也说明行业企业的整体发展遇到了瓶颈,难以推出让人眼睛一亮的差异性产品。但是,恶性竞争就如“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难以自我收手,不沉溺于恶性竞争者往往就会先死。因此,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建议也许是可行的:以国家资本入股方式,以市场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合适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避免自我残杀,增强行业竞争力。
恶性竞争已将行业的集体焦虑与狂躁显现无遗,大家共同酿造了行业混乱的环境,也只有共同喝下生存艰难的苦酒。如果当今依然是一个封闭市场内的恶性竞争,我们也许可以高呼,让竞争来得更猛烈些吧!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毫无疑问,内斗猛于虎,不仅难以攘外,而且会给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造成巨大障碍。如何解决行业的恶性竞争,让竞争回归理性,政府看得见的手,该出手时就必须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