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别人都忙着跟互联网思维扯上关系的时候,杨元庆却说,别动不动就互联网思维。他打的算盘是,要让联想重建制造优势:与其学别人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不如把自己的优势进行叠加。杨元庆的“新制造思维”能够成功吗?
别动不动就互联网思维
从PC时代走过来的联想很清楚制造能力意味着什么。如果看过PC厂商过去5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即使说制造是品牌电子厂商安身立命之基也不为过。
杨元庆正在按照自己的逻辑为联想的明天做打点:在短期内,仅仅依靠创新,联想是很难打败美国厂商以及邻国三星的。但是说到管理制造业和供应链运营的能力,联想却谁都不怕。
自2006年完成对ThinkPad的收购后,联想蛇吞象的收购就一直被广为诟病。不过,作为力主收购的人,杨元庆并没有被淹没在“收购失败”、“收购导致深陷亏损泥淖”的声音中。
从武汉最新的商业中心——光谷广场出发,驱车约半小时就可以到达联想最年轻的制造基地——武汉移动互联网产品生产基地(以下简称武汉基地),这片叫做东湖开发区的土地上驻扎的企业还并不多,规模较大的除了联想以外,还有四五家已经跟随联想而来的供应商的厂房,而事实上已经有超过30家供应商跟随联想来到武汉,这座人口密集的华中城市将成为未来联想开拓PC+市场的制造中心,它将生产供应联想全球市场的平板以及智能手机产品,设计满产产能达到1亿台(2013年全球手机出货量突破10亿部,而2013年出货量最高的国产手机厂商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也不到5000万部)。
即使在欧美IT企业逐渐离硬件而去,国内捕获颇多眼球与载誉的小米也是完全的代工模式这样的背景下,从3年前开始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却决定重拾制造业优势,希望在两到三年后打造全球最好的制造型企业,于是有了武汉基地,除此之外还有针对PC制造的合肥基地,以及美国工厂。
熟悉杨元庆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执著和倔强的人,不仅坚决反对饥饿营销,不卖期货,甚至对于时下产业里趋之若鹜的互联网思维都并不跟风,“你们媒体真的应该多去呼吁,不要动不动就互联网思维。”甚至在已经结束采访准备起身离开时又停下脚步,特别补充了这么一句。从PC产业激烈的竞争中,联想不但存活了下来,积累了制造业成本管理的优势,还通过一系列收购把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延伸到了全球。剩下的就是在这些已经成型的全球化制造型企业的框架中扩大市场和产品种类。
联想的这套路径并不是一路伴随赞誉,非议之声从联想收购ThinkPad以来就没有间断过,但是联想也在不断证明着自己的选择和战略是正确的,根据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2013财年联想市场份额达到17.7%,PC销量上升5%,而同期整体行业下降8%。
制造之基 :没有制造能力 肯定受制于人
武汉工厂不仅设计年产能达到1亿部,在整体工厂的设计上也极为讲究:充分考虑到了物流进出路线的便捷,以及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用了台湾设计师的设计;而在设备方面也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贴片机,在测试实验室的要求极高,包括温度、摩擦等多种测试仪器。
已经加入联想8年的高级总监朱明明是整个移动设备生产的负责人,厦门与武汉两个工厂都归他负责,虽然与杨元庆的直接接触并不多,但是曾经在跨国代工企业工作的他,与杨元庆的基本判断是一样的:在电子行业里自己没有制造能力,肯定受制于人。从PC时代走过来的联想很清楚制造能力意味着什么,“由于某个代工厂的问题,曾经我们ThinkPad一个系列的产品都差点儿停掉。”在朱明明的记忆中,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接手移动设备制造后,这样的麻烦也经常遇到,比如当时颇受欢迎的A60,就是由于三星的屏幕断货,令联想的供货时间延迟不少。
没有制造,受制于人,摆不平产业链影响最终销售的故事在电子制造行业里时刻上演着。
而曾经供职于代工厂的朱明明不仅深谙其运作模式,也很清楚自造比例对于一家品牌电子厂商的意义,“代工厂不会过多地投资在创新和制造上的,一切都是出于成本的考虑。”进入联想之后,他成为了联想打造制造型企业的见证人:“现在武汉厂的所有生产线都是最先进的,包括测试,这是代工厂不能比的,另外就是在整个工厂管理,以及与供应链前后端的对接方面我们也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朱明明看来,如果没有自造这一块,那么很容易被产业链里的供应商欺负,这里面“陷阱太多”。
杨元庆坚持制造的理由还不仅仅如此,如果看过PC厂商过去5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即使说制造是品牌电子厂商安身立命之基也不为过。
PC业曾经的一匹黑马——台湾PC厂商宏碁,原本也有机会坐上PC业的第一把交椅:2007年先后并购欧洲PC厂商PackedBell和美国PC厂商Gateway,在联想收购ThinkPad后那段黯淡的日子里,站在舞台中央的正是宏碁,并且一度差点儿登顶PC第一的宝座。不过,宏碁的蹿升以2012年赞助伦敦奥运会为终点,自此之后彻底远离了第一的宝座。
而在杨元庆看来,摆脱掉制造才是动了PC厂商根基的关键。
收购的底气:
是市场太短视 还是杨元庆太执著
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首府罗利的联想工厂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基地,而是杨元庆敲开北美市场大门的关键。
杨元庆正在按照自己的逻辑为联想的明天做打点:在短期内,仅仅依靠创新,联想是很难打败美国厂商以及邻国三星的。但是说到管理制造业和供应链运营的能力,联想却谁都不怕——这的确是一块毛利率并不高的市场,然而在一片“学习小米”、“抛弃生产线”的声音之下,制造业的生意总要有人去做,联想经历了最难消化的ThinkPad不仅仅填补了在国际市场的空白,也将自己的供应链触角伸向了全球,随后的两起有市场针对性的收购就显得得心应手。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在PC实现了规模效应之后,又在移动设备以及针对企业级的x86服务器两个领域相继出手。
而这一切的根基正是建立在杨氏不舍制造的思维逻辑之上。
2014年的大年三十,联想把一众媒体聚集到位于北京上地十街的办公大楼,召开神秘的发布会,收购Moto的消息其实已经在午夜时分弥漫开来。随后等待联想的是毁誉参半的各种点评,在很多时候杨元庆的执著被看作是一意孤行,当年收购ThinkPad如是,如今买入Moto也如此。
先是自身经营惨淡,品牌、销量走下坡,其后是出售给谷歌,在专利方面被盘剥一空。这样的Moto到底还有什么价值?发布会还没结束,港股开盘,联想股价下跌,杨元庆倔强的一面又展露无遗:这一点我们早就料到了,不期望市场如此快速地理解这次并购的意义,年后再看!
杨元庆很清楚:Moto能够帮助联想打开通往北美运营商的大门,否则联想就只能在水深火热的中国市场和众多竞争对手拼个你死我活,收购Moto还能够令联想成为谷歌的“座上宾”,在专利上得到谷歌的庇护,否则很难想象在接下来的4G时代,缺乏积累的联想会遇到更多麻烦。
有时候时间会给予最终的答案,虽然在“只争朝夕”的互联网速度中,有些决策在当下会被看作是不明智,但是将时间的轴线拉长答案自然清晰。
自2006年完成对ThinkPad的收购后,联想蛇吞象的收购就一直被广为诟病,并没有太多的国人为一个国产品牌并购了PC产品中的集大成者——ThinkPad而欢呼雀跃,反而不看好之声此起彼伏,这种声音一直持续到2008年,而联想2008~2009年间连续三个季度的亏损似乎也从业绩上印证着舆论的这个判断。其时,IBM抛售PC是因为自身要向软件转型,而PC业整体已经略显疲软,特别是欧美PC厂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人赞叹IBM抛售的远见,讽刺联想接盘的愚蠢。
不过,作为力主收购的人,杨元庆并没有被淹没在“收购失败”、“收购导致深陷亏损泥淖”的声音中。2009年2月,联想终于请走了阿梅里奥,杨元庆重回第一线任CEO,柳传志复出坐镇董事长。正是在“杨柳配”提振了资本市场的信心,联想集团重回正轨,制定“保卫+进攻”的双拳战略,以及对ThinkPad的消化已经彻底完成的多层因素作用下,联想扭亏来得很快,2009年第二季度就实现了盈利接近6000万美元。
实现扭亏后的杨元庆继续如法炮制:先后收购日本电脑商NEC和德国电脑制造商Medion,尽管欧美厂商仍然在甩掉制造业的大趋势下,但是这一次讽刺的声音弱了不少,以当时联想的体量去做这两桩收购再用“蛇吞象”显然是不合适的。
杨元庆并没有雷军的纠结,他不是互联网思维的拥趸,毕竟PC时代里他就已经坚定了不舍制造的业务模式,他不允许在当今生产力充沛的年代里还存在“期货”,当机立断,在厦门外再建造一个生产移动设备的基地,于是前文所述的武汉基地应运而生,整个建造过程出奇的迅速——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实现第一期投产。
未来:
总要有人去盖楼 也总有人去造PC
茄子快传仅凭25人之力就捕获了国际化用户的心,这种全球化渗透和传播比硬件产品要快速和便捷得多,如果联想能够加以重视和利用,未来的想象空间将会大不少。
世界终究还是物质的,不是虚拟的,物质的就不可能离开制造。对于这样的基本判断,万科的王石与杨元庆是一致的,对于小米取代万科的说法王石这样回应:如果资本力量已经把你的行业抛弃(这种境遇与PC行业如出一辙),那你只能希望虚拟行业要落地首先选你,小米落地仍然需要代工,而这是最差的情况。
总要有人去盖楼,也总要有人去造PC,但当所有人都需要找人代工的时候,优质的生产资源就成为了王石所说的“首先选你”的理由,而那时候决定价格的或许就成为了这种资源的拥有者。当然,这只是坚决不拥抱互联网的代工厂之路,在王石看来: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
不做期货的杨元庆并不意味着抵触互联网,否则他就不会在各种公开场合和发布会上不遗余力地为“茄子快传”站台。很多人,包括联想员工眼中的杨元庆都是严厉的,“说到做到”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不过在一个地方他收起了自己的严厉,面对记者“茄子快传的诞生是不是你放权的结果”这个问题,杨元庆笑得很得意:“这个你还真说对了,这还真是我的贡献。这个事情我一开始顶着很大的压力,LEC(联想执行委员会)里有一些老外总觉得贺志强的地方(联想研究院)不透明,老是藏着掖着点什么,因为不能把所有经费讲清楚。后来是我把这里面的意思在LEC讲清楚:要鼓励创新。”杨元庆很清楚这代表的是联想的未来,不能被短时间的经费明细卡死。
至于放权的结果,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在杨元庆不知道的情况下,联想具备了自己的互联网基因。(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