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礼旭
《弟子规》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见人家有善行,要随喜功德;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这是我们做人的本分,也是当朋友、当同事的本分。
有个孩子看见母亲进来了,兴高采烈地去端茶杯。可是因为太兴奋了,把它给打破了。母亲如若在这个时候马上指责道:“你搞什么?弄得乱七八糟,那个杯子一个多少钱,你知不知道?”孩子在那个当下非常难过,再加上惊恐,最后可能在他心里面就形成一种心理障碍。大家有没有过相似的经验:小时候被一件事吓到了,到了四五十岁了,做梦都还可能梦到。有时候,那种恐惧不会消失,会一直在心中浮现。
因此,假如那个时候,母亲没有马上指责,而是循循善诱:“孩子,小心,别刮到手,来,来,来,把扫帚拿过来……”刚好教孩子如何处理这些情况,等处理好了,安抚一下孩子:“孩子坐,孩子,妈妈知道你端那杯水是对我的一份孝心……但是以后做事情要记住不要慌张,慢慢来,步从容,立端正,事勿忙……”
这个时候,家长通过这种方法与孩子沟通一点障碍都没有。孩子听完,会觉得母亲真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同时,他通过这件事情也记住了传统文化中的道理。
但假如每一次孩子的心意都被父母误解,被指责,他和家长的距离就只能是越来越远。
所以,我们看迁善,其实还是心地的功夫,要去掉我们的嫉妒,处处效法学习别人。
“见其不善”,有时候我们看到人家错了,生气、指责、对立,这都不是正确的态度。见人错了,要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赶紧想方法帮助他改过。心地越厚道,福气也就越来越多。
我们都能背诵“见人善,即思齐”这句话,假如只是背诵阅读它,它叫知识。可是我们如果按照它来做,这一句就会变成我们的态度,而且是随时随地的态度。
有时候,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没有思考得很深入,没有善用心,想得都很肤浅,所以就没学到正确的观念。
每一个道理都有深度,都有广度,真正要受益得要深入其中并端正自己的态度:我真学了吗?我真效法了吗?这才是真正在落实。
很多人到了中年的时候常常会犯一个毛病,“哎呀,我是怀才不遇,我的人生就是没有遇到贵人。”事实上,讲这种话的人会越来越没福气,因为他总是怨天尤人。一个人的福气叫福田心耕。今天这个心是善心,他今天的福气就增加。今天这个念头是恶心,他的福气就减少。一个人一天的福气每天都有加减乘除,小善加,小恶减,大善乘,大恶除。
比如有一些人讲话很刻薄,每次讲完话,别人听了接受不了,愤愤不平。这样的人讲一句话,可能会消减更多的福气,还可能会错失更多美好的事物。
孔子教四门学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德行是基础。人与人相处,言语互动很多,所以言语的修养也要学。一个人讲一句话可以不断积福,人家有误会了,我们讲一句话化解;人家很沮丧了,我们讲一句话让他人生重新振奋起来;我们把好的榜样宣扬出去,让大家效法,“道人善,即是善”,嘴巴一天可以积善多多。可是假如每天就是散播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那每天也会积蓄不少恶。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一句话里面,所有讲话的学问都在其中。
第一个,讲话的目的是什么?为他人好,叫“谏使更”。很多人去劝人家,劝到最后弄得自己很生气,因为觉得“他都不听我的,气死我了。”而我们当初的目的是要让他改过,又不是让他听从我们。这目的显然就已经搞错了。我们的目的假如是要让他改过,就会想更好的方法,而不是在那里生气。
所以,我们看人其实是不容易冷静下来的,要时时很清楚自己的目的和动机。倘若他不改呢?调整方法就好了,根本用不着生气。
接着是态度。“怡吾色,柔吾声”,态度要好,人家才容易接受。“谏不入,悦复谏”,他不听了怎么办?要有耐性,所以我们看那个“复”,重复的意思,就是劝人要有耐性,因为劝一个人鲜有一次就劝通了的。
“悦复谏”,那个“悦”字就是说人要学会观察劝人的时机:他今天笑容可掬,心情不错,可以劝;假如他今天脸色很难看,明天再说。比如领导在那里很不高兴的时候,还劝他,那是找打;领导今天很高兴,旁敲侧击,提醒领导的问题,纵使领导不能理解,也可以为以后解决问题做铺垫。因为我们只想着解决问题,绝对不会因为领导对我们有情绪而放在心上。所以我们看一句话其中蕴含着很深的学问和道理。
以上我们讲的是“迁善”,下面接着谈谈“改过”。
经文当中说到“大忌”。这个“忌”字大家要注意,是指很大的忌讳。“知身之恶而不改也”,明明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过失,不愿意去改,这样,坏的习惯就慢慢变得越来越严重。就像人生病了,刚发病,我们不去治,最后就会恶化。习性也是这样,最后会伤害自己的身心,所以“以贼其身,乃丧其躯”。很多人傲慢、狂妄,惹来很大的罪过,甚至是杀身之祸,最后就“乃丧其躯”。所以“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就是人时时都不愿意改过的时候,这个就是他人生最大的障碍和忌讳。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做人其实和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不改过,就会一直沉沦下去。
假如人进入一个大家庭或者一个团队里面,都是“德日进,过日少”,那会带动来更多的人来这里成长,来这里成就共同的事业;假如到了一个团体里面去,德行都是堕落的,那人不敢去了。比如我们这个教育中心,很多父母会把他们的孩子送过来学习,因为他们觉得“在这里好,这里的领导、这里的负责人都是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这就是好的德行带来的示范效果。
人在改过之前还要能知道自己的“过”在哪里,具体怎么办呢?每天晚上静下来思考:我今天从早到晚哪个念头不对,哪句话讲错了,哪个行为不妥当?沉淀一下,把它们记下来,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再犯,这样就是让我们时时查过,时时改过。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了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老毛病还是依然照旧,这就很可惜。
在改过之前,要知过、悔过。而这个知过,除了自己要高度警觉,时刻反省之外,读书的时候也要对照自己,感觉到它的教诲。若是还感觉不到,就需要我们身边的人来帮助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尤其跟我们最亲近的人,他们对我们自己的毛病特别清楚,比如自己的另一半。可是很多人对这个道理没想通,往往另一半讲话最不想听,因为面子放不下,都喜欢听好听的,夸奖表扬的话就跟喝酒一样,麻酥酥的,令我们很舒服。
而事实上,人要有德行,要有大成就,一定要听得进忠言,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弟子规》讲:“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所以希望最亲近的人给我们提问题,希望领导、同事给我们提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发现整个团体的问题,一 改正,这个团体就能不断提升。假如大家都不愿意了解情况,不愿意看到问题,一味地粉饰太平,只听好话,不听老实话,最后肯定出状况。因此,一个团体里面如果能够都讲实话、讲真话,这个团体定会强盛。
改过必生智慧。如果人人都遮短,那么就是“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而且做领导的如果不改过,底下的人必然会丧失信心。
领导有人格魅力,知道迁善改过,下属就会佩服,他觉得领导的人生太有意义,他愿意跟随领导,愿意效法领导。可是假如领导都不愿意改过,得不到下属的支持和协助,这如何能增强管理者的领导力呢?
第七章
立志力行,领悟管理大道
志向必须要非常远大,毅力才会顽强。过去常讲“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一个伟大的人一生选择一次,一个平凡的人每天都在选择。
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错误到头了,真理就出现了。”所以,有时你不仅是要坚持正确的,也要敢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但别人认为是错误的东西。
——冯仑
以前,我还没有到学校教书的时候,总觉得小学老师的工作真是轻松,而且寒暑假的假期又特别长。国内小学暑假一放就是两个月,过年的假期则有21天左右。
直到后来我自己当了小学老师,才知道那些假期是给老师用来喘息休息的。因为小学老师的班上有几十个学生,这些孩子每天的安全、德行、成绩、成长,老师都得挂在心上,都要下工去教育,去培养。
我母亲是小学老师,教了30多年。记得有一次舅舅就对母亲说:“你教书教了这么久,怎么都没有记功嘉奖?”我母回了一句话:“学生都没出事就很好了,还记什么功?”我那时候听了就觉得这里面很有意味,但是体会不深。直到我自己了老师,才深深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有一次,学校组织大扫除,有个小女孩她负责擦玻璃。玻窗分上层和下层,上层比较高,于是她就爬到第一层要擦最上层后来,她想把第二层的玻璃拆下来擦。结果要拆的时候,我刚经过,她就抓住上面那四片玻璃问:“老师,可不可以拆下来?
我说:“不行。”话刚说完,小女孩没有抓稳,一下子就倒在地上,四片玻璃刚好压在她的身上,全碎了。我当时什么念头没有,只是想着不能让她受伤。当整个玻璃碎在她身上的时候旁边的同学就很紧张,有的小孩子比较冲动,马上就要过去帮忙,我说:“全部给我停住,赶紧去拿扫把。”然后指挥他们整个木框拿走,把那个孩子拉出来。幸好孩子毫发无伤,现场都很快清理好了。我当时很镇定,没有其他的念头,也没有害怕等我全部弄完了,才开始感到后怕。
经历了这一件事情,我想到了母亲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就能深刻体会到当父母、当老师、当领导的那个责任真是很重。
有一句俗话叫“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在旁边看,都觉得事情很简单,而且还很会批评,很会挑剔。而很多时候,人往往都是经历一些事,才能体会其中的意义。
所以在这个时代,当领导的都不容易,都是需要很用心的,要用心做事业,用心管理企业,还要用心学习古今中外的智慧。
学贵立志,要立大志,为团体,为民族,甚至为世界。学贵力行,学习还要贵在能够身体力行,学一条,做一条,就得力一条。我们一边学,一边把这个道理变成我们的心态和处事的原则。
前面提到“戒贪”,我们看《商道》(韩国大型历史电视剧,讲述的是朝鲜巨商林尚沃从一个卑微的杂货店员成长为天下第一商的传奇故事)里面的一些片断,洪德铢大师送给林尚沃先生一个杯子,事实上送给他的不仅仅是一个杯子,更重要的是真善学。不同的人看这个情节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会学的人,看下来,每一个人的德行都学到了,每一个人的错误都引以为戒,自身的智慧都会有所增长。因此,只要用心,处处都会有体悟,处处都能有智慧。
讲到“勤俭”,在《商道》里,江湾商都房(意为行业领袖)洪德铢先生在成为义州第一财主的时候,吃饭还是以一碟酱油为配菜,他的欲望始终没有膨胀,始终秉承着“赚取人心比赚取金钱更重要”的信念做生意。所以,他培养出来的人都讲究道义。
《商道》里面每一个人都在表演,大家可能认为三浦好像是个丑角,专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可是仔细看就会发现,在面对洪德铢大爷的时候,他的每一个表情都是忠臣的表情。他和林尚沃先生,要去请大爷回到湾商的时候,说他们已经有重新恢复湾商基础的时候,那个三浦哭得死去活来的,表现出来的真是忠心。所以,勤俭的榜样施加给其他人也都是美好的品德。
说到“惩忿”,我们想林尚沃先生假如没有惩忿,他去报了仇,最后定然毁了他自己的人生,最难过的还是他活着的母亲和兄弟姐妹。而他的人生也将会是另一番情景,也不会有后来的巨大成就。
其实,我们的人生不是只属于自己的。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事自己管,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这种人太狂妄了,也太自私了。如若他真的生病了,自己不能照顾自己,最后还得是最爱他的人来照顾他。
所以,真正负责任的人,真正有情义的人,时时想着要健康,要有德行,要让所有爱我的人不要再为自己操心,而是以我为光荣,这个才是有情有义、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而在《商道》里,林尚沃先生的愤怒也曾经到达了极点:我一分一秒都没有办法停止我的仇恨,我一定要去找他报仇。但是,他遇到了贵人,遇到了修行的大师,转移了他的注意力,“请问我手上有什么?”林尚沃先生在大师问完他这个话之后,那一段时间,他意识到自己脑海里存在着的是虚假的仇恨,心境一转,人生就是另一幅画面了。
在现实中,有些人总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我脾气就是这么大,我没办法。”其实我们只要内心时时保持着一种“惩忿”的意识,它自然就能控制住我们非理性的愤怒。
无论是修行,还是力行都要从最难的地方下手,商道大师引导林尚沃先生的智慧更值得学习和领悟。因此,领导者要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对员工,对下属要指导他,引导他,教导他,最后再启发并鼓励他。
这个方法在《礼记·学记》是最精辟的教育哲学。而在这个教学方法中有三句很好,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引导他,不要强迫牵着他的鼻子走。因为都是大人了,我们要让他能明理,让他能接受,而不是强迫他,且有时候强迫会适得其反。
“强而弗抑”,“强”就是鼓励他,但是不要压抑他,不要贬低他。
“开而弗达”,“开”就是启发他,“弗达”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道理全部都讲完了,好像填鸭式地把它灌下去,我们要启发他,让他自己去体会,去思考。
所以在这个时代,领导真真切切有很大的重担压在身上,既要增长自己的智慧,还要栽培他人,真是不容易。
而一个人的智慧在哪里呈现呢?他看每一件事,如果仅是停留在这个表象上,然后就不高兴了,就生气了,这样看事情是很浅浮,很浅薄的。
其实,人这一生所有的问题都不是出在外面,而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假如我们学习了《群书治要》,听的时候很感动,开车回去的路上很激动,回去之后却一动不动,这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有一位女士是个幼儿园园长,她学习了5天传统文化,就感悟颇多。某天早上要来的时候,她和她先生吵架:“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等着,我 天之后回来跟你办离婚。”结果第4天上完课,晚上分享的时候,她说:“我原来以为都是我先生的不对,其实我也有很多不对……”所以,她当天回去之后就给先生端茶倒水,她先生吓了一跳,然后就说:“你今天很不正常。”结果,这个太太说:“我今天很正常,我以前都不正常,我以后都会很正常。”
这三句话发自肺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来这个太太来上课学习传统文化,都是她先生亲自开车送她来的。
以前读书的时候觉得做考卷就是考试,得了高分就算是考好了,其实这是我们对考试的错误理解。只有我们的心态对了,才可以说考试全过关了。心态不对,考试就是不及格。一个学生考了100分,他马上说:“我好了不起。”若他考试不及格了,成绩不好了,心里反省自己:“我的问题出在哪儿?人家为什么考得好?我要见贤思齐。”借由这一次考试,他的境界和思想就提升上去了。
《弟子规》说:“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专注,而且是随时随地的,人的修养功夫就是在随时随地立志、践行和专注中慢慢增长起来的。
所以,对领导来说,既要考别人,也得要考自己,内心专注,敢于立志,真正去践行传统文化,就能从祖先的智慧中领悟出经营管理的大道。
第八章
家和才能业兴
我们之所以能怀着希望挣扎求存,是因为我们有以家为中心的伦理观念,有着重宗尊祖的优良传统。家给我们以希望,在困难时给我们生存下去的力量。
——霍英东
我们看《群书治要》中“君道”的第二节,从修身接着谈到齐家,就是“敦亲”的部分。这个“敦”字就是指敦伦尽分,扮演好我们在家庭中的本分。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齐家,家庭不和乐,每天的心情都很不好,到其他地方也很难做好工作,也不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所以,领导在单位还要教导员工夫妻相处之道和家庭和睦之道。员工自己的家能和乐,心情愉快,才能更有精力来工作,来帮助他人。
很多人说我们中华民族不尊重女人,这是不了解我们民族文化里面的涵养。孔子首先就说,女人是一家当中最重要的“主”。大家听过家庭主妇,但没有听过家庭主夫。家庭主妇是有根据的,是依据孔子的话写出来的。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
“昔三代明王”,就是指夏、商、周这三代的古圣先王,他们对自己的妻子和后代是非常恭敬的。原因就是“妻也者,亲之主也”。妻子是一家当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角色,为什么呢?因为妻子是祭祀祖先、照顾父母、教育后代的主妇,所以是最重要的角色。
古人在祭祀祖先的时候,祭祀用的荇菜,都是让媳妇去采的。这个礼俗很有意义,因为有德行的媳妇拿着这个祭礼放在祖先的面前,祖先在那里都会微笑:娶个好女子,我们后代可以旺三代了。娶一个好太太可以旺三代,娶一个不好的太太不仅有败三代的危险,还有可能会一败涂地。
因此说,人生最重要的除了要奋斗,还要学会抉择。要选对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几个关键点,要找对对象,要找对领导,找对公司,这样我们的人生走的路才有可能会是康庄大道。
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
对儿子也要恭敬,因为儿子是祖先传下来的血脉,我们要力把孩子教育好,这样才对得起祖先,对得起那份职责。
是故君子无不敬也。
我们必须时时都要保持这个恭敬的态度,对妻子恭敬,对一代恭敬,好好教育他们。另外,对自己身体更要恭敬。
敬也者,敬身为大。
为什么要恭敬自己的身体呢?
因为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
伤了身体就会让父母担心,就好像树一样,我们伤了树木枝干,其实就是伤了它们的根。
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
伤了父母的心,就是伤了我们做人的大根大本。
古圣先贤就是要告诫世人对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均要持恭敬之心,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家不和有可能就会对我们的事业造成阻碍。
西方宗教认为个人的任何成就都弥补不了家庭破裂所带给人的伤害。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经营一个美满的家庭和幸福的人生,家庭美满了,身心安顿,没有后顾之忧,就可以全心全意地来发展事业,来服务社会。
但假如先生在外面努力工作,太太在家里时不时就打一通电话,发发牢骚,这个先生的心情肯定不会好,甚至于男人到最后因为接电话接到得抑郁症的也有。
我在一家大公司工作的时候,领导说他结婚后有一段时间,每次要进家门前,都要先在自己的社区里走上好几圈,然后再提起勇气进门去见他太太,由此可见,他当时和太太讲话的压力是何其之大。
古圣先贤认为“男不忠良,女不柔顺”是人的“恶行”之一,男人忠良,女人柔顺,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氛围,这也是事业最重要的基础所在。
人没有孝养父母,没有照顾好爱人和亲友,其实在德行当中就有亏损了,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大成就呢?
我们来看《商道》里面的林尚沃先生,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首先归功于他有好的家教。他的父亲严格地教导他,而他的母亲又非常仁慈有道义,全心全意支持先生的志向。他的母亲曾经饱受困苦,后来做生意赚了一点钱,不忘布施饭食给乞丐,还把大量的小麦发放给穷人吃。为何会如此?因为她能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还有助人为乐的胸怀和道义。
有这样的太太,男人的事业再怎么跌到谷底,他都能有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动力。
因此,一个人自始至终相信自己的至亲,他这个人便不会轻易倒下来,即便是失败了,只要家里的每个人都支持他,他仍然能够东山再起。但当一个人认为谁都不相信他的时候,他往往就会丧失信心,甚至于彻底沉沦。
(待续)
作者简介
蔡礼旭,全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领军人物,著名国学教育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著有《细讲弟子规》《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幸福锦囊集》等书。师从国际佛学大师净空法师,以救世的心态研修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统道德。曾先后在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国成功举办过千余场传统文化讲演,获得当代名师大德及国学名家的高度赞赏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