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年会”将于2014年6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年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承办,已有1091人注册参会。本届年会将持续四天,内容涵盖主题演讲讨论会、专题讨论会、论文宣讲和讨论会、圆桌会议、专业发展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交流活动达到100余场。大会涉及主题广泛,讨论交流热烈,世界著名教授、学者集聚一堂,将是一场管理学界的国际盛会。
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是一个专业性的学术组织,为有志于提升中国情境下的组织管理知识的学者、学生、管理者及咨询者提供服务。学会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中国情境下企业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
伊志宏:
中国商学院有巨大发展机会
第六届“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年会”新闻发布会于2014年5月2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这个年会是我给揽下来的,大概是在三、四年前,那时我还是商学院的院长。在和徐老师商量管理研究国际年会在哪开的时候,最后决定由人民大学承担这个任务。但后来我发现这个事的难度之大,或者说困难和挑战之大,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一方面,好的方面,这些年我们的管理教育发展非常快,管理研究的群体,不管是中国内部还是海外研究中国的,学者群体越来越大。这个情况对我们是一个好事。所以今年参会人数上千了,也是创历史纪录的。另一方面,在北京办事是比较不容易的。2012年(年会)是在香港(举办),香港的服务水平和意识比北京还是高一大截。更主要的是,我们没有想到现在的办会成本,北京要比香港高。中间有很多困难,我们内部讨论的时候甚至想打退堂鼓,但没敢跟徐老师说。后来毛老师作院长,还是决定带领商学院这个团队共同努力,虽然现在还没到说圆满的时候,但到目前为止(会议筹备)进展顺利,整个安排的情况都非常好。
为什么我写了这个题目?在于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有使命感。中国管理实践现在发展很快,也需要中国的管理研究要跟上甚至引领,管理教育也需要有更大的发展。我们作为商学院的一员,作为管理教育工作者,还是要有这种使命感。在这种使命的驱动下努力做好这件事。
我简短的发言其实就是三个关键词:中国管理教育的机遇,挑战和我们的使命。难成逻辑和体系,主要是一点感想吧。
一、机遇
在这过去的几十年,大家都经历了中国的发展,尤其是经济、企业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历史上罕见的。而对我们管理教育工作者、管理研究人员等,是挺令人兴奋的时代。正好生在中国,生在这样的时代,你就赶上这样的机会,是其他地方、年份都没有的。这为我们的管理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舞台。大家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来的中国企业的成长,三十年的发展可以让我们自豪地说我们有了世界级的企业。这个情况为管理教育提供了巨大的需求。要说为什么管理教育现在这么火,是因为有巨大的管理需求市场,这个是其他地区商学院羡慕中国商学院的地方。再有一方面,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和未来可见的发展,同时为管理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可研究的管理现象、题目、问题都非常多。此外,通过这些年跟世界一流商学院的交往,我们发现,中国商学院有巨大的发展机会。世界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全球化、经济化等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经济面临着调整和转型,同时原来比较成熟的管理教育也面临着调整和转型,因此,某种程度上说他们面临的问题和我们的是一样的,这种情形就给了我们巨大的机会,因此现在我们和国外商学院谈合作比过去要方便的多。北美的商学院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二战后的欧洲也有五六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商学院以MBA教育开始才有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机遇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有更快的发展。
二、挑战
面对这样的机遇,我们要克服的困难也很多。我认为基本上是治理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学院层面,一个是大学层面,改革方案提出要提高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治理水平,其实都是治理问题。因此,中国商学院要想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短时间内成为一流商学院,核心层面是解决治理问题。
学院层面是组织能力的提升,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可喜的是这些年国内排名前几的商学院都作了国际认证,认证是解决治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MBA指导教育委员会也在推动中国商学院自己的认证体系。
大学层面是商学院在自己大学下面需要有更适合商科办学规律的发展环境。希望大学校长和其他学科人员对这个问题能有所共识,当然我们的媒体朋友也能帮助做些工作。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办学规律,因此需要不同的发展环境,这种对环境的要求对商学院是很重要的。在大学中,商学院需要更有创业精神,人才培养需要面向市场、面向用户,同时贴近企业实践。
三、使命
我们希望成为受人尊敬的商学院,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出有使命感的领导者。中国的管理教育、研究不仅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推动中国的发展,也要为世界作出贡献。同时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由于商科教育面向市场,面向实践,也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科。
徐淑英:
商学院应提供造福世界的教育
第六届“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年会”新闻发布会于2014年5月2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人大商学院承办(本届)大会可以说是对社会的一次很大的贡献。我们举办年会会议完全是为了为中国的学术界、企业界做出贡献,希望媒体朋友在今天的介绍会后能有同感。这次大会是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总共有450篇论文,包含了1200名作者,有130余场专题报告,还有20个国际上顶尖的专家来做6场高端的报告。我在这里对承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表示感谢。
我想大家都清楚中国管理学与管理教育的历史。1978年经济改革开始,三十五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有240多所管理学院,每年毕业上万的学生。但是对中国管理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是《管理世界》期刊的成立,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的《管理科学界》。管理研究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成为正统的科学学科,之后许多中国学者到国外去做学术交流,也邀请了很多国际学者到中国来指导和共同进行管理研究。
1987年,第一个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在大连理工大学成立,1995年我从美国加州大学到厦门科技大学成立管理系,开始关注管理研究的情况。管理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管理的研究目的是发现和创造有用的知识,帮助企业增加、增强他们管理的绩效,管理教育的内容就是从研究中来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来自实际的管理经验,也可以来自研究者去企业观察,与管理者或者员工面谈做一个全面的案例,描写某一个企业成功的特征,甚至也可以是某一个学者他自己个人到企业和组织去观察、认识、分析、理解,写出他对一个管理问题的想法,这些方法都可以叫作个案研究,从这些方法里面所得到的知识是很有启发、很有帮助的。
但是,以上种种研究方法的可信度跟普遍性不够,所以我那时发现中国管理领域缺少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实证研究。科学研究方法可以保障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取得的知识和实际有更高的代表性、实用性、普遍性。看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商学院就应该更要加速的去做管理研究,提供有用的知识,来促进管理教育的内容、控制管理教育的内容。
我们在香港科大就开始思考,如何去帮助中国管理学者进行系统的管理研究,我和经济系的系主任就写了一个关于中国管理技术研究的发展与培训计划,从学校申请了基金,并从1999年开始就进行一年一度的实证研究方法培训班,并持续了四年。参加培训的学员是国内前四十名高校的年轻老师,我们把它们邀请到香港去接受这个培训。这些学者在参加培训后,都觉得大开眼界,改变了他们对研究的理解和兴趣。那个时候国际上的学者都对中国的企业管理有特别的兴趣、好奇,所以经过大家的鼓励,我们就在2002年成立了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并准备于2003年举办第一次年会。但因为2003年非典的原因,就把首次大会延迟到了2004年。随后,我们继续办管理研究方法班,同时在2005年创办了组织管理研究的一个学术期刊,提供了一个中国管理研究与学术界分享研究结果的平台,这个期刊现在在全球150本最高端的SCI期刊中排名前30。
下面我将要谈谈对学会将来十年发展的看法。两年前是我们学术大会十周年纪念,在这个大会上我提出了一个初步的第二个“十年计划”,主题是“学术、责任”。过去十年我们的主题是学习规范的研究方法,现在我们已经有条件去研究与管理实践最重要的问题,现在我们很多学者已经能够在最顶级的期刊上发表他们的研究论文。他们有这样的能力,那么现在我们就应该选择对于管理实践有用的主题进行研究。我们一定要有责任感,要尊重管理研究的尊严,要追求真理、发展对企业管理有帮助的知识,这些就是学术责任,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和对社会的交代。
未来十年我们就有两个相关的新的愿景,第一个就是我们要做能够造福世界的研究,第二个就是培养能够为世界造福的管理者。第一个是关于研究的,因为我们学会的重点在于研究,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教育这一方面,但是研究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研究,出来的知识教育就是空的,没有东西可教。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远远达不到管理者的需要。
为了让学者去关注实践问题,今年大会的主题就是“立足中国实践、创新中国理论”,现在很多商学院的院长、学者也真正开始解释中国管理成功的原因,找出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
学会第二个“十年计划”就是要推进本土研究,要研究中国的管理问题,要发展中国管理理论,不只是用外国的管理理论。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管理理论,但是不能假设外国的管理理论能解释中国的管理问题。我们需要加速积累中国管理知识,帮助企业提高他们管理制度和效能。我们要追求真理,要将帮助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作为我们学者的人生意义而努力。
研究和教育有密切关系,我们研究什么东西就直接影响教育的内容,我们今天的管理模型中企业的最主要责任是企业要为股东赚钱,但是这个管理模型、管理理念导致的结果有好有坏。好的方面就是加速了企业的发展、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的创新;坏的方面就是我们每天都能感受的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和管理是直接有关系的,我们现在就需要一个管理模型来保存好的结果,减少坏的结果。坏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不单单是空气污染这个问题,它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现在整个地球温度提高,Global warming这个问题就是污染的结果。有报告指出,15年之后,全球将出现水危机,这也是现在企业模型发展的一个实践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也是现在管理模型的结果。我们真的需要一个新的管理模型,这个模型需要考虑除了股东以外其他团体的利益,这个模型需要考虑企业对社会长期和短期的影响;这个模型需要重新定义企业对世界长期持续的责任。
今天企业用了很多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比如水、空气、油田、森林、海洋、动物等等,这些自然的资源,企业用很少的钱去取得,同时他们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产生和排除了很多的废物,污染了河流和空气,增加了员工的压力,减少了人们生活的质量。今天的管理模型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的结果的,所以我们需要培养有责任感的领导者去解决这些负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培养对全球负责任的领导,让他们把企业和世界共同的利益作为自己择业、执业的目标和使命。
提供造福世界的教育是需要一个新兴的商学院,需要一群有社会责任的师资去实现这个理想,我们很幸运拥有像人民大学商学院这样的商科院校,也很幸运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多人将这个问题提出来。我们学会也肩具着重大责任,但是我们也有很大的机会,因为现在我们学会已经有7000名注册的会员,大部分是学校商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我们要与他们共同努力,经过他们的研究去改变现在管理模式。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造福的专业组织,不能只是停留在提高研究水平,我们需要鼓励会员去创造对社会有益的知识,为企业的长期持续以及世界的长期持续做贡献。
最后,我对媒体朋友们有个要求,希望你们对中国商学院要有所关注,要对中国商学院的管理研究和教育有更高的期望。我们需要社会对于商学院有更高的要求,媒体的关注会让社会对商学院有更多的注意。媒体是社会的发言人,也是影响社会的力量,媒体的关注会提高商学院对社会的责任、商学院培养的学生的质量。所以媒体的关注会提高商学院对社会的责任,请你们多关注,谢谢。
毛基业:
国内管理学成长需国际化交流
第六届“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年会”新闻发布会于2014年5月2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尊敬的伊校长、徐老师、各位媒体朋友、各位老师们同学们,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参加我们今天下午的活动,还要感谢我们在座一些同学、志愿者,正式的培训活动还没开始,大学就来“热身”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接下来,我要做的事情,一个是向大家简单说明一下我们是怎样的一个学院,二是我们为什么要承办这个会议。大家比较一下其实不难发现,我们学院的愿景和价值观与此次年会的——“贡献管理知识,创新管理理论”非常相近。伊校长在任职商学院院长期间将这个会议承办下来,我们全院师生也觉得是一个荣誉,是一种信任,也是一个贡献社会、履行我们使命、愿景的机会。
学院的历史,我就不多讲了。用几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我们是“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发源地”。这么多年来,我们也非常自豪自己一直是中国管理教育的开拓者与探索者。最近这些年来,我们也在大踏步的国际化。在国际化方面,我们也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叫“做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的顶尖商学院之一”。这个“之一”暂时还抹不去,但要求我们要有国际视野,这种国际视野反映在我们的师资队伍、教学项目、全英文项目、国际交流伙伴等各方面上。我们现在有两个全英文教学项目,如果算上今年即将到位的老师,我们有差不多四十位海归,到明年,我们三分之一的师资队伍会都是海归。
刚才伊校长讲学院发展依靠的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制度保障、学院治理。我们从2008年开始做国际认证,直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不到百分之十的具备两个最权威的商学院质量认证体系的商学院,这就像企业做ISO检签一样。2012年,我们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共同发起了“全球高端管理联盟”。这个主要是服务MBA学院的平台,对教师交流、学院治理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促进。联盟每年都会举行全球留学周,在联盟内实行双学位,可以说参与此联盟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国际化。
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我们的高管培训第一次参加《金融时报》的全球排名,就排到了50强!在中国大陆商学院里,只有中欧在我们前面。在此之前,我们的EMBA项目排名也进入全球百强。所以从最近这十年来看,我们一直在国际化上与时俱进,希望能给中国企业一些成长,一起走向世界。
为什么要承办这个会议?首先,就是刚才讲的,我们是一个有使命的商学院。我们认为这是履行我们使命的很重要的一个举措,也是我们践行学院社会责任的一个重大措施。最近几年,我们提出若干个学院发展战略,其中一条就是未来我们要做出的差异化之一,也就是社会责任。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是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能有环保意识、有公益心。我们提出每位同学在校期间都要至少持续参与一项公益活动,我们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践行节能环保。因此,我们也把这次会议看成是学院推动本土管理学的重要措施,是学院贡献社会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重要意义的,和有实践意义的活动。
与此同时,承办此次年会的另一理由是我们对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的认同和支持,对徐淑英老师个人多年服务提升中国管理研究所做的贡献的高度的认同和支持。这个学会的使命,是我们高度认同的,它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也与我们的使命有着相似的地方。
可以讲,此次会议是当今最具有权威性和国际性的中国管理研究年会,我们对能成为此届年会的承办方而感到自豪,同时更希望能够将此次年会顺利、圆满的完成。去年在香港举办的年会,我们大批同事也亲临现场,去学习、去感受、去参与,融入到学会提供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之中,这都为我们承办今年的年会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徐老师个人也提前一两个月从美国赶过来,为会议的筹备亲力亲为。所以说,不论从人大商学院的年会筹备组,到徐老师等个人,都为此次年会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
伊校长在承接此次年会之时曾承诺,我们要把2014年年会办成最成功的一届年会。成功,我们不能虚化,要落实到量化指标上,现在有一个指标显示出我们已经有一个记录,那就是参会人数。学会年会第一次在北京召开是2004年,十年之后再次荣归北京,我们感到荣幸的同时,更多的是重视。为了让会议成功,从徐老师、伊校长,到我们学院组成的年会筹备组,从三年前开始选会址、策划会议细节,到寻求赞助、联络参会人员,方方面面的工作,我们一直都在精益求精的完成。举办今天的发布会,我们也是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多多参与年会的报道,帮助我们实现“举办最成功的一届年会”这一目标。
最后,讲一点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跟大学分享。在我自己的研究领域——信息管理,或者叫IT管理界,大概有八个公认比较好的一流期刊。这些期刊发表的内容中,要么是研究中国特色问题的,要么是在中国采集数据的论文。从新世纪以来,十四年中,一共有115篇文章。看单一作者时,我们大陆作者在国际领先期刊上的发表数量其实是零,香港、台湾倒是有一些单独作者。再看合作发表,我们自己合作完成的论文数量其实也是零。所以说,我们现在还处在一定程度的学习阶段,说明我们现在管理学的成长还很需要国际化,还很需要IACMR这样的国际会议,将海外资深学者的经验通过这一平台引进来,提供给本土学者一个交流、学习、合作的机会。
我举个小例子,刚才徐老师简单回顾了一下大陆管理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我感觉是这样子的。大概在1989、1990年,我刚开始在UBC读博士的时候,当时参加一个小活动,有教授到中国来做学术交流,回来以后在院里报告,说对中国管理学的感受和了解,当时就讲了一个断言,说“中国没有管理学研究”。他说在国外他们叫管理学研究,而在中国叫teaching development,其实就是备课,或者写教材,当时国外是这样看待我们的管理学研究的。但经过像徐老师这样的管理学者们二十多年的努力,从1990年到现在的二十五年时间,实证研究范式被牢牢确立。刚才徐老师讲,中国管理研究发展的里程碑之一就是自然科学管理学部的成立。现在的基金申请,没有实证研究的基础,几乎是没有可能获得国家级项目科研经费的资助的。
我在想,我们看到了管理学在发展中出现的自身的问题、局限性,包括越来越脱离实践,越来越去钻牛角尖,还有对社会责任承担的不够。所以我们的商学院愿意承担责任,愿意同致力于中国管理研究的学者们一起探索,我们的师生也愿意在这个探索中寻求正能量,谢谢大家。
(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