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01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看好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潜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曾智雄的名片上满满当当地印着16个头衔,但是引人瞩目的那个身份——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香港传奇富豪曾宪梓之子——却无法付印其上。

  “和金利来比,中国世贸集团的名声要小得多。”话虽如此,作为中国世贸集团主席,曾智雄依然坚信自己选择的事业方向是顺历史大势而为,“经济越发展、商业越繁荣,商业服务可作为的领域就越宽广。”

  让记者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这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不仅非常了解河北,而且对河北充满了感情。中国世贸集团官方主页上的“投资与开发”板块,几乎就是一个河北专版,其中详细介绍了世贸集团在张家口、廊坊和秦皇岛投资的三个项目。

  “记不清来过多少次。”在曾智雄的印象中,来河北就像进自己家一样频繁、平常。

  ■ 边慧

  

  生于1961年,香港人,籍贯广东梅县,中国世贸集团主席,“领带大王”、金利来集团缔造者曾宪梓之子。

  上世纪80年代初,曾智雄跟随其父曾宪梓在内地工作,1981年成为金利来集团在内地的第一任经理。2002年,曾智雄离开家族的金利来集团,创办中国世贸集团,主要致力于商务服务。中国世贸集团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04年9月,世贸集团在广州及北京收购中国CEO俱乐部。

  曾智雄致力于青年工作,2005年5月出任香港青年联会主席,曾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副主席。

  在今年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曾智雄以主人的姿态带领一众香港客商来冀考察调研,并借此契机成立了香港河北商会。5月16日晚,记者就相关问题对曾智雄进行了专访。

  

  “我看好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潜力”

  记者:创立世贸集团时,您说您看到的是未来10年中国的发展之路。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您对内地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怎样的新判断?

  曾智雄:我看好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潜力。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长三角、珠三角这两个“极”发展得很成功,现在到了环渤海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崛起的时候了。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已转向亚太地区。环渤海经济圈辐射亚太经济区,现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对环渤海经济圈也是利好。我认为环渤海经济圈用10年的时间就可以赶上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水平。

  记者: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体量超大的经济体,我们不能忽略其中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行政区划带来的体制性障碍,这是一个一直喊着要解决却始终未能解决的难题。这样看来,您的判断是否过于乐观?

  曾智雄:其实这个问题现在正在解决。比如京津冀一体化,就是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去重新规划区域内的各种资源配置。北京现在的定位很明确,就是政治文化中心,然后经济中心要扩散到更广阔的地域范围。还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改革措施,很重要的一条也是我们做企业的最看重的一条,就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限制行政权力对经济行为的过度干预。这个也是在为区域内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扫清体制障碍。

  国家已经看到了问题是什么,并且知道要怎么做,剩下的就是我们要放手去干。整体趋势是向好的。

  记者:迄今为止,世贸集团在河北已经投资了三个项目,是除北京广州之外的一个热点投资区域,这次又是您牵头来成立香港河北商会,是不是在环渤海地区中您对河北更感兴趣?

  曾智雄:2009年我第一次来河北,发现这里对投资招商有非常强烈的意愿和需求。现在内地一些城市比如上海、北京,它们自身已经非常国际化了。反而是河北,既在环渤海、京津冀的大战略里,同时经济水平也不是很发达,我们可作为的空间就非常大。

  去年“5·18”我也来了。当时京津冀一体化被关注还没这么热,但是河北已经在谈环保、谈转型,想从偏重工业的经济结构里摆脱出来。这个过程中服务业就大有可为,既是转型的一个方向,同时也可以解决转型过程中现实的人员安置问题。香港最擅长的就是服务业啊,有一个商会在其中搭桥铺路,推进香港和国际知名企业与河北的合作,这多好。

  这一年我们就一直在筹备这件事情,请香港的企业一起参与到商会里面,请他们来河北看看。我都记不清来过河北多少次了。在我的印象中,来河北就像进自己家一样频繁、平常。

  记者:香港这些企业家对接河北的积极性高吗?

  曾智雄:老实讲,开始大部分人对河北是认识不足的。这里面有一个他们很顾虑的事情,就是怕被“关门打狗”,个别地方说尽好话把企业招过来,就开始吃拿卡要。所以我们商会还有一个使命,是帮助会员争取到政府的公平待遇,还会接受申诉等,帮助解决会员在经济贸易中出现的争议和纠纷。

  

  “河北的年轻人也要充满活力”

  记者:您如何评价河北的投资环境?

  曾智雄:河北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不只是河北,我的感觉是内地北方这一片普遍有这种问题,一些好的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很难落实。

  就投资环境而言,最好的应该是上海,当地政府的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很强,甚至比广东还要好。广东可能跟它最早开放有关系,胆子比较大,反而法治意识差一些。

  这里不能忽略地域人文的因素,北方的官场文化如此,官本位的思想严重一些,官员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可能相对就差一些。这个尤其要靠年轻人的努力,文化思想层面上的东西指望老一辈去改是很难的,那个东西已经根深蒂固,改不透彻,但是年轻人可以做到。

  记者:您的企业事务已经非常繁忙了,但是您一直在组织和参与许多香港和内地的大型青年活动,为什么会这么关注青年工作?

  曾智雄:很多朋友都笑我将工作的主次调转了,公司的业务变作副业,社会事务才是主业。

  年轻人嘛,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今后国家发展成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现在的青年是什么样子。比如我前一段时间受河北省委统战部之邀到“燕赵讲堂”,给河北师范大学的同学们作演讲,他们很有秩序很听话,这是好的,但是跟南方的同学比起来显得不那么活跃。河北是这么一个有发展潜力、发展动力的地方,河北的年轻人也要充满活力才可以。

  我在香港开展青年工作呢,主要目的是帮助年轻人增加对祖国的认同感。香港的经济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依存程度越来越高,很多香港人都知道,但是百闻不如一见,我们组织了很多访问交流的活动,让年轻人亲身感受祖国的历史和现状,这比课堂上的说教要好得多。

  记者:现在香港民间对内地是怎样的态度,是否真的如一些新闻报道呈现出来的那些负面情绪?

  曾智雄:在我的观察中,你说的这种情绪不是普遍现象。内地开放赴港自由行已经超过十年,十分有力地促进了香港的经济发展,大部分香港人都是看在眼中而且是欢迎的。拿最近这个街头便溺事件来说,我了解到的港人都是理解这件事情的。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一是传媒有误读,二是有一些比较极端的人在拿这件事做文章。香港有一些年轻人,不懂政治,但是还会经常参与到一些政治活动中,而且表现很极端,就是为了“搏出位”。

  所以我也建议特区政府可以多投放资源,全面提高香港青年的国民意识,加强国民教育,尤其要与青年人加强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鼓励他们多为社会时政大事发表意见。

  记者:两岸青年共同亟需培养的是什么意识?

  曾智雄: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

  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年轻人不仅要有开阔的视野、多元的思维、卓越的创造力,更要有赤诚的爱国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我们的祖先有很多美德,年轻人应当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传承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作风,传承爱国情怀。要把个人成才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联系起来,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造福他人、贡献社会联系起来,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