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9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兖矿铁运处细化改革激活“人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李国政 通讯员 吴玉华

  

  5月上旬,兖矿集团铁运处19个专人值守道口中的18个被个人承包。此举不仅减少39人用工,还将每年减少各类费用200多万元。

  道口承包只是铁运处激活人力资源措施之一。自去年开始,该处各段因地制宜采取承包、合并、转调、竞聘等措施,试图打破人力资源方面的一团死水,目前看来波澜已起。

  

  3个人挣4个人的钱

  干5个人的活

  

  2013年5月21日,张贤斌从工程段段长调到工务段担任段长,“人员老化,制度落后”,这是工务段给他的印象。经过摸底他发现工务段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些:一线人员缺乏、二次分配不到位、大锅饭、机构设置不合理……铁运处共有19处专人值守道口,其中属工务段管理的道口17个,每个道口5名职工看守,地方居民多年来时常与道口工发生摩擦,曾几度影响安全生产和煤炭运输。张贤斌认为,尽管道口看守工作量小,但因“责任大,收入低,人身安全没有保障”而没人愿意看守。

  采取哪种方法有效管用而又简便易行?张贤斌认为,道口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责任心是用人关键。经过酝酿讨论,《工务段专人值守道口承包管理办法》出台,最核心的承包“费用”也找到依据:核算现有有人看守道口发生的所有看守费用,依据此费用标准,视道口的繁忙程度,定制道口承包费用。《道口考核标准》《道口看守具体职责、任务和要求》等配套文件措施也一并出台。

  “19处道口减少39人,每个道口节约费用15万左右。”张贤斌介绍说,“3个人挣4个人的钱干了5个人的活,省下的39名职工充实到一线,解决了一线人员缺少问题。企业减负职工满意,这才是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双赢’办法!”

  

  让“人”在流动中成长为“人才”

  

  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在铁运处表现的尤为突出。如何打破这种僵局?铁运处组干科负责人廉洪认为,要让人才流动起来,让“人”在流动中成长为“人才”。基于这种思维,新班子调整后全处已经提拔了13名副科级以上管理干部,平调交流了29名中层领导干部,民主公推了2名副处级领导干部,竞聘了50名后备管理岗,66人通过竞聘被聘任为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史上首次”完成12个工种572名职工技能考核鉴定,312人取得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资格,产生了首批铁路专业技师25人。

  这次被称为铁运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人事调整,是在深刻领会集团公司74号文指示精神下进行的。他们的做法是让大学生下基层。段长孙贻川认为,铁运处职工队伍特别是基层班组长已经进入“老龄化”,后备人才乏陈可选。2013年6月底,他把6名大学生“下放”到基层站点。现在除一人调回机关外,其余的大学生都已经成长为站长或副站长。1975年出生的郭勇,在三号井站担任副站长4个月后,被调到东滩站继续担任副站长,他为内部市场化设计的有效管用、简便易学的程序现已推广到12个站点,还兼职了职教老师;1979年12月出生的陈欣担任了有52人的南屯站站长;1982出生的田园,也担任了电厂站副站长……

  

  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

  

  水电段段长齐斌认为,激活人力资源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职工“眼里都有活了”。他认为,职工自觉找活干且保持着较高的、持久的责任心,把工作当成自家的事儿来干,是人心思上的体现。

  这种工作态度的转变始于2013年6月4日,那天是水电段24名新竞聘的队长、副队长上岗的日子。

  水电段顾名思义就是管理水和电的段,工作范围涵盖全处生产生活,负责家属院、办公楼和13个站点及后勤服务部门的水电供应,其中有200多公里的高压线路。齐斌坦言水电段安全压力很大,必须通过一种方式激发职工的责任心。他想到了竞聘。在报请处同意后,立即对9个班组(队)进行副队长以上职位竞聘,28名同志报名、24人参加竞聘,通过个人述职、评委打分、群众测评和公示三天等程序,王桂林等18人获得聘任。

  车务段也尝到了“最合适的人在合适岗位上”带来的效益。随着人员调配,有些岗位因虚设而被关停。工务段取消了轨道车维修车间、南屯西工区,50多人转岗;车务段5个连接员、6名车号信息采集员转调;水电段泵房改为自动变频控制,2人转岗……据工资科统计,全处共有165名职工进行了岗位转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