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群书治要之管理智慧》连载(三)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蔡礼旭

  

  我曾经在一所学校看到一幕:上级领导要来检查,各部门在前3天赶紧印一大堆资料出来,所有的课程全部打乱,就是为了让官员“检阅”一下。一旦检查过了,所有打印出来的资料就被全部锁起来或者直接丢掉。这样折腾一番的结果是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金钱,做的只是表面文章,而且更严重的是让学生也学到了这些浮夸、好名的不良习气。

  而且,现在的领导为了“赢”,做什么事都是要求立竿见影,马上就要看到成效。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理企业,培养人才都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孟子有一段譬喻能够给我们以启示:有一个农夫到田里去,看到那些稻子,埋怨道:“怎么长这么慢?”于是,他就都把它们都拉长了,一看很满意,觉得都变长了,长高了。然后,农夫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了。隔天一看,稻子全死了,就是因为被他给拉坏了。“揠苗助长”的这个寓言对我们而言仍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提醒当领导的都不能犯这个错误。

  有位领导讲现在的教育主要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急功近利”和“舍本逐末”。这“本”是德行,可惜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他做了一个比喻:假如把一个蛋放在咸水里面,它会变成咸蛋;把它放在甜水里面,它迟早也会发生变化。假如今天煮饭,饭还没熟,人就不停地念叨:“熟了没有?熟了没有?”这样做还是不能马上煮熟啊。

  古人言:“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矜躁狐疑,欲速转迟。”越想快,就越快不了,甚至会适得其反。“矜”是自以为自己的认知才对。“躁”是急躁。“狐疑”,对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育智慧怀疑或者否定,只觉得自己的方法最好。“欲速”,想要真正快一点,反而跟目标越离越远。

  所以,我们还是要遵循祖先的智慧来做,从本做起,从孝道做起,从德行教育做起,将祖先的智慧发扬光大,如此才能把很多错误的现象慢慢导回到正路上来。

  修身的第二个重点是“勤俭”。

  晚清重臣曾国藩先生告诫我们所有人:家败,败在一个“奢”字,奢侈;人败,败在一个“逸”字,放逸、懒惰、懒散,没有目标。

  比如学校,假如今天学校不节俭,不勤劳,反而是奢侈和放逸了,那么它一定获得不了家长和学生的支持。所以,学校用钱用得非常地勤俭,家长和学生才会感动,才会更加支持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勤俭的领导才是有福的人,才能带领所有人稳健地做事业,安心地教育下一代。

  其实,节俭本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美德。人一节俭,就有仁爱心。省下来的资源可以留给后代,贡献给社会,给那些困难弱势群体。浪费资源,实际上就是在损耗我们的仁爱心。把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食物都节省下来,给予需要的人群,我们不仅是在积福,更是在管理我们自身和未来。

  现在这个时代,奢侈愈来愈严重。我们看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很好,但它的钱是从国债那里来的。他们这一代就花上了后一代,后两三代的财富。而有5000年文化的中华民族,我们听过哪一个时代的祖先是在花后代的钱?华人都是有多少能力就过什么样的日子。

  然而,奢侈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居然引领了全世界。一些大学生还没毕业,还没有开始赚钱,就有了好几张信用卡,妈妈的血汗钱、爸爸的血汗钱被肆意挥霍,这样的人有何信用可言?

  所以,我们所处的整个环境,很多价值观是错误的,我们自己要会判断。

  古人对这些道理很明白。有一个地方,某一年刚好赶上旱灾,而当地的水利工程建设得比较好,所以在整个地区就他们安然无恙,当地官府然后就给朝廷报请这个地区免税,朝廷批准了他们的请求。第二年,水灾又来了,他们那个地方由于地势较高又免于水灾的侵害,但还是享受了朝廷恩准的免税待遇。两年过去以后,他们那个地方变富裕了,而其他地方都很穷。当地就开始贩卖高级产品,有见识的人就说了,我们这个地方要遭难了,因为把福报都花完了。正所谓福祸相依。果然没过多少年,那个地方火灾、瘟疫都来了,很多人都死掉了。

  《德育古鉴》里面记载了这个故事。其实,这是在提醒我们不可以奢侈,要勤俭,还要勤劳,这才是治家、治企、治国的正确策略。

  

  第五章:好领导从不发脾气

  

  如果我们想引起他人的憎恨,让他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只消给他几句尖刻的批评,不管我们批评得有没有道理。

  与人相处时,切记对方并非理性的生物。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位充满情绪与偏见的人,只有给他尊严与面子,才能打动他的心。

  ——戴尔·卡耐基

  

  修身的第三个重点是“惩忿”,就是要能调整好情绪,压得下脾气。

  假如有正直忠诚的人给领导谏言,领导情绪来了,不高兴了,一表现出来,那么整个企业的问题、客观状况就无法知道了。因为大家都不愿讲出来。而这些谏言是真正对管理者有帮助,对企业有益处的。

  要知道,管理跟治病一样,病刚刚出现的时候好治,时间拖得越久就越难处理。所以,问题反映越快,领导越是能及时处理,若等问题严重了才发现,那就已经晚了。

  “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作为圣人,他们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先,不会因为自己的爱憎、愤怒,而伤害了天下的利益和公义。其实,身居高位的人生气所造成的副作用更大,对事业造成的损害也可能就更严重。所以,

  管理者要学会收伏自己内心的愤怒。

  人为什么发脾气呢?

  第一,不顺自己的心意就很容易发脾气。其实不顺自己的意思讲出来的话,反而能让我们考虑到方方面面,人假如都没有办法听取不同的意见,那就叫刚愎自用,那肯定会出问题的。

  战国时代的魏文侯,有一天刚好听着音乐,他在那里哼着歌曲,歌词是他自己讲的话,他说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所有的臣子都听他的话,对他都没有任何意见。正当他唱得很高兴的时候,弹奏音乐的乐师就抱着琴,往魏文侯讲话的地方冲过去撞他。这个乐师以前因为怕自己耳朵不够敏锐,作不出好的曲子,于是把自己的眼睛弄瞎,好让他的耳朵能高度专注。

  魏文侯唱得很高兴,没想到乐师会突然撞过来,惊吓之余,没能闪开,两个人都倒在地上,君王帽子上面的玉串也掉在了地上。

  魏文侯很生气,怒斥道:“冲撞君王该当何罪?”旁边的人说:“罪当烹。”马上就有人把那个乐师架起来就要去行刑。

  那个乐师没有一点恐慌,他说:“大王,我既然都要死了,可不可以容我讲两句话?”“你说吧。”“我刚刚听到有声音说统统都要听我的,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我的命令和意思。当我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以为是夏桀和商纣讲的话,所以臣刚刚是以为夏桀、商纣出现了,我是要去撞夏桀和商纣,我不是要撞国君啊!”

  历史上的夏桀、商纣就是这样,他们完全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还随意诛杀勇于进谏的大臣,所以都成为了亡国的昏君。

  魏文侯听完,说道:“把他放了,是我的错,他没有错。”

  魏文侯接着怎么做?他说:“把那个古琴放在我们城墙上面,首都的城墙上面,让天下人都看到我的过错,我这个帽子也不要修了,每天戴着它,就会想起乐师给我的劝谏。”

  魏文侯能马上承认错误,之后还顺着这个机会,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再犯这种严重的错误,这是非常不简单的。

  恃才傲物,刚愎自用,不顺己意就生气,而且有控制他人的念头,所有人都要听自己的,这些都是我们要摒弃掉的贪求。

  第二,好面子就容易生气。所以,人要想不生气,首先得先把面子卖掉。

  面子跟大局比起来,跟员工一生的幸福比起来,那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而且面子对我们根本就是障碍,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三,傲慢强势也很容易发脾气,一傲慢起来都是觉得别人不对,那个话语就很过激,所以要学谦卑。

  第四,对人有指责,也容易生气。这个指责的态度一旦久久不能平复,无形当中就会影响其他人。

  有位企业领导的脾气大,公司各部门主管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大,讲话的神情和他差不多,而那些主管们根本意识不到这种变化。为什么?因为这种影响在随时随地发生着。下属每天都能看到领导的所作所为,不知不觉就表现出领导的做派。

  因此,领导要爱护自己的这些爱将,就要提升自己的品德,不要生气。领导的德行好,下属就能学到这些好的品质,进而将工作做得出色。

  第五,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容易生气,急躁的时候也容易生气。所以,人首先不要急躁,要先缓下来,时时提醒自己,因为一急躁很难不发火。

  第六,常常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借题发挥算旧账,也很容易生气。要知道,那些将别人的“垃圾言语”放进自己纯净纯善的内心里的人,才是最傻的人。而且圣贤教导人们对过错要既往不咎,有些事情既然已经过去了,翻那些旧账又对谁有帮助呢?其实,当下属有错的时候,领导包容他,他会感佩领导的度量,会觉得以后只有做好才对得起领导的宽容,这是人性很自然的态度。

  所以,在团体里面,要有一个很好的风气。“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就是要赞叹他;“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这个“守默”就是当他还不够信任我们时,我们可以先保持沉默。因为要劝他,等到信任度够了才是成熟的时机,否则贸然去劝他,可能会造成他的误会,他觉得你是不是看我不顺眼,是不是在毁谤我。信任够了,他就知道大家是在帮助他。

  领导的德行攸关整个团体的风气,是嫉妒别人,还是随喜赞叹别人,领导在其中起到引领的作用。开早会的时候,领导赞扬某某同仁做得很好,肯定他,支持他;人家做错事情了,不要批评他,要帮助他。“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领导必须要尽这份道义。

  “见人错事”,见到一个人刚好没有把事情做好,要“不指责”。因为事情已经错了,在那里指责于事无补,而且会让对方的心情更糟。见人错,不指责,要协助他,马上帮他处理善后,安他的心。最后处理完,一句话都不骂他,他会难过,会惭愧,也会反省:给领导捅了这么大的娄子,他发现了不仅没有骂我一句,反而赶紧帮我处理善后。因此,他对领导的人格就更感佩。同时,这也是让他借此成长的大好良机,领导抓住这个机会把德行教给他,

  把做这件事的心态和方法都给他,他就能得到很大的成长。

  我们知道内心愤怒的原因了,然而如何来调整这些错误的态度和习性呢?

  一是“力忍”。感觉要发脾气了,“压下去,不能生气、不能生气、不能生气”,这个“压”有点硬压下去的意思,可能有

  的时候压不住,脾气又要爆发。有些人真的是在压脾气,“好,算了,不跟你计较”,但是压到最后还要算总账,这个方法只能压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忘忍”。不放在心上,俗话讲“宰相肚里能撑船”,不与他人计较,这是忘忍。

  宋朝王旦做宰相的时候,大臣寇准经常对皇帝说王旦这里不对、那里不好,最后连皇帝都有点听不下去了,就跟王旦说:“这个寇准老说你坏话。”王旦是宰相,有度量,他说寇准这样说是出于忠君爱国之心,自己做宰相那么久了,一定有很多问题。

  过了一段时间,寇准向王旦说:“你推荐我做宰相吧。”其实,寇准有真才实学,他也很想为国家做事,所以主动毛遂自荐,王旦却说:“宰相这个重要的位置怎么可以是要来的呢?”寇准很难受,就走了。

  后来,王旦年纪大了,临终之时,皇帝问他:“你走了以后谁做宰相?”王旦说:“寇准。”

  我们看当初寇准对王旦批评最多,但是王旦完全没有放在心上,还推荐寇准,这才是宰相的度量。

  后来,寇准当上了宰相,叩谢皇上的龙恩。皇帝跟寇准说:“你知不知道谁推荐你做宰相的?”寇准说:“不是皇上您吗?”皇帝说:“不是,是王旦推荐的。”王旦给他上的这一课,寇准终生都忘不了,这样大的度量就是“忘忍”。

  三是“反忍”。自己因为某事不高兴,然后与别人起冲突了,首先要反省自己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反省的态度出来了,火气就开始往下降。为什么很多人的火气降不下来,因为都是觉得对方错,不是自己错,所以情绪才会越来越高涨,越来越激动。

  有两对夫妻住对门,有一对相处得非常融洽恩爱,另外一对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

  这个太太她就很纳闷,同一栋楼的风水应该差不多,为什么人家两口子相处就这么好呢?后来她就去请教对方是怎么相处的。对方的太太就告诉她: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都是坏人。她一听,你们家都是坏人每天这么融洽,我们家都是好人每天吵,这是什么道理?有点听不懂。

  对方看她的表情好像不是很理解,又举了一个例子:我给我先生倒一杯水,我先生走过去,不小心给它打翻了。我一看到马上说:“哎呀,先生,对不起,这个茶我没有放好,让你撞到了。”边说边拿抹布把它擦干净。先生一看很舍不得,“太太,是我不

  对,我把你的心意给糟蹋了,是我不对,来来来,我擦,我擦。”两夫妻在那里抢抹布,“咔”,抹布给抢破了。

  大家想一想,假如有夫妻因为抢着要擦桌子使得抹布都抢破了,这个家不旺都难。祖先的话很有智慧,“各自责,天清地宁。”我们现在被错误的认知以及惯性“套牢”了。其实,它们就像面子一样对我们没有好处,可是我们都被它们牵着鼻子走,都不肯认错、认输。事实上,认错反而会赢得对方的尊重,哪儿会有损失。“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都是在一念之间造成的结果。所以,一遇到事,人要先想自己的错在哪里,要“各自责”,然后再求同存异,把问题解决掉。

  有一对夫妻都才二十几岁,结婚没多久又要离婚,人家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离婚?”两个人互相看一看说:“上个月是什么事情吵架了?”他们自己都想不起来了,可能就是一句“我跟你拼到底了,这口气咽不下去了”之类的气话导致的。

  因此说,情绪对个人的人生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只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掌握未来。掌控不了情绪,修身、齐家、立业都是空谈。

  其实,不只是夫妻是这样,一个团体也是一样。今天领导要开会议,第一个同事上去了,“这一件事情你们那个部门搞得乱七八糟的……”接着就开骂了。第二个人上去就会反击:“你也没好到哪里去,做得不好还骂我们。”结果这个会就越开越误会了,“各相责”,最后开成批斗大会了。假如一开始,第一个同事讲:“哎呀,这一次多亏了那个部门,多亏了那些同仁的帮助,非常感谢他们,没有他们,这件事就办不好,而我们自己有哪些不足。”他肯定别人、反省自己,这样会让自己进步,而且也没有吃亏。第二个上去的人说:“他们做得很努力了,我们哪里不足……”

  “各自责”的会议开出智慧,每一个会议开完,所有好的继续保留,不好的下一次改进。所以,会议很重要,能够增加智慧,增强使命,提升德行。

  四是“观忍”。因为一件事情肯定有整个因缘和来龙去脉,我们生气往往是由于别人现在的这个强横态度,“我受不了,他怎么可以这样跟我讲话”。可关键是,别人昨天家里可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或者是他心情很不好,或者没有人给其一个肯定,或者是他完全觉察不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

  有个学生经常打架斗殴,已经被 3 所学校劝退过了,后来,他来到了我们学校。这个学生的所做所为确实让很多老师都很气愤。可是,我后来去了解情况,发现他妈妈是泰国人,早就不知道去哪里了;他的爸爸又是流氓,根本不照顾他。他只好就跟社会上的流氓厮混在一起。我们对这个学生有所了解之后,知道了“症结”在哪里,找准方法,对其加以教育和引导,使之走上正途,这样就不至于让自己产生负面的情绪了。这就是“观忍”。

  五是“喜忍”。这个“喜忍”就是要修身,觉得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只有自己是学生。所有的人都是来给自己出考卷的,考考自己目前的修养到哪里。比如领导在接触下属过程中,说:“哎呀,多亏了你提醒我,我修养还不到位。”对下属心存感激,认为下属是来提醒自己还有哪些不足的,然后就会高兴地接受任何人给自己的考验,因为其他人是来成就和提醒我们自己的。

  大家都有考试的经验。考试的时候,考卷发下来,然后我们在那里作答,一旦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很生气,然后就对那个监考老师心怀不满与怨恨。静心想想自己写不出来跟监考老师有什么关系呢?他是负责发考卷的,我们埋怨他干什么?同样的,在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来给我们发考卷的,他们是来提醒自己的,对自己是有促进作用的,这个就是喜忍的方法。

  最后是“慈忍”,就是不分彼此,对所有人都怀有一种慈悲心。当我们有这种心量的时候,看到别人不对,看到别人无理,不止不会跟他生气,还会怜悯他,影响他,让他不要再用这种错误的态度来对别人。

  俗话讲:半斤八两,见识一般。今天某个人能让我们生气,那我们跟他计较,跟他生气,这就是半斤八两,我们的德行就还需要进一步修炼。我们若要获得事业的进步,让自己能攀登更高的阶梯,就要收伏自己内心的愤怒,如此才能得人心,才能管理好自己的事业。

  

  第六章

  迁善改过,给领导加分的领导力

  

  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此八字者,能尽一分,必有一分之庆;不尽一分,必有一分之殃。

  ——曾国藩

  

  “修身”最后两个部分是“迁善”和“改过”。

  迁善改过就是对是非、善恶、邪正、利害、是非曲直都能判断清楚,是不愚痴,有判断,有智慧。不贪、不嗔、不痴是德行最重要的三个部分,所有的善都从这里延伸出来。

  在“迁善”当中,《群书治要》里举的是《论语》的例子。孔子讲道:“三人行,必得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与人相处,在一起工作学习,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态度,就是时时能找到别人的优点,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宝贵的经验,就“必得我师焉”。

  别人有好的德行,我们向他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效法他;“其不善者而改之”,发现别人有缺点,我们不只不指责他,还不因此产生成见。为什么?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他现在只是染上坏的习气,我们给他做榜样了,他对我们有信心了,我们就可以帮助他改正过来。我们总是怀着一颗为他好的心,绝对没有指责、挑剔人的心,这样别人迟早都能感受到那份友爱。

  《弟子规》其实跟这一句就完全相应了,“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假如不善用心,见人善,即嫉妒,甚至于有时嫉妒得睡不着,“气死了,他又没有比我有能力,还坐我上面。”

  不要生气,不要嫉妒,因为嫉妒心对人身心的损害非常大。真正懂得爱自己的人,不自我糟蹋。会把一些不好的思想,不好的习气统统抛弃掉,所以会“德日进,过日少”。我有明德,我有本善,不可以让自我继续堕落。人要有志气,“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我们只要用心学,也可以像大禹、大舜一样,成为圣人。

  所以说,学问就在一念之间,是去学习别人还是嫉妒别人,取决于我们自己。不同的人生态度,造就的人生是有天壤之别的。

  在历史上,就有些人一味地嫉贤妒能,总是看不惯他人的德与行超过自己。

  秦朝宰相李斯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后来,运用计谋将韩非子给害死了,这是嫉妒心作祟的结果。最后,李斯和他的孩子也被腰斩于市。所以,我们看一个人的成败,说到根本处,还是在心灵修养上是否下足了功夫。

  (待续)

  作者简介

  

  蔡礼旭,全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领军人物,著名国学教育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著有《细讲弟子规》《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幸福锦囊集》等书。师从国际佛学大师净空法师,以救世的心态研修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统道德。曾先后在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国成功举办过千余场传统文化讲演,获得当代名师大德及国学名家的高度赞赏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