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 张璐 报道
日前,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四川省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4—2017年)》(以下简称《计划》),从服务业改革,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发展,培育市场主体,重大项目建设,开放合作等多方面探索促进四川省服务业提速发展,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四川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任务,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提升全省经济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紧迫需要进一步促进全省服务业提速发展。
未来四年稳步求变
加快实施“服务业示范引领工程”,大力推动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着力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和支撑保障水平,积极构建区域协调、产业互动、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能促进四川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省服务业提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与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有着更加突出的作用。
政府制定服务业四年发展计划,逐年稳步推进服务业发展。《计划》指出,2014年要做到,全省服务业稳步发展,改革工作起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基础工作逐步完善。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9%,实现与GDP同步增长,占GDP比重达到36%以上。
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省级服务业改革试点深入推进,重点行业发展提速,中心城区转型发展起步。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增速,占GDP比重达到37%以上。
到2016年,全省服务业保持加快发展态势,改革试点经验全面推广,龙头企业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化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西部地区平均增速,占GDP比重达到38%以上。
到2017年,服务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内部结构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在2012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1.6万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4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服务业投资、税收收入、就业人数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税收收入、就业总人数、城镇新增就业总人数的65%以上、65%以上、36%以上、80%以上。
六大任务待完成
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的任务摆上案头,待通过改善发展环境、加快市场化进程、深化改革试点等方式推进服务业改革。
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取消和减少前置审批,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提高服务业投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取消和下放服务业领域投资、生产经营、资质资格等许可认定,严控新设行政审批事项,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信、铁路、金融等行业建设,有序放开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建立完善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和清退淘汰机制,规范行业商协会。
加快市场化进程,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制订完善引进社会服务管理办法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标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改革。
深化改革试点,深化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围绕建设国家区域性服务业核心城市和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等开展先行先试。深入推进自贡市、德阳市、广安市和简阳市、资中县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健全政策体系等方面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积极争取在物流、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建设国家级示范(试点)省、市,带动行业改革创新。
《计划》显示,为推动重点地区突破发展,四川省计划打造首位城市,推动成都市加快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的运筹决策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争创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际化平台,推动优势服务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力争到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超过8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5%,对全省服务业发展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同时,还支持绵阳、泸州、乐山、南充、达州、凉山6个市(州)依托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率先发展。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做大区域服务业板块,发展成为服务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的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服务业发展次级增长极。引导其余二级城市发挥比较优势,以服务本地化和特色化为导向,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支持甘孜州、阿坝州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服务业。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为加快推动重点行业引领发展,《计划》强调,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满足“工业强省”战略要求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化分工与合作,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如金融业,探索建立金融创新示范区,争取至2017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物流业,依托西部交通枢纽建设,在成都、绵阳、达州、遂宁、泸州等城市有序推进国家级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基地建设,打造航空、铁路、公路、水运货物转运中心,争取至2017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科技信息服务业,选择“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应用等发展领域,积极培育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服务业态,促进数字内容和信息网络技术融合创新,大力推动数字虚拟等技术在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会展业,以成都为发展极,市(州)、县(市、区)、乡(镇)为支撑点,构建“一极多点”发展格局。会展业直接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7年,5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数量达到20个。
同时,还通将过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现代经营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改善和品质提升需要。发挥新兴服务业附加值高、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的优势,将新兴服务业培育成带动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计划》还要求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到2017年,将培育出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信息化水平高、品牌知名广、辐射示范性大的服务业集群,力争打造培育四川服务名牌100个。
对于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来说,需要抓好投资促进,把扩大投资作为拉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建立完善省级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加大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和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定期对开展督查,切实解决问题,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此外,要加快开放合作步伐,就要提升“引进来”质量,加快推进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和港澳(成都)现代服务业园区、天府新区等开放合作载体平台建设,深化与台港澳和新加坡投资合作,积极引导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投向重点领域,优化服务业外商投资结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还要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区、市)政府的工作对接,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及周边省份交流合作,实现区域共赢。
《计划》还提出了重点工程的建设,其中包括中心城区转型发展工程、主辅分离发展工程、集聚区建设工程。到2017年,将形成5个服务业增加值超1000亿元的中心城区;力争20个一、二级城市城区经济实现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占比超过50%;全省将培育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1000亿元级集聚区4个、500亿元级集聚区10个、100亿元级集聚区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