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益忻
杨培芳教授讲得很好。马克思讲不同经济时代的区别“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看它怎么生产”的经典论断极其重要,不同经济时代的分野,关键看生产方式或叫做资源配置方式的异同。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原理在今天仍然适用甚至是更加适用了。当然,在今天,我们必须紧结合实际大大地向前发展,使它更加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
工业化,从经济上说,首要的是应对农耕经济而言的。而农耕经济,其根本特征在于它的生产经营运作紧紧依照作物的生长规律来运行和管理。千百年来,生产方式不变,真是“天不变,道亦不变”。播种、浇水和田间管理,整个流程、路线图、时间表周而复始地按照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来运作。“生产什么,怎么生产”都不变,不同于它的工业化其最突出特征正在于此:就是改变物质的存在形式、打破其原有的自然属性,以化学、以物理、生物化学的直到转基因等等科学理论武装,来改造重塑它的结构,即改变“物质”的存在形式,以为人占用,为人生活消费。这就是马克思说的:人为了在有用的形式上占用自然物质而进行生产劳动,反过来讲,进行生产劳动就是改变物质的存在形式,以利于人们吃、穿、住、行、用。
唯其如此,可以明了,其实全部的工业化说到底就是“加工化”。而今天的“加工”,从大视野分类上说,有三个构成部分:一是加工物质;二是加工信息;三是加工人的价值观,亦即加工文化。由此亦就生成了物质文明,信息文明,价值文明三种文化。通常只讲物质文明(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精神文化),而把信息文明匿藏于精神文明之中了,这是不对的。这样一看就比较清楚了,两种文明,两个文化之说是不对的。而加工物质从产业上说,首要的核心的是制造业。因此,亦可说我们的工业化是从制造业开始的。1679年英国曼彻期特纺织工厂的诞生即是制造业主导世界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三个“加工”中,物质加工是一切加工之母,即使在今天多么智能化了,它也仍然是一切工业、一切产业的基石和恒久不变的母本。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思想一旦离开物质就要出丑。“思想”包括了信息、价值(观)两个方面。这不但是从人文方面说价值观离不开载体,即使现在极度智能化了的3D、4D也仍然必须以物质为载体。
2007年英国的一个学者写信给布莱尔,说当我们看到印度、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像潮水般向我们涌来的时候,我们震惊了!恐惧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地生成并发展了起来。世界各国也都跟上来搞文创产业。显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到来——它的全球化从根本上开创了产业同文化也即经济同文化直接融为一体的超工业化新时代。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根据以下一系列特点提出来的。首要的一点是,早期开端的工业化之加工从单一加工物质过渡到了同时加工物质、加工信息,加工人的价值观三个加工融合为一的时代。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叫文化创意产业,其最突出标志在于其产品生产是以创意、以价值观生成为主导的。其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文化元素之作为灵魂的。当然,也同时有信息内涵于其中。当然,从时序上说,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三个发展阶段。
第二个特点,信息加工、信息产业即信息生产力代表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必须明确,现在工业化正是信息主导下的资源配置。其运作的对象、方式和产品都变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新能源、节能环保、汽车、新医药、生物育种、新材料,都必须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必须以信息业态、信息部件、组件为主导。由此可看到,在信息产业主导生产力方向的同时,由此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便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业态结构,宽带、3D打印、4D打印、云计算等等都无不是最高级形态的制造业。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无限的复制,还有价值含量极大的特征。再者,加工对象、加工流程都大大地升级转型了。颠覆性产业革命的到来,最大限度地改造了农业、工业;整个经济体系大大地服务业化了。(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