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4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信息经济、新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梁春晓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我们去年初发布了信息经济的研究报告,分析了最近这么多年来美国、中国信息发展根本的动力有哪些,或者说现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有哪些主要的特点,我们从中总结和归纳了三点。我们最近也在不断地优化和升级,又调整了一下。

  首先就是新的基础设施正在崛起,展示了与工业时代和农业时代截然不同的新的基础设施。我们现在观察到互联网上面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出现的一些新的企业、新的商业主体和新的商业模式,无一不是新的基础设施的结果,很像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我特别记得有人说过,中国互联网是从羊肠小道进来的,慢慢从很小的一个地方逐渐扩展开来,相当不容易。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一个比较规模化的地方,包括宽带互联网、云计算,以及从上面延伸出来的各种类型的互联网平台,有了规模的话已经是世界一流了,或者是最大了。

  互联网新的要素正在崛起,由于基础设施的出现,使得信息的流动和产生呈现空前的速度,价值和配置也正在以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东西展示出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企业,很多的商业机构,乃至于很多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几乎都是基于数据和信息这样的要素建立起来的。例如,前一段时间美国Facebook收购了一家公司,总共就是50来亿,价值竟然160亿美金,平均一个员工超过3亿美金,它的价值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于软性的,来自于信息、数字这样的东西。这样的案例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也是数不胜数,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就一二十美元一年就是几千万的产值,最后是靠着数据赚钱,哪怕是正儿八经明天在那里不管着,数据也在不断地产生和不断地服务。而它的服务对象是几十万家客户,每个客户一个月才交十块钱,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完全靠数据提供服务,靠数据创造价值,体现得越来越多了。

  我们现在传统的经济学把劳动和资本作为主要的要素,现在信息技术成为第三个重要的要素正在崛起,为所有企业价值创造了一个越来越大的比重。尤其是大数据,有一个说法说,到了大数据时代,信息经济开始名符其实。这个时候我们一下子觉得整个信息数据的价值的重要性完全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信息经济价值来源的信息开始在几个要素里面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发现这是一种新的关系的构建,其核心就是从分工到分享,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分工。但是分工当中也有分享,现在的核心,分享的基础也有分工,但就是这两个中间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了几点。首先,就是服务化的趋势,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崛起,整个规模不断地扩大,以及现在我们所观察到的一些网商,他最多能够同时操作30家网商,非核心业务几乎全部外包出去。包括我们看到的在双“十一”上,一天成交了十几万,很多都是十几家,二十多家服务商在支撑他们。连接的状态在发生变化,保持实时的连接。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我们这个连接应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分享成为这个关系当中的主流。以前的关系是分工的关系,而现在的关系是分享的关系,这是信息经济当中三个重要的,包括经济基础设施、新要素和新关系。

  再往下我们观察基础设施。在电子商务领域,比如说像淘宝、天猫都是作为电子商务平台出现的。这种平台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包罗万象的东西,从服务器、数据处理、基本的服务以及到上面的应用服务都是自己做的,那是一个规模不是很大,但是比较厚的一个平台。现在的趋势是这个情况发展有点像我们在软件领域的发展,比如分化出一个操作系统,再分化出应用软件和中间件一样,同样它也在分化。厚平台本身开始向比较薄的平台演化,下面包括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交给云计算。实际上我们去年看到的双“十一”完成的35亿个交易额里面,网商75%的商家都是在云计算里面,今年会超过90%。再往上整个平台上又延伸出越来越丰富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生态,在淘宝、天猫的平台上有超过50万家服务商,这个都是不属于阿里巴巴,但是在平台上生长出来的。原来的平台向下分工出云计算和大服务,再向上又分布出电子商务活跃业态,本身平台越来越厚,但是越来越宽,这是我们在电子商务平台里面可以观察到的非常突出的现象。一开始在淘宝和天猫,后来发展到B2B的平台上,这时整个纵向分工的局面开始出现。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看这件事情的话,实际上云计算和大数据下面还有一个互联网。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有启示性的东西。整个社会的发展,整个基础设施不断地分层,不断地叠加。我们在农业时代有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在工业时代也包括“铁公机”这样的基础设施,现在进一步叠加上去。这种叠加的结果是整个基础设施的交易成本的不断提升。经济活动效益在不断的提高,经济是不断的叠加。我们去年谈到O2O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之间的融合。所以,我们研究“两化融合”,很重要的就是基础设施之间的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这不是一个分离的过程,其实是不断地叠加,不断地分层,不断地完善的过程,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叠加和整合的过程。

  从整个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年也在不断的变化。经济信息学指的是什么?如果我们从要素角度来看,可能会有一些很有启发性的思考。我记得最早的时候信息经济学就是博弈论,就是信息不对称,是这样的东西,你会发现那个时候的信息经济学其实指的是信号,指的是交易过程和管理过程当中的信号。再往后看,我们又谈到的信息经济学,其实这里面的信息指的是产品或者是服务。比如说我们整个电信运营商,移动,现在我们在谈信息经济学,我们可能把重点放在要素上,一是作为信号的信息,二是作为产品的信息,三是作为要素的信息。这三点谈的其实都是在不同层面上,尽管大家都在构想同一个名词,但是其实内涵是不一样的,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我们谈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是宏观层面的,我们在谈信息产业的时候,其实我们这个信息是指的产品,我们在中观层面上谈。我们现在再谈信息经济,其实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将重点放在要素上。这个本身也是这几十年来整个信息本身作用和价值在不断的提升,已经提升到了主导的程度。

  从关系的角度看,我们原来经常谈上游怎么样,下游怎么样,就像以前一个县官打报告要给知府,一级级往上报,现在你发一个东西全社会都知道,所以是从一种线性处理变成一种网状的并行的处理,这种演变是无处不在的。在电子商务领域,我们原来看到比较多的是一个生产商生产出来产品之后,通过零售商、批发商,一级二级的去流动。我们说的电子商务就是中间非常大的线性的东西。但是消费的线性的东西并不等于这个世界上就只有买卖两方。在平台上面衍生出来大量的服务商,这些服务商其实是一种并行处理的方式,就是说像双十一最高的一个网商一天可以发生十几万笔交易,如果是线性处理的方式根本不可能,必须是并行的。整个范式是从串行到并行的处理,从线性到网状的变化,是信息流转处理范式根本的变化。我们在理解很多包括商业模式的变化,以及企业组织形态的变化,它们背后的机制是什么?这是有待分析的,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种范式上的转变。

  我还记得几年前参加香山会议,搞现代服务业的时候,当时大家感到很困惑,就说现代服务业在三产里面究竟摆在哪里?肯定是摆在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但是第三产业是一个很大的筐了,中国移动是服务业,做家政的也是服务业,是完全不同的形态,所以放在哪里?一定程度上信息经济的崛起,原有的三次产业的划分已经开始失效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三次产业的划分其实就是刚才这种线性的串式的,横向分工式的这种宏观的。它的分工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从地里刨出来的叫第一产业,无论是矿产还是粮食,那是第一产业。把它磨成面粉,生产的过程就是第二产业,再把它卖出去就是第三产业,整个就是这么一个流程。三产业划分的本质就是一种横向的分工,切成三个部门来做这件事情。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关系图可能不是一种横向的、线性的、分工的关系,而是一种并行的、网状和分享的关系。为什么说电信运营商跟剃头匠不一样,典型运营商是向全社会分享共享的东西,而电信运营商是不能分享的,这是本质的区别。由此看来,我们现在更看到了一种纵向的分享关系,就是有些部门,有些企业注定是要为全社会共享,比如说做互联网和运营商的,有些是在小范围共享,有的可能不共享,就是分享类别。未来整个产业划分和生态划分,我们是不是要从纵向分工的角度,或者纵向分享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事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会带来一系列产业政策上的转变。不同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做公共属性,它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就决定了能够为什么机构提供分享服务,这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三次产业理解上的思考,会牵扯到一系列认知上的转变。总的来说,19世纪末工业基础设施催生了一批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体系,实际上可能整个经济体系都存在重组,整个可能都会发生变化。我们现在谈整个信息经济学的时候,信息经济的时候,所谓的基础设施、要素和关系的转变,这个过程应当是刚刚开始。

  我们对新型城镇化的观察,大概是2004年前后,感觉出现了一批新的商业主体,他们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在互联网上卖东西,那一年我们统计大概是差不多400万网商。之后我们发现,网商的规模到了一定程度,有了一种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最早的专业化服务就是给人家做网店,做装修的,店铺装修。然后又出现了进销存软件的需求,对人才的需求,再到后来出现的需求。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就不用说了。我们可以看到,在2007年、2008年以后,电子商务服务业快速崛起,去年的规模,电子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已经超过了4000亿,就是这么一个规模。每年几乎是倍增的速度,前年才5000亿,再前年才1000多亿,这是一个崛起,规模很大。

  这些年我跑了很多地方,包括青川,我观察到一些服务业,而这个服务业的出现会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它具有几个特征。首先,我们相当一部分电子商务服务业本地化,包括带动的就业以及能够带来其他经济上的好处都有很多。反过来这种服务业出现之后,又会进一步地促进网商的发展。我们在沙集看到的就是这种现象,原来是七八百家网商,现在是3000家。网商出来之后又会拉动消费。沙集镇1100户人口,3000多人,现在都在本地创业,本地经营,在本地挣钱,本地消费,有的在网上消费,整个拉动了消费。这就使得增量部分在迅速的崛起。

  增量的部分崛起之后,电子商务服务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支撑了传统厂商的转型。而传统厂商的转型又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就是增量与存量之间联系起来了。现在各地政府已经走得比较靠前,对电子商务服务业特别重视,不光是促进网商本身的发展,而且是整个传统经济转型的基础。这是我们观察到的增量与存量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当中服务业是核心。它的发展与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调整经济结构、转型或者提高效率等等都有关系。上个月我去沙集,有很多新的观察。首先就是规模化。我2010年去的时候他们一年两三亿,现在他们整个接近30个亿,这才三年多的时间,差不多是10倍的增长。当时他们担心全部是做家具怎么办?后来发现新的网商开始出现,整个聚集效应开始出现。很有意思的就是,中间有一个关系,现在他们一个村一天是两三万单出来,原来大概是十来家,现在他们有39家物流公司,这样形成一个循环。

  物流快递公司来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周围很大一片地区的物流结算中心、物流配送竞争很激烈,吸引了园区里面其他的厂商开始入住那个地方。德邦物流在那个地方建立了分拣中心,并建立了电子商务园区。当时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根本不敢想象,农民都是在自己的家里,在一个角落做这个事情。沙集五六个镇辐射到的人口五六十万,他们是属于江苏省贫困县,可以扩大出去,形成一定的规模。

  我们观察到一个基于新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的城镇化。城镇化这些年讨论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是什么。如果把城镇建起来,如果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岗位,那就是一个空城。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的实际上是以电子商务应用和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化的初期,未来怎么发展我现在还不敢说。但是至少这三年的历程感觉还是很可喜的,就是你可以看见互联网和整个信息经济在促进城市化过程当中发挥着威力。这个当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现在的产业仅仅在2006年没有任何基础,不是一个传统的生产的地区,也没有什么出产木材之类的东西,统统都没有。当初就是2006年三个年轻人很大胆地开始在淘宝上卖东西,做家具。青年人的创业精神跟网络大市场结合起来,碰撞起来,一旦碰撞起来,开始形成一个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了,这是一个值得观察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