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蔡礼旭,全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领军人物,著名国学教育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著有《细讲弟子规》《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幸福锦囊集》等书。师从国际佛学大师净空法师,以救世的心态研修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统道德。曾先后在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国成功举办过千余场传统文化讲演,获得当代名师大德及国学名家的高度赞赏和推崇。
■ 蔡礼旭
第三章
格物修身,去掉身上的坏习气
天下的事情,没有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让你能获得的,凡事一定要经过苦心追求、经验,才能真正明了其中的奥妙而有所收获。
——王永庆
《群书治要》里面“君道”的第一节就是“修身”。
《大学》有一句话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句话很重要。一个人这一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好自己的责任,从皇帝(天子)到一般的老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皇帝要以修身为本,要当好整个国家的君主;农夫要想当好爸爸、好儿子,他也要以修身为本。
那身要怎么修呢?从哪里下手呢?
《大学》又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我们希望能够利益世界,“先治其国”,在自己的国家要先做出榜样来,人家才相信你。“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修身要修这一颗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人要真诚。“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们要明理,明白自己这个念头不对,自己说这一句话不对,自己这么做是不对的,知道了这些才能去改,不知道就不知道从何改起了。但是“致知在格物”,烦恼轻了,智慧才能长。
我们读过不少书,可是事实上,古圣先贤的经典我们真正会运用的很少,因为傲慢没有去掉,觉得圣贤的话都是讲别人的,不是讲给自己听的。
我以前读《论语》,可是一句也没受用,因为当时的心态就不对。《论语》里面很多句子是在讲君子与小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念了那么多句,没有一句用上了。就是因为读的时候,一读到“君子”就觉得自己是君子;一读到“小人”,就觉得别人是小人,这就是心态的问题。不向内看到自己的问题,人就没有办法修行,更没有办法修身了。而如果念头一转,都去看他人的好处,这叫“补阳气”,我们的身心会越来越健康。都看人家的不好,就是“藏阴气”,阴气沉沉就健康不了。所以,“见人善,即思齐”“道人善,即是善”。
《论语》里面讲,“君子求诸己”,君子应该反求于自己。这句话我已经念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就是没有用上它。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将这些道理与自己的内心习气进行对照和相应的调整的话,它就只是知识,只能考试用,利益不了我们的人生。
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的是拥有高学历的人群。高学识的人虽然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很多却是生活的低能儿。而且现在高学历往往伴随着高离婚率以及高失业率!普通职位他们不肯干,他们觉得自己是硕士,是博士,不可以干那些“低下”的事。他们屈不下身来。读了一二十年的书,他们不是学智慧,只是在学知识而已。
所以,人若要真正想感悟到古圣先贤的这些德行,除非先去掉自己的习气。现在的人都不能接受批评,孔夫子的《论语》看一遍,“哎呀,这句话听了很不舒服,孔夫子怎么批评我?”那嗔恨心就上来了,孔子的教诲也就听不下去了。
有一句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听到这一句,有人觉得老祖宗的学问有些陈旧落伍了。但其实前面还有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为什么这么讲?男人进入社会,进入公司工作,他要服务大众,德行太重要了。假如他无德而有才,占据高位的话可能就会祸乱天下,所以“有德便是才”。而且他有德行,就会很努力地去提升他的能力并展现他的才华。而后面那一句,它的意思是说女人即使很有才华也都藏起来,不去炫耀,那个“无才”是不炫耀出来,这样的人才是真的有德行。而现在的女强人都怕人家不知道她很厉害,那就犯了这个大忌了。
修身最后推到它的根本在哪儿?格物。格除坏习性,格除物欲,叫“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人讲“至诚感通”,真诚能够感通天地。而曾国藩先生对“诚”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叫“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妄念都不产生,这个时候,人才会有“真诚”。我们冷静地想一想,现在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自己的利益,一点便宜都不愿意让人家占,我们跟人家相处缺少了真诚。做事情都是先想到自己,不想别人,这就是贪。
一个男人看到女人,如果被美色所迷,他就不会有真诚,都是邪思了。所以只要欲望一上来,人就少了一些真诚,多了一些虚伪。一个人坐在餐桌旁,看到他喜欢吃的东西,然后我们在跟他说话的时候,他还看我们吗?他真正在看我们的时候,心也在想:你先别说了,让我吃一下吧。所以,我们看人贪念一起的时候,就没有真诚,不会想到别人了。
“嗔”,责怪他人。我们冷静去感受一下,当我们脾气起来的时候,过激的话有时候就骂出去了,哪里会想到会不会伤到对方;“痴”,愚痴没有智慧。当人意气用事的时候就没有智慧,那时候也没有真诚;“慢”,傲慢瞧不起人,那个态度就让人家很难受,也不真诚;“疑”,疑神疑鬼,不信任人,这个时候也很难真诚。所以,一个人如果不去除这些贪、嗔、痴、慢、疑的习性,诚就不能出现。
孔子说,他假如听人家唱歌唱得很好听,他就会跟别人一起唱。我当然没有孔子的德行,但也要学学他的行为。我要跟所有人唱那首来自于《圣经》的经典段落——《爱的真谛》。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家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这一段是在提醒人们不要贪、不要嗔、不要自私自利、不要有坏脾气、不要愚痴,要有智慧、要爱真理,不要傲慢、不要怀疑,要信任。
最后面那一句“不止息”代表真爱是不会变的。我们本来对一个人很好,最后很讨厌他,那我们不是懂爱的人。因为我们的心变了,就不是真心。我们都说别人变心,我们自己的心变了没有?讲别人都很容易,自己有真心了,才能引导别人也来真心待人。这个也是君道当中正己化人的道理。自己先做到了,自然就能感化他人也来效法学习。
看问题不能只看到结果,应该从原因下手。就像种了一棵果树,果子是酸的,我们找到原因,应该在根上施肥,而不是把果子全打掉。不施肥,果子再怎么长,它还是酸的。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理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先找原因,而不是在结果干着急、打转、生气,这个于事无补,甚至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
我们希望我们的团队是和谐的,团结在一起,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它是一个结果,因在哪里?就是得“先修其身”。
修身变成根本,要从这个因上下手。身要怎么修?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要去掉我们的习气,不贪、不嗔、不痴、不慢、不疑,这个都跟和谐有关系。
一谈到“和”这个字会想到“和爱”,领导处处爱护员工、关怀员工,团队自然就很和谐了。
有的领导遇到员工,第一句话讲什么?是说“你那件事怎么拖那么久,要快点了”,还是说“你妈妈前几天感冒好点没有”?这两句话的气氛完全不一样,这个员工带着压力去做事和带着关怀和爱去做事,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些道理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就体会得到。
领导传递的爱越多,员工接受的爱越多,他就越能够去爱别人。现在的年轻人特别缺爱,特别是对爱情抱有很大的希望,很大的期待,最后却失望很大。他为什么如此渴望别人爱他?因为在家里父母都没有很好地爱他,他就很匮乏,好像什么东西都想抱住才有安全感,但却越抱越抱不住。爱人越抱他,他越觉得烦。如果是用德行去感染他,他反而害怕失去自己的爱人:我要自己好好提升起来,才能够把这样好的对象娶进门。而不是死抱着、死缠着他,那有什么用呢?所以他有满满的爱了,他就能心平气和,就能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就像父母给我们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假如我们进入社会跟人相处,对任何一个朋友,没有一个念头说想求对方给我什么,自然就能拥有友谊、快乐和关怀。
其实,人跟人的影响是很无形的。而一个领导者,假如付出都不求回馈,以服务人为快乐,他那一份德行慢慢地就会感染给底下的人。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这是《大学》讲的。“上好仁”,“下”所感染到的也是有道义的人。我们看商汤为什么可以感召伊尹?周文王为什么可以感召姜太公?这都是仁义心相交感而生的“和爱”。
现在每个人生活都不容易,生活节奏非常快,紧张感互相传递,最后大家累得都有点喘不过气来了,因此都需要放松。
遇到同事或者下属,要恭敬、尊重他,不要一工作马上就分配一大堆任务下去,“你最近忙不忙?你的情况怎么样?”先传递那一份尊重、关怀,然后再让他做其他事情。“君使臣以礼”,很礼敬他,“臣事君以忠”,这也是孔夫子教给我们的。领导尊重每个在一线奋战的员工,能体恤他的辛劳,然后做他的后盾,这份爱敬让员工感觉到了,他就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管理者每天传递的都是爱心,对员工的支持以及尊重,上下一体,就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这就是“和敬”。
由“和”联想到“和谦”。谦虚让人如沐春风,而且这个谦虚是“让功于众”。企业获得光荣和成绩,领导要发自内心地对所有付出的员工加以肯定和表扬,员工会非常感动,“领导都把我们的付出放在他的心上”。领导假如把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那些付出了劳动的人没有受到鼓舞和鼓励,他们最后就有可能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从“和”中还想到了“和平”,人与人要能平等对待,才能和睦相处。平等心十分重要,它不能是爱憎的心,喜欢那个同事,讨厌这个同事,这就不公平了。这些说穿了都还是领导修养上的功夫。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家长,他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学习成绩比较好,他对儿子就比较偏心。女儿成绩不好,所有的家务就都让女儿做了。他一直都是夸奖儿子,责骂女儿。儿子最后拿到了博士学位。但由于家长长期以来都是宠爱儿子,儿子因此恃宠而骄,最后就觉得家长所有的付出都理所当然。而这个女儿却被忽略了,甚至被否定了。
儿子后来拿到博士学位回来。他爸爸等这个日子等很久了:我儿子博士毕业回来,我一定要带着他到所有的亲戚家走一走,让他们看看我儿子——名校的博士。他原本是这么打算着的,但没想到儿子回来首先跟他讲:“爸,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你名下有那么多房子,那么多财产,你要先过户给我。”他到国外留学学到的是功利主义,很会计算如何少缴遗产税,他的心思都用在了这方面。他爸爸本来期望要带着他去邻里亲戚家炫耀一下,结果落差太大,精神受不了了。他看他爸爸几天没有反应,就要上报纸跟他父亲断绝父子关系。他爸爸彻底精神崩溃,于是就住进了精神病院。
最后,那个没有被爸爸疼到的反而比较有良心的女儿跟他讲:“爸爸,这一辈子你养我这么大,恩德很大,我这辈子不会跟你要一毛钱,每个月还给你5000块钱,让你生活。”女儿用5000块钱安了父亲的心,还带着自己的丈夫去给父亲尽孝。最后她用自己的这种孝心,把他父亲从精神病院接了出来。
后来,他这个儿子有了孩子。那个孩子还不满一周岁,就进医院做了好几次大手术。他将父亲气成了精神病,而他自己生的孩子就这样让人操心,这就是上天给他人生最大的礼物——把他敲醒。养儿方知父母恩,不然他太傲慢,根本就敲不醒。
大家看,人的心一偏,孩子都有可能受到连累。一个老师心一偏,全班的学生都受到影响。领导一偏心,下属的心都不平,每天都会生闷气,他们又如何做得好工作呢?领导责骂员工一顿,员工可能就会去训斥客户一顿。好的情绪传递了,那么所有人都有爱心;若是坏的情绪传递了,那所有人都要遭殃。
有一个公益片说的是在马路上,清洁工帮助了一个小孩。因为那个小孩玩滑板,在行人道上滑倒了,他就帮他把滑板捡起来,小孩很感动。结果,这个小孩没走两步就看到一个老奶奶抱着很多东西,那个小孩马上把自己的滑板放下,去帮助老奶奶拿东西,帮助她过街。然后路边的人就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爱心传递,都一直传下去,最后所有的人就都有了爱心。
我们再来看“和信”。领导绝对不可以失信于下属,失信于同事,不然上下就会互相怀疑,这个就不可能和谐。领导要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凡出言,信为先”。但是话讲出去以前,“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个毛病我常常犯,有时候一高兴,就随便答应了,最后才知道同事们现在可能已经非常辛苦了,还要再做其他事,这就把他们给累垮了。“喜时之言多失信”,高兴的时候讲出去了,承诺有时候就很难做得到,因此还是慎重考虑清楚,再承诺别人。
做领导的有时候听到一个好的事情很兴奋,可以稍微先稳一下,“不错不错,我先找同事们商量一下。”不要直接就说“讲得太好了”“好,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否则后面就要累人了。
“怒时之言”,有情绪的时候,讲话或者写信可能都会失礼。甚至于生气的时候,写的信寄出去,可能会伤透了对方的心,有时候会后悔一辈子,所以保持心平气和很重要。
无论是“和爱”“和敬”,还是“和谦”“和平”,都是要让人修身养性,获得较高的道德素养,这也是经营人生和事业的必备素质。
第四章
贪和逸让人败、家败、业败
拥有某些东西,确实能让我的生活更有滋味,但拥有过多反让我吃不消。
——巴菲特
“修身”的第一个重点是“戒贪”。下面,我们来看看与其相关的一些句子。训有之。这个是大禹给他后代的教诲,接着又说道: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这句话说的是当国君或者当领导的,如果有上面提到的这些欲望中的任何一条,他的国家会败亡,他的事业会失败。
我们冷静来看,“内作色荒”,就是好色,淫乱;“外作禽荒”,就是很喜欢打猎游玩,一味地玩乐,玩到当学生的不读书,做事业的人都不回来尽他的职责的地步;“甘酒”,就喜欢喝酒,饮酒作乐;“嗜音”,喜欢听靡靡之音;“峻宇雕墙”,就是喜欢住豪宅,又喜欢开名车,这些都是欲望。
对照古人说的这些,现在的人犯了不止一条。人们的价值观被误导了,大家觉得享乐才是人生的目标和成就,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人应该尽自己的道义,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才是对的。同时,我们还要审视自身,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问题,哪些欲望是我们非实现不可的。假如有这个情况,可能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因为这种欲望和吸毒品差不多,会上瘾的,实现不了就很难过。
现在,很多人迷恋网络,有的人甚至玩到三更半夜,隔天去上班就没有了精神。也有的人喜欢买衣服,都买名牌,逛百货公司逛到很晚,回来累得半死,隔天就无精打采,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去。
我认识一位女士,她就说以前看电视服装秀,一看有喜欢的,马上跑到百货公司去买,找了一整天也没找到,回来累得半死,然后躺下去就睡着了。她现在想想,就为了一件衣服,折腾了好几天,而且买了以后一刷卡,花费不少钱,其实对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好处。所以,我们要摒弃这个纵欲的价值观。
我的长辈卢叔叔曾经送我一个杯子,这个杯子叫“戒盈杯”。他说:“这个杯子我本来要传给我儿子的。”那个杯子原本是要当作他的传家宝,后来却传给了我,我非常感念他的恩德。
我们看如果往杯子倒太多的水,水就会溢出来。做人其实就跟这杯子一样,杯子里的水要适量,而人也不能傲慢,不能自满,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因为只要一傲慢,人生就有可能毁掉了。
孔子也有非常慈悯的叮咛,他讲道: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拥有周公这样的才华和办事能力。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假使他因此骄傲、傲慢了,这个“吝”就是吝啬,不跟人家分享这些智慧与经验。“其余不足观也已”,纵使他还有一些优点和小善,他也做不成事情,不足一观。
我们冷静观察我们所遇到的人,有的人很有才华,可是他一傲慢,他就不能凝聚众人的力量,人家在他旁边感觉就好像矮了半截,心里很难受,都不肯跟他合作。人的傲慢心如果不消减,最后会得罪所有的人。
一个博士在20岁时就拿到了数学博士学位。可是,10年以后,他这个顶尖的人才却始终升不上教授。因为他看不起单位里所有的教授,人家就不愿意通过他所提的建设方案,甚至也不想提他做教授,因此他就遇到很多阻碍。要知道这个时代做任何事都需要团体的力量,不可能靠一个人的能力来实现。
在《大学》里面就有讲到,真正能够利益一个国家的大臣,很谦虚,都看别人的长处,别人的好他都赞叹,去支持、成就他人。成人之美的人才是栋梁之才,所以人是不能自满的。
孔老夫子又说凡事举一要反三,我们从“戒盈杯”联想到戒“淫”。这个“淫”就是沉溺于某种欲望之中不能自拔。祖先的智慧告诫我们:财、色、名、食、睡都要有节制,这“五欲”不懂得节制就会沉溺其中。
例如,现在地球上的一些灾难就是吃出来的,大自然被我们给吃得失去了平衡。现在人类吃肉的量是古代人的N倍。人要吃肉,就要去养一些牲畜,养牲畜就需要草场,然后大片的林地就被开发成牧场。所以人类越吃越厉害,森林资源就越来越少,然后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最终,大自然就会失去平衡,对人类的身心发展与社会进步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而且从医学上讲,病从口入,现代人很多病其实都是胡乱食用野生动物才导致的。因此,欲望要懂得节制,不能放纵自己,否则就会吃出痛苦终生的病来。
从“戒盈杯”又联想到戒“银”。这个“银”字也就是财,我们对钱财不可以有丝毫的贪恋,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立名于一生,失之只顷刻之间。一生清名可能就被一个贪财之念给毁掉了。所以,古人讲究严于律己,做事始终战战兢兢,是有道理的。而一旦放纵自己,就会遗患无穷。
例如,现在的教育行业出现了少数害群之马,他们在“财”“欲”上不检点,致使整个行业的名声受到了损害。家长一谈到老师,那个怀疑的眼神就出现了。因此,每个人都在财、欲上有克制,严于律己,才能让整个教育界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从“戒盈杯”还能联想到戒“赢”。人处处都想赢,就会很好面子,就会输不起。这个“赢”其实主要是指贪图名利。为了拿到冠军,贪那个名,把下属的身体给搞坏了,对他们实际技能的学习和成长却没有起到多大意义。
有时候,好名还有着很大的杀伤力。我们看下面这几句: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一个领导者,一个君主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了。
其实大家可以在各个领域去观察,如果这个领导特别爱好虚名,那么他的员工一定是累得半死。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
这个“群臣”是指那些特别会巴结谄媚领导的人。基层的实际情况传不上来,因为领导只想听那些好听的。对一家企业,一个团队来说,务实不务虚,才是管理者优先选择的策略。
事实上,一些领导想“赢”,就是希望所有的目光、所有的光彩都到自己的身上来。要知道,成就一件事情并不容易,都是需要众人的力量。而人在贪这个名的时候,就体恤不到底下人的辛苦,自己带领的人经常累得半死,最后就有可能会弄到众叛亲离的程度。以前,君王穷兵黩武,常常打仗,他就好一个名,最后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同样的,我们今天追求一个虚名,就没有办法去爱护、去尊重我们身边的人,爱敬的心就被这个贪欲给阻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