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给人们这样一种希望,就是“倒逼”金融改革,促进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整体金融效率。这种美好的希望能否成为现实?倒逼能走多远?会碰到什么样的坎?不妨先来看看现实中的情况。
互联网金融为何在发达国家不温不火?
其实,传统金融企业“触网”,利用互联网改善自己的服务,早就发生了。你看各大银行、券商、保险公司都有自己的网站,在网上可以完成很多种类的业务,包括开户、销售、转账、缴费、证券交易等等。以前有个事情就要跑银行,现在很多银行业务在家就可以完成,甚至在路上用手机就可以完成。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不仅开始了,而且已经很深入了。 冷静的观察者会注意到,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互联网金融虽然早有发展,但是远不如在国内火热。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他们的传统金融比较发达,没有给新的金融企业留下太多空间。新的金融形式,包括P2P贷款,众筹,第三方支付等等,规模并不大,并没有对已有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形式,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传统金融企业的信息化,或者说“触网”,利用互联网设计新产品,改进服务。传统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使得自己更强,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留给新金融企业的空间就更小了。
当“倒逼”撞上监管这道墙
理论上讲,我国传统金融也可以走这样一条道路,直面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利用新技术成长成不仅更大,而且更强、更有效率的企业,演化出更有效率的金融市场。 可是,这一美好希望要面对理论和现实的多层拷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历史上,是什么阻碍了银行、券商、保险公司成长为更强、更有效率的企业?遇到了什么阻力?互联网能清除这种阻力吗?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只要运用简单的“比较法”,找出和美国其他国家的异同,不难寻得答案。
互联网各国都有,金融各国都有,可是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差异很大,和各国的监管体制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终究也要碰到监管这面墙。倘若监管体制不改变,互联网金融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倒逼金融改革的愿望,也会落空。“倒逼”是一个充满期许的词汇,可是碰到“体制”、“监管”这一层层很硬的墙,撞得开吗?
看起来会很难,至少不能太乐观。关键的一点,在于金融改革是系统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点一点推进的空间其实不大,很快就会碰上体制和监管的瓶颈。
举一个例子。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的快速发展,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余额宝从2013年6月成立,短短半年多达到5000多亿的规模,成为中国最大的公募基金,堪称典范。然而,细心的观察者会注意到,余额宝其实是绕开传统银行业的监管,做了一个搬运工的工作,把居民储蓄从利息只有0.35%的活期存款账户搬运到利息达到6%以上的货币市场,利用的是巨大的利差导致的套利空间。活期存款是银行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这必将对传统银行形成压力。几大银行用集体抵制来反应,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这种竞争是好事情,竞争才会导致进步,其中出现摩擦很正常。需要深究的,是背后真正的阻力来自哪里。银行的人会说,我们在重重监管之下,而“宝宝”们则几乎不受监管,我们的资金成本比看起来高得多,我们才是面临“不正当竞争”,要改革,先把加在我们头上的枷锁拿掉,大家一起“正当竞争”,看看谁厉害。银行说这句话的时候很有底气,因为毕竟在市场里打拼了这么多年,不仅积累了资金,还积累了人才,风险控制等全套的金融技术,相对来说还是有优势的。特别是风险控制,那是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建立的。(徐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