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2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一周要闻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确定8类食品

  为今年监管重点品种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确定把婴幼儿配方乳粉、婴幼儿配方食品、乳制品、肉制品、白酒、饮料、食用植物油、食品添加剂等8类食品作为2014年生产加工环节食品监管的重点品种。这是记者4月28日从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获悉的。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求,各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和区域特色食品特点,确定本地区需要重点治理的食品品种,深入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扎实做好重点食品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防范安全风险,着力消除各类隐患,切实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底线。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表示,要综合运用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监督抽检、风险监测、行政执法等手段,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从原辅料采购、过程控制、检验检测、出厂放行等各个环节入手,改进企业生产条件,切实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针对抽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求以白酒中塑化剂、含油脂类食品中塑化剂、植物油中苯并芘、乳制品中三聚氰胺,以及食品中重金属、农药残留量、食品添加剂等危及人体健康安全的关键指标为重点,依法组织开展重点食品的国家和省级监督抽检。

  

  国家卫计委:

  常规水质监测必检指标42项

  记者近日从国家卫生计生委获悉:自来水常规水质监测指标为42项,不包括苯。

  据介绍,《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06项水质指标中,42项为常规水质监测指标,64项为非常规水质监测指标。

  常规指标是反映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状况的指标,检出率高,为各地水质监测的必检项目,包括4个微生物指标、15个毒理学指标、17个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4个消毒剂指标和2个放射性指标。非常规指标是根据地区、时间或特殊情况需要实施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包括2个微生物指标、59个毒理学指标和3个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各地根据本地区的水质情况,将超标风险大的非常规指标纳入常规水质监测项目,并确定监测频次。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卫生部门在每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结合重点污染因素,在全国布点进行两次抽样监测,包括重点供水户和用水户等,监测项目主要是常规指标。

  同时,根据有关规定,供水单位应对水质进行实时检测,检测指标除了必检的常规指标外,还包括部分非常规指标,非常规指标的选择由当地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协商确定,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城市集中式供水单位按照《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确定水质检测项目和频率,对于当地存在高风险的有害物质每月至少检测一次。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结果应定期报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送水质检测结果的内容和办法由当地供水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商定。但是,国家尚无强制规定要求相关单位公布水质检测结果。

  此外,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还会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根据实际需要定期对各类供水单位的供水水质进行卫生监督,规范供水单位卫生管理,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当饮用水水质发生异常时,供水单位应及时报告当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北京:“菜篮子”产品

  明年将达无公害标准

  记者从北京市农业局获悉,首都的“菜篮子”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今年将提高准入门槛,蔬菜最小认证规模调整为3公顷。此外,首都“菜篮子”产品2015年将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

  据了解,去年北京市将“三品”产量认证率指标以10分分值纳入了市政府“菜篮子”工程对区县百分制考核体系中,各区县相应出台“三品”认证配套扶持政策,使得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数量显著增加。

  截至去年底,北京市有效使用“三品一标”的认证主体已达1029家、产品3192个、年产量269.6万吨,占全市同类产品年产量的29.1%。市级监督抽检绿色食品64个,合格率继续保持100%,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对本市无公害农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达100%。

  北京市农业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全市将提高“三品一标”规模准入门槛,蔬菜最小认证规模调整为3公顷。

  同时,将强化证后监管,全市计划抽检250个样品,包括种植业产品150个、畜产品50个和水产品50个。还将加强认证登记产品的日常监督管理,每个获证产地每年至少现场监督检查一次。有条件的行业或区县将探索对获证主体实施诚信分级管理,对于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获证主体,要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证书到期换证时予以重点审查;对于诚信缺失的主体,将进入黑名单,甚至拒绝其更换主体后的认证申请,维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