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华聚“裂变”的正能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李国政 通讯员 吴玉华

  

  3月15日,运行了12年的兖矿集团华聚能源公司济东新村电厂正式关停,125名职工随即转型分流。在此之前的3月7日,华聚能源新任党委书记李永卉到任,三个月前的2013年12月18日,华聚能源新任总经理赵洪刚走马上任。这一系列改制和人事变动,证明华聚内部正在发生“裂变”,一种新的正能量呼之欲出。

  变则痛

  “华聚是兖矿的缩影。”赵洪刚认为,“它只是兖矿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另一位兖州煤业高管则认为,兖矿是一个没有经过自然分娩而剖腹产出生的孩子。对华聚的清醒认识和对兖矿的贴切比喻,揭露了华聚的尴尬地位。

  华聚诞生于十几年前兖矿“煤电路港航”战略框架构想之时,是兖矿当初“煤电互补”设想的雏形。由于定位于“综合利用”、“解决煤泥出路”,而沦为以脏杂煤和选煤厂洗出的煤泥为原料的“小媳妇”,境况可想而知。

  “华聚从没考虑发展。”赵洪刚说,“只是考虑自用。”他认为,这种自我满足的定位和发展模式,造成华聚用人多效率低、装备水平比较落后、管理水平比较薄弱。譬如,华聚装机容量只有不到15万千瓦时,却有2000多名职工;中国第一台煤泥锅炉诞生在华聚兴隆庄电厂,20年后已是老态龙钟,故障率频发;对大型电厂如30万装机容量的电厂管理经验明显不足……“在看到自身不足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身的优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华聚拥有了一支素质比较齐全的技术人才队伍,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尽管处于产业链环节的“小媳妇”位置,华聚“位卑”不忘责任。据资料统计,十几年来华聚燃烧煤矸石290万吨,燃烧煤泥724.9万吨,二者相加相当于一座矸石山,发电1171272千瓦时.

  “2014年是华聚的生死攸关年。”赵洪刚说,首先,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环保标准在逐年提高,企业尤其是小型电厂由于先天不足而尤感“压力山大”;因设备落后,在锅炉燃烧过程中几个烟气指标不能达标,比如说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这几个指标是今年政府可控的重要指标,年底之前必须要达标,否则关停!另外,煤业公司组建洗煤中心提高原煤入选率5%,也就是说即便是煤泥和脏杂煤也吃不饱了。”华聚的忧虑可见一斑。

  “华聚的确到了生死关头,自身都难保,何谈发展?”他说,“蜕变,就要痛,但是不蜕变就不能新生。”

  “痛,我们也要变!”李永卉态度坚决。

  痛则生

  3月7日,这个平凡的日子也许会成为华聚新生的开始。

  “我想下一步华聚能源除发电还要有其他新能源结构……华聚能源要从发展的方向、运作的模式和要靠什么样的投资模式、商业模式来加快电力扩张步伐……华聚不仅要维持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发电现状,还要开拓、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可以向其他方面发展……提高发供电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

  兖矿集团董事长张新文在华聚新班子会上看似随意的脱稿讲话,实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结合正在审定的未来十年《兖矿集团发展战略纲要》中披露的“优化煤、延伸煤、超越煤”发展思路看,实则是对华聚提出“通过战略合作等方式办大电”。兖矿在煤炭行业最早提出“煤与非煤并重”发展思路,提出“煤电路港航”共同发展设想,但是因种种原因而搁浅,从而受到极大冲击,而推行“煤电互补”发展的煤炭企业如神华、淮南、徐州等则受到的冲击就小的多。

  华聚的转型发展是迫切的,员工渴望转型发展的心情也是迫切的。3月7日之后,华聚连续召开三次“务虚会”,讨论未来发展之路。

  “张董事长为华聚描绘了发展蓝图,我们都充满了激动和期望。”李永卉说,“可以说是激动人心、催人奋进、迫不及待。”

  “把华聚打造成兖矿电力发展的平台,对我们来说压力很大。这是集团公司对华聚的信任,也是华聚再次发展的机遇。”赵洪刚对此也充满信心,“职工都有信心也都希望走出去,为电力发展、为华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随即,华聚拟定了三步走战略:做实本部,拓展省外,开发国外。赵洪刚解释,做实本部就是对本部设备进行二次升级改造。利用两到三年进行改造的同时,对本部生产的脏杂煤吃干榨净扩大装机容量到20万千瓦时;拓展省外就是依靠兖州煤业品牌和兖矿品牌“走出去”,允许的情况下在对外开发矿井建一些自备电厂满足生产需要,一是解决脏杂煤,二是多余的电买到电网创造一些效益;开发国外,可尝试去委内瑞拉,“这是张新文董事长提出的课题,我们正在与有关人员和部门联系。”委内瑞拉有煤炭资源优势,60%的电力供应靠水利发电,枯水季节电力缺口较大。

  “董事长建议我们利用委内瑞拉的天然气、煤炭廉价资源优势、国家友好关系、开发银行信贷和华聚电力建设‘小快灵’优势,在首都结合居民点建设电厂。”赵洪刚说,“我们分析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建议,这样会弥补该国枯水季节电力缺口,也会给我们带来较大效益。”

  生则壮

  生存和发展是当下企业特别是煤炭企业面临的首要和迫切问题,身处兖州煤业又受制于国家对电厂“上大压小”政策影响的华聚尤其如此。

  华聚要发展,必须先生存。而生存,面对的环保压力成为第一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于锅炉燃烧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政府。

  “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电厂的主要污染源,”赵洪刚解释,“烟尘和二氧化硫因上了脱硫设施已经基本达标,但是氮氧化物却离标准相差一倍还多。”

  按照华聚规划,氮氧化物达标是明年的任务,设备资金计划未列入今年规划,但是山东省却在3月10日忽然下发通知,要求年底所有项目必须达到省里下达的环保要求,“提前了一年,完不成就要停产。”

  华聚目前的紧迫任务是在调整资金指标的同时,通过精益操作调整优化运行参数降低污染排放。“炉温控制在950度就可减少污染物排放。”

  人才的拥有和培养成为华聚成功发展与否的关键。“通过梳理现有的管理,内部整合,把原来的4到5个车间,整合成运行和检修两个车间。”赵洪刚显然对此早已深思熟虑,“期间启用年轻、有知识的管理人员。”

  走出去学请进来学,华聚准备近期实施这样的职工培训计划。“一是到国内煤炭行业做电做的好的企业去学习,二是走出煤炭系统到大型发电集团取经,同时请专家来公司授课。这样的学习都以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

  3月15日济东新村电厂的转型分流,被认为是这次机构调整“保生存促发展”的第一步。

  “华聚谋求发展的愿望是迫切的,华聚为集团分担压力的愿望是迫切的。”李永卉真诚地说,“华聚站在兖矿大集团的发展平台上,投身在兖州煤业新的发展机遇中,正在以各种方式凝聚正能量,就像凤凰涅槃,不生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