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其实就是练包容;做企业也一样。
包容了,眼里的世界一定会不同。
这两年,喜欢太极拳的年轻人日渐多起来。不过,由于太极拳大概是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一种拳术,上有“太极”二字的神秘光辉笼罩,下面再加上马云这类“大师”的引导,其本真就难免让人很难把握。许多人受困于此,或能偶然得窥门户,但最终却很难登堂入室。
“太极拳”首先应该是“拳”,攻防技击是其生存的基础,抽离了这个基础,或许更名为“太极舞”就更合适些;要学习太极拳并有所收获,就必须把握住这个关节。太极拳克敌制胜的关键,就是要在搏击中千方百计地贯彻“以快打慢,以强欺弱,以大压小,以多胜寡,以实击虚”的指导思想,实现“一招制敌”。
听起来似乎很难听,没有一点儿君子“堂堂之阵”的气概,但现实往往会残酷地教训我们,“堂堂之阵”一般都中看不中用。譬如,一个一米六的小个子和一个一米八的壮汉对阵,仍以眼对眼、以拳对拳、以命对命,就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小个子要想在战斗中胜出,就需要掌握点儿太极拳的技击思想,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太极拳练起来看似柔弱绵软,许多人就难免有轻视之心;公园里“东摸一把、西摸一把”的也多是老年人,就更有迷惑性。其实,太极拳实在是至刚至猛的一种拳术,表现为没有躲避的概念,一定是迎难而上,另外,追求攻击效率几乎达到了“变态”的地步,一招一式都极为讲求一击必克。这才是太极拳的精髓。而要想掌握这种核心技术,就必须有名师引导,详细讲解每一招每一式的用法和关节,自己还要每时每刻用心体悟并勤学苦练。
要想享受到“太极拳”的极致乐趣,仅仅明白它是“拳”,显然还不够,还必须参悟“太极”的奥秘。太极之于拳,或者拳之于太极,其真谛在于“包容”二字。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关键,就在于“包容”;不想“包容”,就达不到“四两拨千斤”的境界,也就无所谓什么太极拳。要做到敌不动、我不动,随敌而动;对方想要什么,就一定“给”他什么,而且还要加倍地给;还要允许对方施展千钧之力。千钧之力集于一点,他处必虚,我以四两之力击之,就一定会收到千钧的效果。
用心练习的时间长了,其中的奥秘才能真正有所参悟,也才能最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站在这样的境界之上打拳、行事、做人,就一定会如天边的高山,让人心向往之。
当今之世,马云先生应该算一个最痴迷的太极拳爱好者了吧,据说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练拳了,近几年,更是拜师、建拳馆,新闻不断。不过,从诸多马先生打拳的视频看,撇脚、塌膝、夹裆、飘肘浮肩,打起来,招式也偷工减料,拳意更是与30多年的历练颇不匹配,或许是没有名师指点一二?抑或是自己悟性不高、练功不勤?从最近几年马先生的行事风格来看,心浮气躁得很,虽不能说拳完全白练了,但也足能证明其远未得窥“奥妙太极”的门户。
未得窥门户,却又偏爱人前显摆,这大约是未得窥门户者的通病。不治好这个病,企业或许能一时做得很大,但人却很难登上更高的层次;人登不上更高层次,企业就终究免不了崩塌的那一天。一面利用自己的优势封杀别人,当其他的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时候,又满世界上纲上线地叫屈,这似乎就不是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应有的行事风格,更不是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行事风格。(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