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非心禅艺馆馆主,山东刘氏,名杰,字朴真,号木直人,上师三宝弟子,生于海右名城,长于趵突泉畔,秉持齐鲁大地诚信质朴之传统,心怀清静佛门淡泊名利之本分,虽彼时家境寒素,然自幼好学不辍,崇尚传统国学文化,笃信藏传密宗教法,既好品赏佳茗,又爱听悟奇香,性恬淡,善诙谐,常邀三五知己小聚于馆,品茶赏花,听香悟道,兴之所至,唱和诗词,随缘而安,虽归弱质,然胸中有丈夫气也。自去岁入川以来,立足北门,设“非心禅艺”之馆,开设国学、香道、茶艺、古琴、汉服、文玩交流等诸多课程,旨在传播国学国艺,弘扬民族文化,授人以静气凝神,淡泊清心之道也。
■ 唐利/图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保持了长久、快速的发展势头。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改善与提高。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钱包鼓了,日子好了,道德却在节节败退,文化传统正在逐步流逝。人与人之间广泛地缺乏信任,交流与仁爱。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请停下您匆忙的脚步,屏住呼吸,重新审视下自己,找找自己的根,想想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难道我们的幸福感仅仅来源于对物质的渴望与满足吗?为什么不停地追求,却让我们两手空空,甚至失去的更多。身体疲惫,却还要在众人面前强颜欢笑;内心空虚,却还要摆出精神昂然的假象,这样的生活方式值得吗?
古人常说“知足常乐”,“放下即是得到”,为了得到外在的物质而残忍对待自己的身心,这是得不偿失的,也是愚昧之极的。我们必须返朴归真,寻找真正的幸福。至此,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礼贤下士,这些长久以来尘封于历史的圣贤经典开始萌动,那些浩瀚精深的国学国艺也开始悄然复兴。
提到国学国艺,我们脑海里会立即会闪现出孔子、唐诗、弟子规、茶道等众多的古代影像,但深入了解国学国艺的人却不多,对近年来兴起的香道文化更是寥寥无几。带着疑问,记者有幸采访到了非心禅艺馆馆主刘杰女士,让她来为我们解惑答疑。
初次来到非心禅艺馆,犹如进到一个超然超俗的世外桃源。古朴简约的陈设,袅袅环绕的香气,清新高雅的气场,让人轻松释然。
然而,与此同时,又令人不禁悲伤感叹。老祖宗的好东西,好传统如今却只能像盆景一样浓缩到会馆之中。看来国学国艺的传承发扬任重道远。
国学国艺 先从香道说起
记者:刘老师,我想对大多数人来说,香道还是一个很陌生而神秘的事物,很想听听您对香道的见解。
刘杰:好的,其实“香道”中的“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端午节时佩戴的香包,寺院中佛事活动时焚烧的供香,净化居室环境时用的熏香等等,而且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很多日化用品,也都有香料的存在,只是我们身在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已。
而所谓“香道”,就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香学一脉自古有之,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彼时社会形态以氏族部落为主,各个部落都有着不同的图腾崇拜,他们仿效自然,敬畏神灵,认为自己所崇拜的图腾是上界天神的代表。他们自感这世间万物均为上天所赐,无论风雨雷电还是日月星辰无不来自天上,而人们想要祈请上天赐予护佑时,则需借助一种能自下而上与天神沟通交流的媒介。
经过观察,他们发现只有烟有这样的特质。于是,每次祭祀祷告,人们便把祭品放于柴堆上焚烧,寄希望这缕缕青烟能将自己的心愿传达到天上,祈福免灾,这便是香文化的雏形——古人的燔柴祭天仪式。
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采香用香逐步从一种祭祀礼仪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活动并最终全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而作为香文化的缔造者与传播者,从香学肇始之初的王公贵族,到香学隆盛时的文人士大夫,再到香学普及入世时的普通百姓,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就已经成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形成了以“香”为载体,围绕着“香”这一主题展开的系列学术课题,比如说香方研究、香药使用、香具研究、宗教用香、香与文学等等。而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香铺”、“香人”,还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人们在香烟萦绕中净化心灵、感悟生活、寄托情思,大大开发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目前,就香道用香来说,种类繁多,最主要的有两大系列:单方香与合香。其中单方香主要有两大类——沉香系列和檀香系列。而合香的品种则更加丰富多样。
沉香系列:沉香自古以来被称为香中之王,也称作木中舍利,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世界五大宗教所共同推崇的香料。在佛教中,沉香是供佛重要香品之一,以能通达三界而着称。沉香独有的香味,在科学的今日仍无法以人工复制合成,因而更增添其稀有珍贵。沉香的香气融合了动植物界的精华,跨越海洋与陆地的藩篱孕育而成,是大自然里动植物合而为一的生命礼赞,也是其不可替代的主因。
檀香系列:以印度产最佳称老山檀,印度尼西亚檀香、质量落差很大,台湾称“雪梨”此两大产区,长期滥砍伐,今日已完全缺货只剩零星库存且价格很高。澳洲檀市场通称新山檀,因当地政府保护,开采策略得宜,货源不绝,已成为当今市场的主力檀香了。
合香系列:合香是采用多种香料,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法,再按照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则,结合调配合香时的时令节气以及用香人的个人体质等因素来制作的香品。合香更能够体现出香道的学术性以及科学性,同时也是更具有趣味性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就香的社会功能来说,在古代祭祀、庆典、宴会、考场、礼仪等都会大量用到各种香料,如南宋淳熙三年皇太后圣诞,从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级官员,及宫内人吏都要依序进香贺寿。除此以外,香还有熏衣的功效,早在西汉就记载着以焚香来薰衣的风俗,衣冠芳馥更是东晋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在唐代时,由于外来的香输入量大,薰衣的风气更是盛行。
在《宋史》中记载,宋代有一个叫梅询的人,在晨起时必定焚香两炉来薰香衣服,穿上之后再刻意摆型袖子,使满室浓香,当时人称之为“梅香”。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也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访的宾客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气习,数日不散。
由于香文化的兴起,香木也被运用于建筑上,据史料记载,唐明皇李隆基曾经为宠妃杨玉环在宫中修建“沉香亭”,并经常与杨贵妃在此饮宴,天宝元年春季,唐明皇与杨贵妃再次欢宴于沉香亭,并传召当时的宫廷签约作家李白入宫供奉,李白酒后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清平乐”三首,其中一首写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就香的价值来说,它还具有一定的医用疗效, 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在防病养生方面,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在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内容丰富。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
国学国艺必须后继有人
记者:刘老师,谢谢您的精辟阐述,让我们对香道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请问,您为什么要选择国学国艺,特别是还没有完全推开的香道这一行呢?似乎香道离寻常老百姓很远,有点阳春白雪,高不可及的感觉。另外,从事这行的人多吗?
刘杰:到目前来说,国学国艺的确还仅仅停留在人们的观念里,具体是什么,怎么操作,怎么体验,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懂的人还是很少。于是呢,在大众眼里它成为了一种遥不可及的事物。我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我国的近代史有很大的关联。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朝不保夕,除了生存,人们已经无暇顾及生活品味的追求。在这种心态下,文化不再是人们的必需品,甚至有些人可以为了生存而丧失信仰与道德,久而久之,香道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属性,造成了几代人的文化断层。再者,由于五四运动后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并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时至今日,我们绝大部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已经与传统文明相去甚远,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而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心浮气躁,人们更习惯于通过最快的途径获得最终的结果,整个社会的步调都是在“抢”的节奏中行进,人们已经失去了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生活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
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雅事,如焚香、煮茶、插花、挂画等等,都是在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也是古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而香道,更是这种技艺中的集大成者。
除了香学香道,我们还有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技艺已经湮灭在历史之中,而目前有一部分传统技艺正在逐渐式微,比如传统戏曲、手工器具制作工艺等等。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恐怕我们这些宝贵的历史遗存都会流失殆尽。我们老祖宗的好东西必须后继有人。这些瑰宝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到了,它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养心比养生更为重要
你刚才说到国学国艺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很远,其实这个问题是由于人们对国学国艺的认识不够造成的。国学国艺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丢得太久,完全忘记了它的精要所在,才产生了隔阂。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人总觉得国学国艺只是个形式礼仪,很难融入到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之中。其实不然,从表面看,国学国艺具有一定的仪式化,但是它的核心精神是通过人对不同事物的感知,来达到不断修正自我不足,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人对待事物不能先入为主,急功近利,而是要自己用心去体会,悟出道理,找到幸福。
现在的人都喜欢谈养生,恰恰进到了为了养生而养生的怪圈之中,而不知道真正要养的首先是自己的心。只有内心变得纯净自然,你的身与心才会得到高度的和谐与安养。没有这样安宁质朴的内心,养生就无从谈起,多思多欲则伤神,神伤则体力衰微,如此以往,何谈养生?
而我们的传统国学精髓,讲究的是“大道至简”、“中庸平和”,只有达到这种清单平和的心态,身体才能阴阳平衡,身强体健。而香道,正是通过品香、调香、制香等操作过程,达到调整呼吸、安神养心,凝元固本的养生效果。
至于你问到的香道行业状况,只能说目前还处在萌芽阶段,专业人员也不多,来这里接受香道、茶道、国学国艺培训的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想通过培训调养身心的。还有一种是把这行当成自己的事业,想通过自己的所学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我们的国学国艺。
我希望来我这儿的学员,个个都成为传承国学国艺的文化大使,虽然现在他们还不足以壮大,但我相信天道酬勤,凡事只要坚持就定会有所收获,哪怕一万个人之中只有一个人懂国学国艺那也是一种成功,我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学国艺总有一天会从阳春白雪的殿堂步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谢谢刘老师接受我们的专访。
刘杰:不客气,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