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敏书语
●书法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也不光是一种纯粹的线条艺术,而是一种综合性的非常微妙的上乘古法。学书法,必然需要学习国学,两者密不可分。
●书法是形象化的哲学。书法作品中体现的浓淡、枯涩、虚实等等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都是书者对国学阴阳辩证思想的准确把握和自然的流露。
●绘画的每一笔,可以覆盖,而书法则是一气呵成,不能修改,每一幅作品,反映的都是书写者当下的环境和心情,所以说“书如其人”。
●书法不像画画一样,颜色丰富,形象直接,但对于修养静心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 宣志愚 杨涵麟 本报记者 王剑兰 于丹
12月12日,“张培敏将军书法展商会慈善捐赠活动”开幕仪式在成都斯为美术馆举行,四川省上海商会联合省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上海商会会长单位绿地集团全力赞助。上海市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主任黄建平,四川省上海商会会长孙志文,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戴跃,艺术批评家、四川大学教授吴永强以及各界专业人士,会员单位代表、兄弟商会代表等100多人到场祝贺。
著名书法艺术家张培敏1954年12月出生于上海浦东。1972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本科学历。少将军衔。现为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张培敏曾就读于步兵学校、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曾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部队导师。
张培敏将军从青年时代就酷爱国学和书法,几十年来一直坚持把学习国学和书法紧密结合,他信奉苏轼“颓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格言,注重以读书为本,对儒、释、道、兵、易都有所涉猎。积累了较为深厚的国学基础。遵照荀子“学莫便乎近其人”的思想,拜名师,寻真迹,走正统的书法之路。其书风雅致生动,气势磅礴。
张培敏将军的书法作品横跨楷、隶、篆、行、草5种书体,观其大略,可见其以隶立门,以篆为格,源流偏于碑学,颇存秦牍汉简与魏碑之风,或骨硬气刚,或刀锋剑影,干净利落,铿铿然有金石声,荡荡乎有浩然气。这也许是军人的天性使然。然其碑学之中掩不住贴学的俊朗,“外拓”藏不住“内擫”,豪纵遮不住含蓄。其隶书端方劲挺,朴茂健峭;其篆书饱满圆转,古意盎然;其行书横劈竖切,敛放自如;其草书飞龙走蛇,纵逸离合。整体观之,正可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张培敏感深通书法之精神,接近了书法艺术的文化本性。他说,自己爱写字,不纯是书写、模仿,而是在实践一种学习方式。在抄写诸如《易经》、《论语》等国学经典作品时,通过笔尖的活动,他自己能够更好地“读书”,体会国学的精神,寻求一份安宁、豁达与忠诚。这是国学与书学互惠的恩典,通过经年累月的承恩于此,张培敏同时修得文韬与武略,儒雅之将,终成正果。
在戎马生涯中,张培敏从来不曾中断学书、习书,也从不曾将习书的过程与研习国学割裂开来。他先后与刘正成、何应辉、刘正兴、戴跃、黄纯尧、李道熙、杨天开等蜀中书画前辈交游,也向遍能法师、传智法师等佛界书家虚心求教,领悟佛经与禅书之真传。
著名艺术批评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强评价说,张培敏之转益多师,广收博取,融众家之长,在书法与国学上日益精进,得见神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孜孜矻矻于书法艺术。张培敏以军人的执著,书法家的创造力,奋力呵护着中国历史文化的这股源泉。由于张培敏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他不愧是一位“心缘国学,取径书道,倾情慈善”的楷模。
据悉,此次活动展出了张培敏将军的书法精品100余幅,包括《道德经语》、《苏东坡词》、《毛泽东诗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书法作品,行书、草书、楷书、隶书皆刚柔并济,展示出极高的国学素养和书法造诣,集中体现了张培敏将军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文情怀和洒脱的儒将风范。
此次书法作品的全部销售收入都将捐给“四川省上海商会慈善基金张培敏国学书法助学基金”,用于开展“四个一”国学书法助学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在四川选择一所大学、一所中学、一所小学试点做国学讲堂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及国学知识,并选择一个县资助一批国学老师深造国学教育。
据悉,自开幕式举行不久,已有10余幅作品被认购,金额达20万元,此次书法慈善活动展期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