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增强忧患意识 推进思想解放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孙艾斌

  

  日前,兖矿集团董事长张新文在集团改革发展动员会上,谈到以思想观念的解放引领和推动改革,做到“五个坚决破除,五个牢固树立”,听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尤对“坚决破除安于现状、盲目乐观的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感受强烈,发人深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事物矛盾法则的深刻理解,是对国家兴衰存亡内在规律的重要思考。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无不印证着这句充满辩证法的警示名言。初当政时,往往雄心勃勃,革故鼎新,但时间一长,被既得利益捆住了手脚,惰性增长,贪图安逸,纲常废弛,在表面的太平盛景下,对蕴藏和积聚的矛盾视而不见或得不到及时解决,日渐尖锐,遇到某种导火索,便会骤然爆发,把那太平盛世的衣服撕得七零八落。

  政党亦如此,原苏联等世界上一些共产党丧失政权,自我瓦解的事实,就是最典型最惨痛的教训。对此,我们党执政以来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十八大清醒而坚定作出了“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的重大论断,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危中求进,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深化改革新的航程。

  心存忧患求发展,同样是不少中外知名企业的生存理念和发展之道。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时刻告诫全体员工:微软公司距离倒闭的时间永远只有18个月,现在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进,这是微软公司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海尔的“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生存理念,给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这是海尔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有人形象地比喻,十多年前,集团公司犹如一头时时警觉的威猛雄狮,站在国内外行业的高度,傲视国内行业群雄,叱咤海外资本市场,赢得一片喝彩与尊重;面对行业的鏖战搏杀、鲸吞蚕食,近十年优势渐失,雄风消减,如今变成了一只“病狮”。在险象丛生的市场低谷,既要参与市场风云际会,又要刮骨疗伤、休养调理,期望再创江湖、驰骋战场。

  有分析者认为是“大企业病”所致, 有智者剖析后认为是“富贵病”,其主要表现就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主要病理是时安于现状、坐享其成、盲目乐观。笔者认为,生此病的灶因或如井底目光短视之蛙,偏于一隅,只顾头顶那片天、脚下一汪水;或如高挂于树杈间享惯安乐窝之小鸟,望等口中之美味,哪管风雨飘摇、寒来暑往;或如寓言故事中的那只一拖再拖盖房子的小猴,直至隆冬来临奄奄一息,仍蜷缩一团幻想明媚的春天。

  当前,面对转变观念、可持续发展等七大压力,面对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的强大阻力,实现改革的任务目标,增强忧患意识,推进思想解放已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增强忧患意识,必须谋大势。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政党如此,一个企业亦如此。如果只看眼前福与安,看不到祸与危,只顾眼前恩惠,不及长远利益,那么危险就会越逼越近。反之,如果居安思危,居危思进,打破安于官位、权位的现实状态,打破安于享乐的自我封闭,增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忧患感,并把此作为思想解放的的动力源泉,才能推进思想解放,引领重点改革,推进全面改革,进而渡过难关,逆势发展。

  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奋起追。市场不相信眼泪,不怜悯弱者,市场竞争的规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跳出狭隘的那片天,纵目天下,奋力奔跑,才能赶上当年“小兄弟”,追上“列强”,扩大自己的领地。目前有一流行的“老虎理论”说明了这个道理:两个人一起到森林中去,看到一只老虎,其中一个赶紧穿跑鞋。另一个人说“你别穿了,你跑不过老虎的。”那人说:“我只要跑过你就成了。”望着神华路港航煤电油超强集团的一路领跑,看着潞安、淮南等集团在前面飞奔,就如同森林中遇到老虎的境地一样,不跑肯定被吃掉,跑得慢可能被吃掉,只有跑得快,才能占得先机。

  增强忧患意识,必须阔思路。有思路,才有出路;思路超前,赢得未来。面对传统石化能源产量过剩、空间环境污染、人类健康受损日益严重的压力,面对可燃冰、页岩气、煤层气等新型清洁能源的召唤,如果仍然固守传统思维,墨守成规,一条道走到黑,必然死路一条。大胆解放思想,跳出固有思路,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出路,如前面“老虎理论”故事中的另一个人,发现自己身陷绝境,既无力跑过老虎,又无法跑过对手时,灵机一动爬上树顶,必能躲过一劫,绝处逢生。

  忧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忧患而看不到忧患。没有忧患意识才是最大的忧患。同时,忧患中蕴藏着希望。只要我们每个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真正冲破思想禁锢,突破利益藩篱,心忧企业,沿着改革发展动员会制定的目标思路及时间表线路图顺利推进,必然在当前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重振雄风,伸展双翼,搏击世界。

  (作者为兖矿集团东滩矿宣传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