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艾斌
当前,兖矿集团公司改革已进入生死抉择的关键期。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路线图”,并在公司上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经过近几个月的宣传教育,多数干部职工想改革、盼改革,期望企业尽快走出低谷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同时也清醒看到,仍有少数利益攸关者,不愿、不能、不敢改革,这种思想犹如一座大山横在改革路前,躲不开,绕不过,如不尽快搬走,极有可能阻碍改革进程,错失危中之机。
怕失去利益,不愿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核心内容是调整利益关系,简政放权,重分蛋糕。近十年来,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的部门管理行政化,权力利益化;有的提拔干部看关系不看能力,讲感情不讲业绩;有的只会做官不会做事,办事捞个人好处不顾企业利益;有的下基层热衷握手留影,走马观花。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封建传统思想的老化、官本位观念的固化和体制机制的僵化所致。在改革的大潮即将到来之际,面对他们业已形成的既得利益有被剥夺的趋势,很可能结成利益联盟,想方设法扎牢固有利益的篱笆,从心理上不接受改革。
怕能力不足,不能改革。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旨在把一潭死水激活,释放出巨大动能。而催发活力的动力源就是拥有一批有深厚知识储备、有丰富改革经验、有魄力能力并敢于担当的改革者队伍。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多年重项目开发轻质量效益、重做大做强轻做优做好、重安全生产管理轻改革理论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改革思想的启蒙,缺少走出兖矿的视野,缺失改革创新的人才队伍,不少人感到“本领恐慌”、能力不足。根源在于没有担当改革的“领头雁”,没有组成一批改革的“雁阵”,没有营造浓郁的改革氛围,没有培育一批优秀的改革家队伍,从能力上不支持改革。
怕影响稳定,不敢改革。有的辨不清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不顾形势变化,始终把稳定摆在压倒一切的位置;有的担心自己利益受损而盲目夸大稳定的负面影响;有的无限放大自己的代表身份,以一己之言代众人之言,以一己之利代他人之利,等等。改革必然触及权力的再调整、利益的再分配,必然诱发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动荡,甚至某一时段情绪的过激反应,实属正常现象。如果瞻前顾后,过度担心稳定而束缚住手脚,迈不开步子,杀不出一条“血路”,冲出观念体制僵化的重围,必然贻误危机下逆势突围的时机,奋起搏杀的战机,最终只好坐以待毙。
解放思想重在解放利益攸关者的思想,改革取得进然必须给利益攸关者的思想松绑,变不愿、不能、不敢改为愿改、能改、敢改,按9月10日集团公司确立的思路、步骤、原则,有序推进,必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兼顾合理诉求,用心维护切身利益。既得利益攸关者既是改革的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被动者,维护他们的合法合理利益,改革方能减少阻力,稳步前行,否则就会步履艰难。战国时期秦国之所以后来统一中国,其中一条经验是改革家商鞅不盲目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不像吴起在楚国改革那样不分青红皂白收回其特权和利益,最后因树敌太多被车裂,而是在保证其合理利益的基础上,同庶人一样按军功受禄行赏。现在不少国企借鉴了古今改革成功案例,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中办法。”采取内部退养、保留级别转岗分流、竞聘重新上岗等手段,合理保障利益诉求,有效化解了矛盾产生的根源。
着力营造氛围,用情激发改革潜能。魏国当初为小国,改革家李悝面对“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的强大贵族守旧势力,一方面大造改革强国的氛围,调动其参与热情,一方面从中重用拥护改革之士,以至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均有改革家主政,才使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当前的干部队伍中不乏众多的改革人物,他们心忧企业发展,体恤职工冷暖,关心职工收入,愤懑分配的不合理、用人的不公平。只要把他们中蕴藏的激情迸发出来主导改革,必能赢得改革的主动权,必将推动改革的洪流滚滚向前,必然实现改革的宏伟目标。
完善体制机制,用力系统推进改革。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体制机制及人事、收入、劳动制度三项改革,既需总体设计,又需系统推进;既应立足当前,又应着眼长远;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发展稳定,进而增强改革的针对性有效性,否则急于求成,考虑不周,则可能事半功倍。要大胆借鉴中外成功企业的改革经验,采取走出兖矿组团到优秀企业参观学习,聘请国际知名企业家来兖矿授课等方式,提高改革的周密性严谨性。十年前,济东新村在机构精简和人员分流方面,将14个科室减至6个,人员由110人减至44人,企业由亏损5000万元降至1000万元,且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其经验做法被公司推广,并被国内一些重要媒体报道,很是值得借鉴。
撼自然之山易,撼思想之山难。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沉雄浑号角,好在集团公司擂响了推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激越澎湃战鼓,好在集团公司上下同欲,攻破思维禁锢、搬走沉重的思想大山指日可待,兖矿发展史上新一轮的朝阳必将映照矿区,闪耀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