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喻永国) 11月15日,全国著名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刘茂才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全省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研讨会,与会代表就刘茂才先生的学术思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刘茂才先生1934年11月3日出生于山西省岢岚县农村,因其父亲刘仰峤和母亲范兆常投身革命较早,幼年刘茂才与奶奶相依为命。八岁开始参加抗日战争,历任儿童团团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刘茂才先生先后就读于重庆工农速成中学和重庆大学地质系,就职于贵州工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其中,在四川省社科院任院长长达16年之久,他把人生的“黄金时间”几乎都贡献给了社会科学研究事业。
刘茂才先生在他的人生历程中,经过了三次巨大的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高等学府到科研机构,第二次转型是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第三次转型是从哲学社会科学到文学创作,每次转型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虽然难度较大,但刘茂才先生都实现了人生的“飞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有作为才有地位,有质量才有权威”,这是刘茂才先生的励志名言。如果说刘茂才先生是一位开放治院的领导的话,那么,他更是一位严谨治学的专家。无论是地质学,还是社会科学,以及文学,刘茂才先生都广泛涉猎,博大精深,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天赋、勤奋和执着追求。
刘茂才先生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创新性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五:
一是率先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智力是资本。20世纪80年代初期,刘茂才先生主持四川省智力开发办公室时,对全省的智力资源作了系统的调研和案例分折,在全国率先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经过系统的研究与思考,撰写了《宏观智力论》而成为全国最早的知识经济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三次再版。
二是率先提出整合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茂才先生将地质学中整合的概念引入社会科学中,对科学与民主的关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整合论述,提出在儒家文明指导下通过整合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对危机、抓住机遇,谋求发展的强大的理论武器,得到了国内外业界对整合理论的高度评价。
三是率先提出开发大西南。刘茂才先生倡导并主持的开发大西南研究,形成了跨学科跨行业的研究优势,推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为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988年在北京召开的振兴西南经济研究会上,刘茂才先生提出的《关于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区的建议》,得到了当时的国家主要领导的批示和国家计委发文进入了中央决策层。同时,刘茂才先生为香港大公报等报刊撰写了五十多篇西部开放与开发的研究论文,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是率先创立“中介论与相似论”的自有哲学体系。刘茂才先生把地质学研究海相与陆相转化过程中的过渡相引入哲学领域,形成了他对传统哲学富有挑战性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本质上是倡导人们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世界观,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起到了方法论的作用。其代表作《中介论与相似论》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四次再版,仍供不应求,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五是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刘茂才先生重视并长期研究民生问题,他认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仅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过程,实现“共同富裕”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因此,他率先提出消费商的概念,经过反复论证,并于2012年由中国经济出版社会出版了《创富新思维消费商》专著。这本著作主要寻求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社会反响较大,现已三次再版,只就首发式签名售书就有2400多册。
童年时代,战火纷飞的经历在刘茂才先生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了爱憎分明的种子和养成了坚定顽强的性格;青年时代,他努力学习知识和追求真理;壮年时代,他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近年来,他在坚持社会科学研究的同时,潜心于文学创作。刘茂才先生是浪尖上的创业者,险峰上的探索者,思想上的挑战者。“八旬奋笔古来稀,励志力作激世人”,刘茂才先生“从心所欲”,至今仍笔耕不辍,最近又推出了《花舞丽都》和《丽都花艳》等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