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广,宁夏固原人,回族。大学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所攻读硕士,随后至加拿大约克大学攻读博士,加拿大劳瑞尔大学读MBA;后至美国,先后在额斯科大学和麦戴尔大学任教;现在汕头大学商学院任教授一职。田广教授对汕头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有着独到的见解,曾发表过多篇关于汕头经济发展的文章,其中包括《软实力与特区建设》、《关于汕头移民的政策建议》及《汕头经济特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人类学思考》等。日前,本报记者就汕头未来发展若干问题走访了田教授。
■ 周新军 叶许意
记者:改革开放是汕头发展的一大机遇,您认为,现在的汕头是否具备迎头而上加速发展经济的机遇?
田广:从发展的角度分析,我认为汕头将会面临到若干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一,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将会为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机会,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好特区的立法权和特殊政策;其二,高储蓄率。发展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崛起,往往与高储蓄率相联系。由于人口的机械性增长,加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汕头将会进入到储蓄较高的时期。而且伴随著中央对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政策的放开,汕头的金融产业将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性发展,成为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其三,产业化与城市化。世界经济史上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往往都与产业化、城市化相伴随。汕头近年来的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产业过程尚未最终完成,城市化率仍低于国内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更是甚大;其四,目前国际服务产业正处于大调整和大转移时期,由于汕头经济特区的扩展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排除国际上一些大型现代服务产业向汕头转移的可能,这无疑会给汕头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出一个极好的机会。
总之,汕头现有的经济实力有一定的优势,且面临一些十分有利的机遇,这些优势和机遇都使得计划单列在汕头变得切实可行,且能为推动汕潮揭同城化的全面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此外,将汕头市升级为计划单列市,对提升整个大潮汕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乃至整个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因此,汕头计划单列战略思路的实施,已经超越了汕头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本身的需要,而是一个有关广东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的宏观经济决策,值得认真研究。
记者:有不少人对汕头未来的发展持悲观态度,您是如何看待汕头未来的发展前景?
田广:汕头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有着一系列的有利条件,比如汕头在地理上属于粤东地区,是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粤东地区的经济、金融、贸易、旅游、文化、技术和信息中心。历史上汕头是粤东、闽西南、赣南的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粤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的美称,南(广州、香港地区和东南亚一带)、北(上海、天津、汉口、大连、青岛等)转口贸易发达。在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形势下,外商对华投资的步伐加快,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汕头临近珠三角,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正处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的机遇期。
因此,汕头虽然在上一轮的重化产业发展中未得眷顾,但却保有了在新一轮产业发展和布局中抢占先机的条件,汕头极有可能在其他城市未及调整产业结构、腾笼换鸟的过程中,直接切入高端信息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以预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使汕头的服务业面临重新洗牌的趋势。
与此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正方兴未艾,汕头作为海峡西岸两个经济特区之一,是两岸合作的桥头堡,又是连接海峡西岸与珠三角的枢纽点,经济地理格局上形成了“左右逢源”的态势,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
汕头作为粤东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的城市建设规模和经济总量、城市居住环境、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在粤东处于领先地位,服务和辐射粤东的机构和设施也相对集中于汕头,相对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和大量的人才储备是汕头现代服务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坚实基础。还有东部经济带和工业经济带的启动建设,为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引导产业集聚和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已确定汕头为省域次中心城市。广东省明确提出:“粤东崛起看汕头”和“要加快发展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城镇群”,从而确立了汕头的战略地位,为汕头发展搭建了新平台,也赋予了更多的区域带动责任。此外,汕头还是著名的侨乡之地,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汕头籍华侨多达300多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进行国际经济合作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记者:有人认为汕头经济发展滞后与没有合理利用行政资源有关,您怎么看?
田广:行政资源主要包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环境、行政组织、人事、领导、立法、执法、财务、监督、文化等政府机构及其经济功能等多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行政资源的主要功能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动员并合理分配其他各种资源以发展社会经济,并为此营造和维护安定、公平、民主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行政资源是一个范围比较广泛的概念,具有不可直接测定性及综合性的特点。而行政管理,作为行政资源范畴内的一个子范畴,具有可测定性及单一性的特点,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行政资源是否丰厚的重要参数之一。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行政资源优势的发挥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行政资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经济的有效控制和对市场的有效干预方面。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能够很好地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经济规律来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以及行业发展政策等。
汕头的行政资源与汕头的经济区位不对称,行政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确实是汕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所以我认为汕头应该加入计划单列城市之中,实行计划单列制度。
记者:什么是计划单列制度?它对汕头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呢?
田广:计划单列市体制是我国中央政府为增加地方行政资源而采取的一项特殊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就是国家对省辖市(区)实行计划单位列,在行政建制不变的情况下,省辖市(区)在国家计划中列入户头。也就是说,我国把这些城市(区)视同一级的计划单位,在国家计划中单位列户头,并赋予这些城市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计划单列市体制最明显的特征是:计划单列市的收支直接与中央挂钩,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两分,无须上缴省级财政。这种计划单列的体制,无疑为这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可再生的行政资源,使得这些计划单列的城市经济,在行政资源增量的作用下,与没有被计划单列之前的经济相比有了明显的快速发展。
汕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建立经济特区的海滨城市,与深圳、珠海、厦门等同期建立经济特区的兄弟城市相比,汕头无疑错失了一次飞速发展的良机。当然,造成这一结果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决策方面汕头也的确未能及时地抓住历史机遇。当前,汕头不仅在硬实力方面远远落后于这几个兄弟城市,更缺乏与自身硬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并在发展过程中亦承受了由于软实力缺乏所带来的困扰和损失。因此,对于汕头而言,要加速软实力的建设发展,有效地动员其周边的行政资源优势,实行计划单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记者:软实力建设包括哪些方面呢?
田广:大概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教育方面、文化方面和制度方面。
教育方面,应重点建设高校,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汕头的经济社会大发展教育是根本,人才是关键。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正能量作用,是已经被无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例所证实了的公理。
文化方面,塑造汕头城市精神,着力打造汕头城市品牌。汕头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对内形成城市凝聚力,对外促进城市文化传播与交流,提高整个汕头的知名度,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制度方面,要着力于创新,要形成具有前瞻性的领导决策机制和决策能力。汕头市委市政府要着眼于特区建制,并以此作为汕头软实力发展的强有力依托。尤其是在旅游服务业方面,必须多方位地制定好潮汕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在投入、宣传、规划、政策措施等方面优化完善。
记者:除了软实力建设,汕头还有什么方面需要在未来努力?
田广:还有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产业、社会管理和移民政策方面。
先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单列可以使汕头市具有相对权限规划、整合周边基础设施布局,使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便利度得到提高。交通运输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汕头目前的交通体系状况,无疑难以满足其经济社会全面大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启动相应的城市快速环路的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支撑系统。对于最基本的交通工具——公交,应加快推进汕潮揭公交服务与中心城市的对接。同时,铁路、港口需要加快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优化为生产、生活配套的软硬件环境。
再说说发展现代服务产业。这里说的现代服务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特指那些与现代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主的服务行业。国家和区域的产业布局将面临新的调整,能耗高、环境影响大的工业项目将被限制或淘汰,低碳环保、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工业门类,特别是现代服务产业将得到大力扶持和发展,而其用地量少、环境要求高的特点正切合汕头人多地少、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实际。
然后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这需要全面提高。建设幸福汕头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探索并构建能够体现时代特征、且具有汕头特色又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建设和管理体系,努力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建设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社会结构,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管理就是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快速有效实现社会管理者的既定目标。
我建议由市社科联牵头筹备并组建“中国·汕头发展研究院”,该研究院可以是半官方半民间的智库型咨询机构,就像美国的兰德公司一样,民办官助。
当然,最后还有移民政策。要保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人口规模,汕头都需要有一个较高和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而这个增长速度靠汕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我们就必须认真考虑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移民因素,实行必要的积极移民政策。为此,我们建议可以实行积极的劳工移民政策、投资移民政策和技术移民政策,即让一些满足某些条件的外来打工者、投资者、高学历者享有正式的汕头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