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安/文
占峰出生于河南嵩山脚下,童年的山村生活练就了他朴实、坚韧的性格;对乡土的挚爱,引发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喜爱与探索。尤其是嵩山的丰厚文化和历史传说,更激励他勤奋读书、积极追求。
占峰早年毕业于郑州铁路卫生学校,后在郑州铁路局从事卫生防疫工作,他工作之余全身心地投入到山水画的学习与研究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河南山水画界已小有名气。为寻求突破,2006年,他放弃工作到北京求学,问道于程大利先生。
程大利是当代著名的美术理论家、出版家,同时也是当代有着重要影响的画家,近几年来,他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活跃在当代山水画坛。占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尊循师道、坚守古训,沉潜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画传统中,探寻着山水画的演变及传承,在寂寞中享受着艺术的快乐,在苦与乐之间,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笔墨心境,从而使自己的山水画远离功利、世俗,苍润浑厚、格调高古、沉静悠远。
纵观中国画史,文人画的品评体系最为完备,其古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如元代画坛领袖赵孟頫所说的,“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这种“古意”既指格法的渊源有自,以及笔、墨的自然质朴,更重要的还在于一种气息,这种气息从本质上说是画者心灵世界的投射。读占峰的山水画,扑面而来的是那种淡远雅致、高古超脱、笔墨纯正的古典纯粹的山水气息。细心品味,笔墨间透出其师法南宗简淡一脉,远师董、巨,复参华亭,融汇“四王”与龚半千,特别是对元四家下的功夫最大,再加上对近代黄宾虹的学习与研究,共同陶铸出他自己秀逸温和、古雅苍润的艺术风格。这在当下“创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是难得可贵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在艺术中释放、安顿心灵是第一要义。学习传统的意义在于传统是一个精神家园,回到传统本质就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在这种回归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得到了愉悦,得到了安顿,这才是最关键的。而至于能否画出个人独特的面目,从根本上说是不需要太多考虑的。因为每个时代的文脉不同,每个画家的阅历和修养也千差万别,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不同的风格。而那些投机取巧编造出来的所谓风格,是在中国画的历史中不会长久的东西,因为它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由此而观,占峰向古人学习,实质上是他在传统中淬炼自己生命和心灵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艺术精神得到了升华。
这也使得占峰的作品不同于一味描摹古人的匠人画,笔墨不空洞,不刻板,因为他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这其间他贯注了超然世外、平淡中和的真意深情。这是一种“含道暎物”、“澄怀味像”(宗炳语)式的体悟,而他在这种闲情逸致式的陶冶中,也品味到中国山水画所特有的萧瑟空寂与静穆平和。
观占峰的山水画近作,古雅苍厚之气萦绕于尺幅间。他不但以造景取胜,更以立意见长。其娴熟的用笔运墨,于闲远中含沉著痛快,给人以虚静朴茂之感。他笔下的山水景致散发出一种静谧、空旷、萧肃、荒寒的气氛。在景物疏密的布置上,错落有致并随兴剪取,大胆落笔,小心收拾,点染间笔笔相扣,从淡到浓,由湿到干,层层递进,反反复复,画面由清到浑,再由浑到清,更显一种苍茫沉郁之气。这正如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说的,“古人结构紧而笔墨松,今人结构松而笔墨滞”。
多年的传统笔墨提炼,使他深刻理解古人笔墨与结构的关系,笔墨的灵活沉稳与画面的结构处理相得益彰。在取法上,占峰一直遵循用传统的笔墨来表达自己对传统的理解,对生活的认识。他常对朋友说:“传统是浩瀚的海洋,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而创新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去创造新的传统,而不应把这二者对立起来,成为艺术创作中的包袱”。他坚信,当下只有放下创新的包袱,才能轻装静气。也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在传统的土壤中获得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近几年来,他遵循程大利导师的教诲,做一个向传统学习的忠实实践者,心甘情愿地寂寞耕耘。静下心,慢下来,淡下来,与经典对话,向前贤学习。从明清到宋元,从唐代到魏晋,认真研磨梳理,探究山水画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发展规律,从而领悟其传统笔墨博大的精髓,体会从容的中国山水的笔墨大道。他的《宋元笔墨山水册》、《嵩山系列》、《秦岭山水长卷》等作品依稀可见近代黄宾虹对他的影响,于古人则取王蒙之苍茂,董源的平淡天真,龚贤的苍茫浑厚。
当然,茂密与简静,平淡与浑厚在艺术上是一对矛盾,但作为一个艺术家而言,重要的在于于矛盾两极中如何取舍、调整。处理矛盾的能力正是一个艺术家的手段所在及能力的展示。占峰在2011年仲夏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溪山五子”画展的一组八尺山水条屏,干笔淡墨的运用可入妙境。干湿并融,深得古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三味。参加开幕式的著名画家吴悦石、著名评论家邵大箴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明人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画家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从《嵩山写生册》、《富春江写生册》、《十渡写生册》、《秦岭写生册》等系列写生作品中,可看出占峰目前的艺术状态,他没有停留在对古人的学习上,且在师法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又从传统中走出来,不断地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去体会传统山水的笔墨精髓,在作品中融入生活元素,使纯静的画面在高古中又多了份清新的生活气息。
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幅山水作品,一点一线都记录着作者人格的修养、知识的积累、生命的感受,最终反映的是作者的心灵和人生境界。占峰深悟其理,知道功夫在画外。近几年来他远离家乡在京城求学,尊守师训,以国学筑基,尊古贤为师,佳道山川,烟云供养,据德依仁,寄情笔墨,我愿他在中国画的探索中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美术学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