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当代资本主义纵横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当代资本主义阶段性发展与世界巨变》一书作者李琮访谈

  ■ 启文 本报记者

  

  (上接03版)

  【访谈第四部分】

  记:资本主义的阶段性发展直接涉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影响?

  李:资本主义制度自从其诞生以来,就显示出对外扩张的强烈欲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落后地区进军,实行殖民主义,占领其土地,掠夺其资源,压迫、奴役、残害其人民。这是资本主义借以实现其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这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资产阶级愈益富有,殖民地愈益落后,民族日益衰落,其广大民众日益贫穷。

  资本主义在英国首先实现产业革命以来至今两个半世纪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都一贯地,且变本加厉地实行殖民主义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政治独立,成为发展中国家,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超级大国美国,以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广泛进行扩张、渗透、剥削、控制,一刻也没有停止,致使世界发达与不发达、富有与贫穷差距愈益扩大。

  但也有些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国家独立的同时,实行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为己所用,加快发展。历史经验表明,资本主义经济长波的发展更可能给后进国家的快速前进提供机会。康德拉季耶夫在其《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中,对“新国家被纳入世界经济”问题作了解释,他说“新的高涨使得有必要和可能去开发新国家、新市场和新原料来源,从而加速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他当时所说的“新国家”,是19世纪末的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些国家都是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第二个经济长波的高涨期实现飞速发展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半个多世纪,“新国家”的出现,先是于上世纪50—70年代,第四次经济长波高涨期间,亚洲的韩国、新加坡、我国的台湾和香港趁机实行外向型经济政策,经济快速前进,到80年代,就基本完成工业化,被称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转入国际垄断阶段,第五次经济长波的增长期到来,此时中国等更多发展中国家先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利用当时的有利时机,实现了经济“起飞”,以更加磅礴的气势阔步前进。到21世纪初,成为当代新兴市场国家。

  本书对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群体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它们不再像历史上各次出现的新兴国家那样,只是个别国家,或少数几个国家,而是数十个国家,其中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出现的转轨中国家;这些新兴国家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局限于世界的某一地区,如西欧、北美、东亚,而是遍布于全球各个地区;这些新兴国家不再是单个兴起,而是互相密切合作,建立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在这些新兴国家中,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大国,它们在新兴国家群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互补性强,合作密切,被称为“金砖国家”。

  新兴国家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的经济有可能在一定长的时期内,持续快速增长。自1990年到这次金融危机前的28年期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GDP)增长率比主要发达国家(G7)高两倍。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长波增长期和下行期相交替的现象,也不可能发生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经济危机。这是因为这些新兴国家正在从落后的农业国或矿业国沿着工业化道路前进。大量资源(资本、物质资源、劳动力)在源源不断地转向工业,市场在不断扩大,此时如政府实行适当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出口市场,就有可能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使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力量不断增强。

  当然,这并不是说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如一,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所谓“刘易斯拐点”和“中等收入陷阱”之说,即提出了这个问题。这种论点说,新兴国家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村劳动力流向工业的数量将逐渐减少,以致工业劳动力短缺;工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竞争力减弱,经济增长速度也将随之减缓。近几年来,日本、美国等国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评论,他们的有关议论往往是针对中国,有的人甚至断言到最近的某一年中国就会走进这一“陷阱”。

  本书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专门讨论,认为这种论点有它一定的根据。但论者往往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片面化,如他们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国国情的不同,尤其是大国与小国的区别。中国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近35年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经济(GDP)以平均近10%的高速持续增长,经济水平(以人均GDP计)也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近两年来,经济增长率较前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此时,中国开始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型,从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效益和质量的提高;从着重扩大对外贸易转向扩大国内需求;从重复扩建一般性传统产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从模仿、学习他国科技成果到大力实行自主创新;从过去造成的地区性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落后转向全面平衡发展;从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失调转向充分注重和解决这种失调。实行这种大转变,要求我国改革开放这一伟大革命的更深入发展。虽然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放慢,但我国经济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而不是像西方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注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由此可见,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的发展,有它特有的规律性,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波有所不同。但是,由于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都密不可分,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仍将愈益密切,因此,它们之中任何一方经济的变动都必然会对另一方产生一定影响。最近发生的这次源于美国的严重金融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重大冲击。危机过后,发达国家经济转入第五次长波的下行期,欧洲许多国家陷入公共债务危机的泥潭,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美、日等国的公共债务也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些国家一方面在国内采取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力图对外转嫁危机,这种情势,不能不对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新兴市场国家对发达国家过度依赖,则其经济生活,也难免在一定程度上被拉入长波运行的轨道。

  记:从新兴市场国家这方面来说,它们对当今世界经济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有什么影响?

  李:对于这个问题,本书中也设有专章进行了具体说明。主要观点可归纳为:

  1、新兴国家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是美国和日本,90年代主要是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国家,特别是最大和增长最快的新兴大国中国,对全球经济所起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不断加强。据一项统计,在2000—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累积贡献率为20%,高于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危机期间和危机后,世界对中国等新兴国家一直抱有更大期望。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有所势头加强,但其增长速度与中国等新兴国家仍相距甚远,后者仍不失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

  2、新兴国家在当今国际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新兴国家都已是中等收入国家,它们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提升,一般来说,既有传统部门,也有新兴技术部门;既有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产业,又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其自主创新能力、生产率和竞争力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它们的崛起,使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们自身在当代国际分工体系中也占据了新的位置,即大体上居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者之间的地位。处在这样位置上的新兴国家,无论是与一般发展中国家或与发达国家,都有较强的互补性,从而在这两方面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既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供各自所需价廉物美的商品、资本、技术、专业人才,又要求从这些国家获得它们所需的高新技术、能源等产品,“这是它们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的原因之一,也是它们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各国无可替代的重要合作伙伴的原因之一”。

  3、全球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十年来,一系列影响全球经济平衡、全球经济安全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一凸显出来,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全球经济失衡、贸易保护主义、资本保护主义、货币体系的重建、能源、粮食价格波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全球贫富两极的分化,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发达国家负有主要责任,发展中国家是深受其害的。当然,新兴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必须对可能带来的这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在全球多边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与发达国家通力合作,为这一系列全球共同性问题的解决作出切实的努力。

  以上只是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看新兴国家所应发挥的作用,至于就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而言,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应发挥重大作用,这方面的问题,留在后面再谈。

  【访谈第五部分】

  记:您在本书第四篇以五章的篇幅分别论述了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的重大历史性变化。据我理解,您认为导致这种变化的内在因素是现阶段资本主义的实力在相对削弱,特别是超级大国的霸权力量在相对削弱;它虽仍然不放弃控制世界的奢望和图谋,但已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如上所说,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在加速增长,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增强,成为这个时代世界的新生力量。在此基础上,世界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在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是这样,则请您在这里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观点,进一步加以说明。

  李:这是一个重大的、复杂的问题,本书虽用了最后五章的篇幅,来进行阐述,但仍然有粗略和疏漏的地方,留给学界共同讨论。

  正如您所说,这五章中,有关超级大国美国世界霸权的兴衰问题和新兴国家异军突起的问题,各占两章,提出了我个人的一些观点。由于本书的主题是资本主义阶段性发展问题,有关上述两方面问题的观点,也是与此相联系而提出的。关于新兴国家崛起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再谈谈美国霸权的兴衰问题。美国在建国后迄今近两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其天时、地利和大量移民不断涌入等优越条件他国无可比拟,发展顺风顺水,经济几次跃进式增长,到19世纪80年代,其工业生产已超过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国力全面超过欧洲任何一个强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其国力又一次大增,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头领,并开始与另一超级大国苏联争夺世界霸权。上世纪90年代初,原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当时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2000年,美国的GDP占世界总额的32%,即近1/3,是为美国经济力量的顶峰。这是美国,也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最高峰。从此以后,美国的国力增长开始放慢,其世界霸权地位相对削弱。

  回顾美国历史上通过几次跳跃式发展,迅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实行世界霸权主义和建立以它为主导的单级世界,主要是充分利用了资本主义在各历史阶段的嬗递中,出现的经济长波的高涨期(增长阶段)而实现的。即使发生大危机和在长波的下行阶段,美国虽受到严重的挫折和打击,但由于美国经济基础较强,内部发展潜力巨大,美国人在克服困难方面采取了适当改革政策和举措,以及美国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能力超强,美国都得以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且能在走出危机和困境,率先前进,拉大与欧洲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距离,保持其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例如,第二次大战后美国就遭遇过几次重大挫折和挑战。一次是70年代侵越战争惨重失败;同时,美国受到经济滞涨和“石油危机”的打击。80年代日本经济较快增长,使美国感到威胁。每逢这种时刻,美国都有人提出美国衰落的论点。但实际上,这些都只是一时的现象。而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美国的霸权力量达到顶峰之后趋于衰落,则已是难以逆转的长期趋势。这固然是因为近十多年来,美国遭受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失败,严重的金融危机等接连不断的沉重打击,国力大受耗损,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新兴市场国家加速崛起,美国经济的增长明显落后,其经济(GDP)在世界总量中的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尽管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将仍然维持着,但其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难以挽回,其独霸世界的美梦已经破灭。尽管对此美国并不甘心。它在竭力继续维持其在世界各地区的利益,插手干涉各国、各地区的事务的同时,决定调整其全球战略,把重点转向东方,“重返亚洲”。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难免顾此失彼。美国霸权力量的核心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其每年的军事开支是世界的几近一半。但其国力的基础——经济力已下降到占世界1/4以下,显然难以支撑。多年来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断加快积累,目前美国的公共债务已占其GDP的100%以上。这一沉重的负担,是美国难以承受的。此外,自从2001年9.11事件发生以来,美国打起反对恐怖主义的旗号,加强对外军事部署和行动,但至今恐怖主义并没有消灭,相反,更加猖獗;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质疑和反对。美国为了控制世界,维护其世界霸权,可以采取任何手段,为所欲为。例如,到处设立军事基地,到处派遣特种部队,干涉他国内部事务,挑动他国内部派别斗争和内战,利用其编织的情报网,监听监视其他国家各界人士、窃取其机密,包括其“盟国”在内,这一切都引起全世界的愤怒和责难。美国的全球扩张行径大失民心,在道义上已经破产。(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