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鲜蔬菜出口第一单背后的故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日本商人在兴文县共乐试种最新品种茄子

  ■ 罗志彦 金萍 本报记者 何沙洲

  

  “根据今年6月和日本商人签订的销售协议,我们将在共乐种植最新的‘千两六号’(音)茄,然后空运到日本,出口创汇。”近日,在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冷水桠村,来自彭州的蔬菜种植业主廖伟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在准备相关事宜,预计今年10月开始栽种。”

  记者从宜宾市农业局证实,这是共乐镇接到的首笔出口国外的蔬菜订单,也是该市首个鲜蔬出口订单,而这张订单能与共乐镇结缘,绝非偶然。

  

  寻觅 把目光瞄向了彭州

  

  “共乐镇的自然条件非常好,土地平整,日照充足,在外有‘川南第一坝’和‘小乌克兰’之称。但镇上外出务工者太多,基本上已达到了全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留下的多为‘386199部队’,老百姓每年基本上就只种一季粮食,其余时候土地大多闲置。”共乐镇镇长朱远军告诉记者,“如何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增加农民收入成为镇党委政府努力的方向。”

  朱远军说,经过思考,共乐镇党委政府认为,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通过流转土地,由大户进行经营是破解当前共乐老百姓致富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向农业部门的咨询和衔接,他们把目光瞄向了彭州。

  彭州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以种植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量高、品种多、品质优而闻名全国。蔬菜及其加工产品销售遍及全国30多个省、区、市,300多个市(县),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我们前去考察的时候,被当地的情景惊呆了,那完全就是一个蔬菜的天地,其规模质量,专业化程度以及完整的产业链都令人大开眼界。”朱远军说,“第一感觉,就是来对了!”

  经过衔接,前去考察的朱远军等人与彭州三界镇的蔬菜种植者廖伟搭上了线。

  

  投资 共乐种植蔬菜有几大优势

  

  作为一个有二十多年蔬菜种植加工经验的经营者,在遇到朱远军等人之前,廖伟也正在为遭遇的瓶颈而苦恼:“彭州人均土地面积不到八分,不利于更大程度上的规模化种植,而且彭州的土地年年耕种,无法轮作换代,对土壤的破坏也很大。但面对当前的形势,又无法掉头。”如何升级转型,廖伟也在苦苦寻觅。

  廖伟说下决心到共乐投资,一方面是被当地党委政府干实事的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到共乐种植蔬菜的几大优势:

  土地优势。共乐的土地只栽一季水稻,对于蔬菜的种植很少涉及,所以对于蔬菜的发展和病虫害的减少很有好处。

  气候优势。共乐秋冬季的气温相比彭州一般要高五六摄氏度,有利于秋冬季节蔬菜的发展,以蒜苗为例,如果与彭州同一天种植,起码要早上市20天,而按照廖伟的经验,一般早上市15天,价格就至少能高30%左右。

  区域优势。廖伟说,他的销售网络大多在重庆与贵阳,特别是大白菜,90%都销往贵阳,所以能在共乐种植销售的话,相比彭州就节约了运距,运费自然就少了。哪怕是销往重庆,运费也能少一些。

  劳动力优势。相比彭州,共乐的劳动力成本仍具有一定比较优势。

  如此多的有利条件,让双方一拍即合。今年2月6日才草签了协议,廖伟带人2月15日就进了场,其迫切心情可想而知。

  

  惠农 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第一季蔬菜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冷水桠、八角村两个村的村民却已经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廖伟与两村170余户农户签订了流转土地协议,陆续流转了300余亩土地,用于种植黄豆、黄瓜、豇豆、茄子等。廖伟需支付一年4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用,考虑物价因素,廖伟还承诺三年以后,流转费用每年递增5%。“这已经和农民种一季田所挣的钱差不多了。”冷水桠村村主任王良生告诉记者:“如果年成不好,还挣不了这个数。”

  然而,这还只是小头,廖伟还百分之百地返聘当地农民进场劳作,按八小时结算,女工50元一天,男工60元一天,如果遇上加班,男工能拿到80元一天,女工也能拿到65元左右。而且,除了下雨一般都有活路,对一个有两个劳动力的家庭来说,每个月就起码能增收2000元以上。

  

  出口 希望把蔬菜销得更远更多

  

  目前,廖伟在共乐种植的第一季蔬菜已经销售完毕,销售额在20万元左右。“如果算上前期的投入,还是亏本的。”廖伟坦承:“主要原因是规模还太小,每天只有三至四吨,只能供应宜宾等地区,还达不到外运的条件,如果能达到每天十五吨至二十吨以上就差不多了。”为了这个目标,廖伟已经开始逐步再流转500亩土地,让蔬菜基地发展壮大。

  更让廖伟感到兴奋的是今年6月,通过原来的关系,一位日本商人和他签订了在共乐试种“千两六号”(音)茄的协议。“这是日本研制的最新品种,据说能达到每亩8000斤左右,我还没试验过,但想5000斤总有吧。”廖伟说:“但不是所有的茄子都符合要求,按照日本国内的消费习惯,对方要求只按照长度七寸五至九寸的标准进行采集,标准之外,就不要了。目前我们计划种四十亩,供货250吨左右。”

  “但是,一旦试种成功,对方要持续供货,则还需要扩大规模。”廖伟表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兴文的种植户,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栽种和管理,这样才能把量持续做大,把蔬菜销得更远更多,老百姓增收效果就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