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连奎 经济学家
近日,媒体关于空城鬼城的报道开始多了起来,辽宁铁岭一般被看做典型案例,不仅中国媒体报道,前段时间海外媒体也关注过这一现象,不过笔者要指出的是,空城,鬼城毕竟是特例,中国造新城的地方确实不少,但更多的是在老城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而且新城距离老城如此之远的更是罕见。不过,铁岭案例也给中国城镇化敲响一个警钟,那就是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其人口规模不会快速膨胀,其发展应该慎重,而根据笔者的研究,中国未来80%的GDP将由中国20%的城市贡献,中国80%的人口也将集中在20%的城市。这是考虑城镇化的基础,中国城镇化的重点在东部,而非西部。
中国历来都有重视贫困地区的传统,但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出在中西部的贫困地区,而是出现在中东部的大城市。中国总是支持乡镇卫生院,但其实支持大城市的医院更有效果;中国总是支持农村学校,但在大城市兴建更多的中小学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中国的很多事情其实做反了。中国现在要做的应该是将诸如协和医院这样的大医院迅速扩容,应该是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兴建更多的公立中小学,这才是城镇化的重点。资源的投向必须与人流的方向一致,而不是相反。
全国城镇化会议,本来计划今年三月份召开,其规划已经制定好,内容也已经成型,但拖到现在迟迟没有召开,其原因可能是怕中国掀起新一轮的投资高潮,从而延滞了目前的去杠杆和调结构时机。这种考虑是有道理的。但全国城镇化已经箭在弦上,其推进和不推进都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因为这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个经济体当其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都会迎来一个城市化的高潮,这是阻挡不住的,除非中国放弃经济发展的步伐。
而观察世界城市化的规律,就会发现,城市化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诸如城市贫民区的出现,城市拥挤,城市混乱,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等问题。而中国如果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提前进行合理规划反而能避免这些问题,所以全国城镇化规划的出台和全国城镇化会议的召开又是不能总往后拖的事情。
关于中国的城镇化历来就有一种思路,那就是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而让人口就近转移到中小城镇,但这往往又是不现实的,因为中小城镇并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必然趋势,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个折中的方案呢,答案是存在的,那就是向区域性中心集中,按本次全国城镇规划透露的内容就是向区域城市群集中。这也将是中国今后发展的大趋势。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地区首先得到了迅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带火”珠三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拉动长三角;21世纪后,滨海新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则为环渤海地区和北部湾两地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外向型经济的沿海地区遭到了近30年来最大的打击,外需一直拖我国经济增长的“后腿”。因此,我国将扩大内需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制定内地的区域发展规划则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推手。
中国地域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众多区域规划和文件。与改革开放初的深圳等四大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一样,现在中国这一轮新规划更新了全国的经济地理,对中国经济必将起到长远的影响。
经过这轮的经济规划,中国将在东部形成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山东沿海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经济带,海南旅游岛,福建海西经济区八大经济区,在中部形成江西鄱阳湖生态区、安徽合芜蚌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河南中原经济区六大区域,在北方形成京津冀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在西部形成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贵州黔中经济区,云南桥头堡经济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等七大经济区。
除此之外国家也将改革试验的任务分散到了更广泛的地方。
全国城镇化规划中透露的关于城市群的规划将涉及20多个城市群,其实这些城市群的建设也是建立在前面的规划之上的,其原则就是农村向城镇集中,中小城镇向区域城市群集中,这样既转移了农村人口,也不必对大城市造成过度的压力,总之这一中国经济新版图日益形成,并且对中国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中国以后更多的资源应该投向这些区域中心,而不再是所谓的贫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