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5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张明明:改行风电谈“创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杨琪

  

  辗转求学路上,每一次选择张明明都会调整科研方向,有时更是来一次大跨界。可是,他不畏惧从零开始,科研之路越走越宽。作为“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现在张明明将全部精力放在风电技术研发上。

  “就目前情况而言,风电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对记者的问题,温文尔雅的张明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风力发电基础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应用,现在乃至未来5-10年,都是这位“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关注的重心。

  

  “路”不会断

  

  “到现在为止,我已回国4年4个月。”回国后,张明明到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程热物理所)工作,成为该所一名研究员。

  大致数来,进入工程热物理所从事风力发电基础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应用领域的研究,可能算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重大转折。

  开展科研工作,需要科研人员在同一领域长期积累,年复一年辛勤耕耘,为未来的收获打下基础。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条“金科玉律”。

  2008年,尚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高级研究员的张明明感到事业发展即将遭遇瓶颈。

  “因为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涉及美国军方保密项目。这对非美裔人员而言有极大不便,即便获得绿卡,也难以接到核心研发项目。”张明明说。

  于是,张明明决定回国发展。他先后接到了来自中科院和北京、上海一些高校的邀请。

  “那时,我对工程热物理所的了解非常少。”张明明毫不掩饰,“也从未料到我会选择风电领域的研究。”

  一番考察后,他发现,如果在工程热物理所工作,可能与自己之前从事的流体研究难以对接上,但是这里却能够提供一片全新的研究天地,“对于个人事业发展而言非常有利,同时也是国家所需要的”。

  

  爱上风电

  

  就这样,张明明很快就在工程热物理所落脚,“很幸运,我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的团队”。

  进入研究所的4年里,张明明开展的研究几乎形成了“一条龙”:风资源评估,风电场、地形与风力机间相互作用与风电场优化布置,风电叶片仿生气动控制,大型风电叶片载荷智能控制,海上风电利用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等。

  目前,对应全球开发可再生能源的趋势,风能作为一种可行性比较高的可再生能源获得人们的青睐。

  然而,风力机设计标准均是在欧洲风资源的基础上制定的,很多内容并不适用于我国特殊的风资源环境,并对风能利用效率产生很大影响。

  针对这一现状,张明明提出“基于中国复杂风资源特点的风力发电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来自科技部的资助。

  通过对我国特殊风资源进行评估,结合我国地形对风来流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风力机之间的尾流相互作用,实现对风电场的宏观与微观选址,最终提高风能的应用效率。

  同时,他主持了科技部“863”计划、国际合作、基金委优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院地创新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项目总金额达三四千万元。

  实际上,迅速在新领域中作出成绩,是张明明的一贯作风。

  

  辗转求学

  

  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张明明选择的研究方向为超精密机床高精度加工自由度振动控制。

  一位在香港理工大学学习的师兄向他发来邀请,希望他赴该校研究流体诱发控制专业。

  “这与我之前的专业相差甚远。”张明明一番考虑,决定到香港去闯一闯。

  面对流体力学这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张明明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雷诺数、尾流等这些基础知识。

  怎么办?从头学起。何时出成绩?3个月。

  在导师、同学的帮助下,他利用暑假自学,逐渐克服短板。“刚去香港的前半年,一天我只睡四五个小时。”

  凭着坚强的毅力,3个月之后,张明明就完成了两篇会议扩展摘要。对于一个刚涉足全新领域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成绩。

  香港求学期间,他是“基于先进压电陶瓷作动器的流固耦合控制”、“流体诱发振动及噪音控制”和“流体—振动—噪音耦合的主动控制研究”等香港特区政府资助项目的执行人。

  在香港理工大学工作两年后,张明明再次抉择:赴美至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机会。

  这是张明明的又一次跳跃,进入机械工程系后,他所从事的研究项目与之前大有不同——要在水中进行实验。

  他再次顺利过关,第二年,便独立担任项目执行人和项目副组长。在美3年期间,他分别承担了美国海军研究项目“气泡对流体诱发振动影响的探讨”和“由内部气泡流体诱发的管道振动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人生没有绝路。只要努力就能打开一片新的天地。”张明明再次讲出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