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孟德芝 怀揣教师梦接过蜀绣传承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在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文殊坊分会场,记者第一次见到了孟老师。第一眼就被她的气质所吸引,她骨子里透露出来的神韵完全与众不同。看到她本人,你不得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不用拉皮、不用打美容针,不用去美容院就能保持年轻的容颜。那天下着小雨,现场的观众有增不减,她忙碌的身影一直穿行在舞台上下;她的声音也很有磁性,在台上说的每一句话都感染着现场的观众。

  直到中途她片刻歇息,我才简短地向她作了自我介绍。

  如果没有认识孟德芝大师,如果不是参加了这一届的非遗分会场的活动,如果不是查阅蜀绣的相关信息,我不会那么快了解到蜀绣在中国的地位,蜀绣的传承人象征的历史意义,蜀绣的真实魅力和艺术神韵。

  听刺绣专家孟德芝讲述蜀绣的演变历程和她与蜀绣的传奇故事,让更多的人走进蜀绣、了解蜀绣、读懂蜀绣、圆梦蜀绣,延续蜀绣的传承之旅,让梦想回归到心灵,让蜀绣的明天更加美好。

  

  “结缘蜀绣心中有梦”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结缘蜀绣的?

  孟德芝:应该说我从小就跟蜀绣结缘,因为我家三代都是蜀绣艺人。从我外婆这代开始,我外婆又传给我母亲。那时最早绣的是铺盖面子(被面);也许是因为母亲怀我的时候她就在绣,小时候的我看到那个五颜六色的蚕丝线非常漂亮,我就目不转睛地看很久。还记得小时候,每当端午节,我们就要拿彩色的丝线来缠粽子,粽子装饰纸壳折成菱角,然后用丝线缠起来,显得特别精致;铜钱用丝线缠后,看上去一样很美,很小我就耳濡目染地接触到丝线。高中毕业以后,我顶替母亲,18岁就进了蜀绣厂学习蜀绣技艺。我拜的师傅很有经验,教得好,我学得也很快,每一次绣的时候都很有感觉;师傅刚开始教我,就惊讶地问我是不是在家里绣过。我想这与母亲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记者:一开始你是好奇还是兴趣?

  孟德芝:一开始应该是好奇,谈不上兴趣。选择这个职业不是我的初衷。提到这个让我想起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978年我是高中应届毕业生,当时参加高考我考的是文科,我的分数线也过了,就是在填报志愿时我很执着。一心想当老师,就填了最好的师范学校,后来却没被录取到。

  记者:对你刺绣生涯影响最深的人有哪些?

  孟德芝:第一是我的母亲,如果没有她,我就进不了这个行业;母亲影响了我的命运。第二是我的师傅,他在技艺上的精益求精,让我学会了不偷工减料;第三是高书记,他对我事业上影响很大,若不是他的劝导也许我现在的人生会是另一番模样。

  1995年,那时厂里不景气,我就想自己做生意。我老公的朋友在荷花池有一个摊位,叫我去做。后来生意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忙,我就很想离开蜀绣。当时我们厂好多年轻人都走了,厂里几乎没有订单,差不多也都放了,高书记把我喊回来谈话,谈的结果是,同意我一边做生意一边刺绣,这是我第一次想放弃蜀绣而没有放弃。

  

  “非遗传承蜀绣精髓”

  

  记者:在你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举办有着怎样的意义?

  孟德芝:这个节日我经历了四届。第一届是2007年5月23日至6月10日,在成都“非遗”公园举行的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09年6月1日至10日,第二届“非遗节”在成都金牛区“非遗公园”举行;2011年5月29日至6月11日,第三届“非遗节”在温江“非遗公园”举行;2013年6月15日至23日,第四届在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非遗节”的举办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意义是巨大的。第一,中国政府加入了国际公约以后,非常重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系统的保护措施,包括政府政策上对非遗的保护;第二,加大了蜀绣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更多的年轻人会来了解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蜀绣,也有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这个、愿意来学。随着一届一届“非遗节”的举办,来找我学刺绣的人也越来越多。

  记者:如果没有“非遗节”,你认为蜀绣的发展会不会停滞?

  孟德芝:如果没有这个节日,我们的蜀绣号召力不会这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举办对于蜀绣发展的促进作用是肯定的。如果没有这个节,蜀绣的发展毋庸置疑会缓慢很多。

  

  “云归出轴天籁蜀绣”

  

  记者:你在收徒弟上面有什么硬性要求没有?

  孟德芝:有硬性要求,现在我收学生长期都收,而且是选择性的收。首先是喜欢;第二,没有其他工作;第三,相对来说年龄不能太大,一般17到35岁是最好的。

  记者:有没有人在跟你学的过程中半途而废的?

  孟德芝:这个肯定是有的,中途选择放弃的人,一般都是因为:第一,有工作。这样的话,他们学蜀绣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因此这部分人有百分之九十九都选择了放弃。蜀绣不像十字绣,一个针法一分钟就学会了,这个需要花费非常长的时间,最起码两年的基本功练习。所以,有工作的不容易坚持下来;第二是那种家庭条件太差的,也不容易坚持下来。家庭条件太差,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挣钱,学蜀绣这个东西刚开始是挣不到钱的,因为蜀绣招学徒不像招工这种性质,我给你招进来每月给你多少钱,学这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开始是挣不到钱的。我们在付出,教他技艺,他一开始做的作品是卖不到钱的,就产生不出价值,在这个期间经济条件差了是坚持不下来的,这两个方面比较严重。

  记者:你有没有建立一个管理体制或者学习模式?

  孟德芝:有,我们现在的模式是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我们现在有五个学习基地;过去跟我学了几年的学生,他们负责带初级学员;以前蜀绣厂的老员工则负责带中级,我现在大多带最好的学生。我觉得这种模式很好,资源不会浪费,还非常有效。蜀绣的关键是手上的功夫要硬,他不是学校课程上的那点东西,必须要实战,才能学精。

  对于新来的学生,我要求他们早九晚五,并制定规章制度。对那些工作踏实,绣功出色的员工,我们会奖励;每年年底,我们还会带他们出去旅游。

  

  “用爱勾勒蜀绣的春天”

  

  记者:我看了你写的《圆梦》,与现实写得非常贴切,从蜀绣的寒冬到春天,这种来回的变幻,你当时的心境怎样?

  孟德芝:我准备从厂里出去的第一天,我们在伙食团吃饭,大家说起马上要出去了,眼泪夺眶而出。想想这个厂,这个家,好像有个依靠的港湾;但你一旦离开这个厂,你心里就不踏实了,到处都是凉飕飕的。那个时候,我的家境也很糟糕,我老公的厂倒闭了,孩子要读大学,05年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当时这种心境很酸楚,很失落、很惆怅。我们厂很多人走出去了,要么生意没做好,要么蜀绣没做出成绩;我呢则恰逢好时机,政府开始重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作为非遗的传承人请给我们谈谈你对蜀绣未来的展望。

  孟德芝:我觉得我们非常有信心,蜀绣肯定是越走越好;蜀绣有基础了,有一个好的时代,国富民强了,老百姓也欣赏这个了,市场前景是非常大的,包括国内国外我们也有很好的占领;再加上现在喜欢学蜀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对蜀绣的未来非常有信心。

  记者:很多成功人士到了事业的巅峰时期,就会选择归隐,或者出国旅游,你有没那样的打算?

  孟德芝:我喜欢旅游,而且将旅游与蜀绣结合起来;我刚刚出来肯定没有这么高的境界,就是为了生活而教学生,到现在我觉得从内心来说,教蜀绣是一种责任;再说我现在面对我的学生真的是有一种满足感,我觉得他们能够听话,能够静下心学,我反而觉得他们成就了我,每当我看到他们,我发自内心感到欣慰;我当年想当老师,现在也圆了当老师的梦,只是教的东西不一样而已;我不会放弃传承蜀绣,我始终认为它是我需要的,是值得我这一生去做的事。

  记者:在蜀绣界你也算是名人了,对于这么多的荣誉、头衔,你怎么看?请概括一下你这几十年的传奇人生。

  孟德芝:从普通绣工走到现在,并且40多岁才开始创业,回想起来,真的很感叹。我常常提醒自己“水满则溢”,你走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再不思考一些东西,就容易倾倒。

  对于我来说能够走到今天,我总结了三点:第一是执着,我是属牛的,我不知道跟这个有没有关系,反正我做什么事都会一直去坚持。第二是不怕困难,小的时候我读了普希金的那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到现在我还记得里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这首诗对我的触动很大,那个时候我开始有信念,再困难的事情瞬息都会过去;到现在我读这个诗都还有感觉。社会上有些人遇到困难就逃避,甚至自杀,我真的觉得不值得。我对事物的看法属于乐观,再困难的事情,我觉得总有办法解决。第三就是性格的修炼,首先要学会与人沟通,善于聆听;性格好、人品好,大家都愿意跟你交往;我事业的成功跟朋友有很大关系,在我的创业之路上,很多朋友包括领导都愿意帮我,我发自内心地感激他们。

  ◆人物小传◆

  孟德芝,女,1961年3月生,四川成都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都市劳动模范,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优秀技艺人员,四川省民间技艺杰出传承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四川省德艺双馨工作者,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刺绣专家。

  ●主要经历及成就

  孟德芝出生于刺绣世家,从小受外婆、母亲的影响,对刺绣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进入成都蜀绣厂,师从工艺美术大师肖福兴,全面系统地学习刺绣技艺。经过三十年的刻苦钻研和奋斗,熟练地掌握了蜀绣的全部针法技艺,能刺绣单面绣、双面绣、异色绣、异形绣等各类产品,尤其擅长刺异色绣、异形绣,是蜀绣界公认的专家。

  从艺30多年来,孟德芝参加、领衔或独立绣制了数百幅蜀绣精品,所绣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大奖。代表作品有单面绣“蜀宫乐女”、双面绣“芙蓉鲤鱼”、“长毛狗”、“荷花猫鱼”,异型绣“文君·熊猫”、“文君听琴”、“九子·熊猫图”等。

  

  ●获奖作品

  1980年,参加绣制的大型双面绣“芙蓉鲤鱼”现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

  1988年,绣制的双面绣“长毛狗”获四川省对外经济委员会特优产品奖。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之际,领衔绣制的大型双面绣“九寨沟熊猫”作为四川省人民政府的礼品赠送给澳门特区政府。

  2000年,绣制的双面异型绣“文君·熊猫”获成都市旅游工艺品一等奖。

  2005年,绣制的双面绣“仕女·熊猫”被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评为2008年奥运纪念品银奖。

  2007年,领衔绣制的巨幅蜀绣“老成都地图”被成都会馆收藏。

  2008年,领衔绣制的双面绣“牡丹鲤鱼”获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2年,孟德芝绣制的双面异形绣“九子·熊猫图”、双面异色绣“荷花鲤鱼图”参评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德芝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2年7月,孟德芝及团队用时3个多月,采用1000多种颜色的丝线,完成长7.5米、高3.4米的巨幅蜀绣《秋色高原》,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被装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东西过厅中。

  

  ●学术成果

  孟德芝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刺绣技艺研究和论文写作,在《中国工艺美术》、上海《工艺典藏》、《四川工艺美术杂志》发表刺绣技艺论文《蜀绣的创新与发展》、《四川名品蜀绣艺术》等。

  链接一 关于蜀绣

  蜀绣即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其产地主要集中于成都、重庆、温江、郫县等地。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

  2005年12月,原成都蜀绣厂被兼并。加上20世纪末已先后被兼并的成都蜀绣二厂(皇汉绣庄)、成都蜀绣三厂(成都剧装厂),成都市生产蜀绣工艺品、蜀绣实用品的专业工厂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成都从事刺绣的专业绣工全部下岗,各奔东西,绝大多数人转行改作其他工作。城乡民间刺绣人员也寥寥无几。成都蜀绣事业进入了一个低潮期。2005年底,成都蜀绣厂改制解体后,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原厂工会主席孟德芝下岗后自主创业,在抚琴东北路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门面,一面刺绣订货,一面教学生。金牛区委、区政府领导获知此情况后,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高度重视,立即资助了孟德芝7万元创办了蜀绣大师工作室和成都梦苑蜀绣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刺绣技艺,培养蜀绣新人,为蜀绣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链接二 蜀绣《秋色高原》装点人民大会堂

  2012年,孟德芝和她的“梦苑蜀绣”团队创作的巨幅蜀绣作品《秋色高原》(图右)和苏绣《江南春早》、粤绣《夏日海风》以及湘绣《北国冬雪》一起,作为全国四大名绣的新代表作之一,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从4月4日开工,到7月19日“收针”,共用了109天,孟德芝清楚地记得,在这段时间里,她和30多位绣女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9点。

  “用四大名绣装点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大的企盼,传达到四大名绣所在的省人大,并且专门举办了招标会。”孟德芝对记者回忆道,“图案是定好的,就是中国的山川美景,我们主要是通过绣工们的综合实力去争取这个机会。当然实力强的对手很多,我觉得我还是运气好。”她谦虚地说,“从做好蜀绣作品变成做好蜀绣文化的宣传,这次经历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责任。我始终想着,代表蜀绣界去和其他三大名绣竞争,绝不能丢了蜀绣的脸。”

  孟德芝告诉记者,从2005年成都蜀绣厂倒闭,到后来成立自己的蜀绣公司,并且有声有色地一路走来,多亏了政府的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