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的内燃机装试工成为令人瞩目的“一汽高级专家”、“江苏省突出贡献技师”、“无锡市突出贡献高级技师”非一朝一夕之功。身处锡柴产品试验一线24年,经历了锡柴6110、6125、6110Z、AK机、BK机、CK机、F机、L机、N机、M等系列机型发动机走向市场前的系列试验的磨砺,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一次次进步,积跬步而至千里,走出了令“蓝领”骄傲的精彩。
■ 陈燕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在锡柴产品试验室找到了正为天然气新品发动机试验忙碌着的王燕,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的他,站在台架试验设备前显得很儒雅、沉稳。
细心:攻克难关
“排除试验过程难题,王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众所共知,台架试验是发动机研制阶段中的重要一环,不仅要检验发动机整体以及相关零部件的可靠性,更要通过一系列试验来验证发动机的性能是否达到了最初的设计指标。大家清晰地记得,当年锡柴从德国申克公司引进了一套符合国四动态要求的电力测功系统及排放系统的动态试验台架。在整个工作过程期间,王燕自主制作的“测功器与发动机的对中工具”、“适应动态油门执行机构要求的多用途支架”、“动态油耗仪进油管路的多路选择和回油压力调整”等专用工具,破解了试验过程中的许多难题。
台架试验中最重要的是试验设备的测试精度以及一致性。随着发动机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特别是对于颗粒排放的规定更加严格,与之相对应的微克天平也随之到位。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微克天平在零位以及称重过程中数值有较长时间的漂移不稳现象,严重影响称重精准度。心急如焚之下,王燕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办法,在排除了几个外围干扰因素之后,“称重数值漂移不稳”难题迎刃而解,为试验前后滤纸的称重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作为锡柴新品开发试验基地,锡柴产试室承担着锡柴全系列平台的柴油机的性能排放开发、可靠性开发、各类样机对标试验,任务相当繁重,如何有效提高动态台架的利用率,有效缩短试验台架换机周期,成为迫在眉睫的新任务。前年,王燕肩负起了试验发动机快装小车方案的制定与持续改进的重任,经过制定统一的测试通道、传感器转接箱、制定快装小车对中规的原理和结构改进等,将性能台架换机周期由原来的两个工作日缩短为一个小时,大幅度提高了台架利用率。
伴随着11L机研发步伐的加快,王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处理实际问题时能触及本质。他连续排除了发动机制动摇臂异常起作用、增压器与发动机舱干涉、制动电磁阀失效等问题。同时还根据EGR国四路线发动机本身结构原因,对EGR率测点进行了重新布置,并对取样管进行改进,对废气预混合的结构进行了初步改进,攻克了一系列试验“瓶颈”。
细密:排除隐患
一路悟道,一路创新。
凭着过硬的技术和满腔热忱,王燕还在整车路试技术攻关中过关夺隘,屡战屡胜。前几年在CA6DM发动机在台架性能标定及可靠性试验的取得初步胜利之时,王燕代表锡柴随一汽进行整车路试。为确保发动机达到量产质量要求,小组成员严格按汽研各项规定做着相应的道路试验。有一次,好几辆试验车突遇无法启动,王燕凭借经验确认故障原因是发动机制动电磁阀卡死,该电磁阀是借用的整车自动变速箱上的,而其对机油清洁度的要求远远高于柴油机本身的机油清洁度,机油中的细小颗粒导致了电磁阀活塞卡死在开启位置,因此排气门被非正常打开。他及时排除故障并第一时间反馈信息给相关技术员,为改进方案提供了技术依据。
在整车路试中,出现“棘手难题”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去攻克。当试验样机的气门摇臂室罩盖前端渗油时,经验丰富的王燕在不影响凸轮轴使用可靠性的前提下,用手枪钻在第一档支撑下方斜钻一个8mm的通孔,先期解决了气门摇臂室罩盖前端渗油现象。
“把智慧和精力融入实践,把日常工作中点点滴滴的收获,积淀升华为技术专长。”在新品凸轮轴对比试验中,由于中置形式的凸轮轴更换起来费时费力。鉴于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如何少做无用功,提高工作效率的想法在王燕脑海里不断出现,王燕最终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了最简单、可靠的方案进行了试验,效果和预想的基本吻合,并在CA6DLD-32E4R、CA6DL1-32E5等试验机上进行了多次验证,达到了预期目标。
“行然后知之艰,行而后知有道。”24年对锡柴装试事业的执着追求,终使王燕在首届全国发动机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银奖,更使他在金色的秋日里收获了“一汽高级专家”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