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货数月后,治疗甲亢的国产老药甲巯咪唑(又称“他巴唑”)复产的消息终于传来。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称,由北京燕京药业恢复生产的首批1600万片甲巯咪唑片开始陆续投放市场。
然而,记者连日调查发现,北京市各大药房中的甲巯咪唑仍然“一药难求”。同时,还有许多廉价老药和国产甲亢药一样,正逐渐消失。
廉价老药频频失踪
今年4月开始,全国不少城市陆续出现了国产甲亢药脱销的情况。经多部门协商,北京市药监局负责牵头联系国内唯一具备甲巯咪唑原料药生产能力的北京同济达药业有限公司,落实原料供应,并协调北京燕京药业等生产企业加快安排生产。据介绍,从7月19日开始,首批1600万片甲巯咪唑陆续投放市场,到7月底,将共有6000万片上市销售。
据了解,甲巯咪唑是治疗甲亢的首选用药,一瓶药100片只卖两元钱。另一种具有同样疗效的进口药“赛治”一盒要30多元。数月来,不仅国产药缺货,就连价格贵了数倍的“赛治”,很多药房也已售罄。不少病友在网上发帖寻药,还有人高价售卖囤积甲亢药。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他巴唑”,这些药价格最高的一瓶卖到100元。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甲亢患者已超1700万人,其中约七成病人需要服药治疗,相当于每天约有1200多万名病人用药。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6000万片的供应量确是九牛一毛。
近年来,和甲巯咪唑类似命运的,还有众多廉价老药。非那根、西地兰、回苏灵、银翘冲、维脑路通、七珍丹等药都在失踪名单内。酵母片、硝酸甘油、胃舒平、心痛定、扑尔敏、感冒通等药也时常出现缺货情况。日前有上海媒体报道称,痱子水、炉甘石洗剂等多种消夏廉价药因为“入不敷出”而停产。
一项对全国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基层医疗机构,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一般有500多种,而医院廉价药缺口已高达342种。是什么造成了廉价的基本药物频频失踪?
停产主因是利润低
利润低,是国产老药停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甲巯咪唑六七年没提价了,还按一两元钱100片药的价格出售,药厂肯定赔。”北京燕京药业一名工作人员说。
通过搜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共查到18家企业生产该种药物(包含原料药和非片剂的企业)。
记者逐一与上述企业取得联系,发现这18家企业中除生产软膏剂的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声称还在生产销售外,其他各家都已经停产。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多数企业都表示已经停产两三年了。
长期看医院和药店脸色进行生产的制药企业却认为,造成如此局面医院也有责任。
“我们药厂都要看医院和药店的脸色。医生就像推销员似的。因为便宜,所以这种药推荐用量也少,就导致销量不好,自然没人生产了。”一位药厂销售人员解释说,“医院是允许从患者的药价中获取15%利润的,你说卖30块的‘赛治’还是1块8的国产药医院所得利润更大?”
促使厂商停产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原料药短缺。原料药指用于生产各类制剂的原料药物,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原料药只有加工成为药物制剂,才能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医药。世贸天阶制药(江苏)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人员认为,正是因为原料药价格一直上涨,该企业从今年初开始停产,如果原料药价格下降,可能会继续组织生产。
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情况也是一样,该企业停产甲巯咪唑已经两年。“有客户问我们要这种药,但因为买不到原料药所以没法生产。”公司一位袁姓经理回应称。
国内仅有3家北京的企业具有生产甲巯咪唑原料药的资格,分别是同济达药业、太洋药业和北卫药业。目前,除同济达药业正在抓紧筹备原料药,恢复生产外,其他两家均表示已经从几年前不再生产原料药。其中北卫药业明确表示,是因为环保问题而停产两年左右。
此外,生产原料药的企业需取得GMP认证,而这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对厂房设施、生产环境等进行改造提升。而如果原料药厂觉得生产上“不经济”,5年认证期满后可能就不再申请GMP认证。
宜建廉价药储备制度
“对一些便宜且有效的基本药物,国家应该重点扶持,给予生产企业一定补贴,确保基本药物供应。”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吕爱平表示,国家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廉价药储备制度,把那些疗效好的廉价药物作为公共产品,对生产厂商进行适当的补助扶持。
吕爱平认为,随着物价和各种生产成本的上涨,许多廉价药的定价已经不合理,国家又没有足够的补贴,导致生产廉价药的企业利润微薄。“毕竟药企也要吃饭,有利润才有生产的积极性。”他建议,对于一些临床必需的廉价特效药,政府应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财政补贴,合理调节定价,保障稳定供应。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廉价药频频断货,问题不仅出在生产环节,还涉及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药店不愿卖,医生不愿开,配送公司不愿送,老百姓还是难用上廉价药。因此,要保住廉价药,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供应制度。
今年4月,江苏省物价局就发布《关于制定部分廉价药品统一销售价格的有关情况》,对首批10种廉价药品销售价格统一定价。据了解,统一售价考虑到企业合理利润、市场情况,保证廉价药品生产、批发、零售三个环节的合理收益,特别是维护药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本报综合报道)